《红色资本》读书笔记@Liu Changyu
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一书成书于2013年,由美国人卡尔·沃尔特和弗雷泽·豪伊共同执笔。弗雷泽·豪伊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物理)。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中文。近20年来他一直从事亚洲股票交易和市场的分析、写作,同时在香港工作,在信托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从事股权交易。1998年到中国,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销售和交易部门工作,后进入中国M&A管理公司。他曾加盟南华早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研究季刊和中国经济评论,并为CNBC、BBC、半岛电视台和彭博社撰写评论。卡尔·沃尔特在中国生活了20年,并积极参与了多项金融改革工作,他在1992年的中国企业首例海外IPO和1994年首批中国国有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国第一家也是最成功的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管委会成员,在那里,他支持了一批中国主要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本书共八章,在书中先肯定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卓越的成就,从原来的贫穷飞速的实现了现在经济方面的强大,但是同时他们也认为,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金融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制造业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于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有其自身的脆弱性和不适应的方面,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推荐本书的原因在于本书是从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和金融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和金融机构,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同时还涉及了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体制,全方位的展示了对中国金融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国内很多读者所关心的国有银行扩张、信用评级缺陷、地方债务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两位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料为读者列举和展示问题,同时与西方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对比并指出部分原因,这是值得国内金融从业者借鉴和思考。
两位作者作为具有国外发达国家从业经验和国内金融和经济从业者在书中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认为中国从一个完全没有经济体系的落后国家成长为世界大型经济体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中国的经济体系有其自己的独特一面,它和中国政治体系是完全不能分开的,尤其是初期的五年计划体制,是在走苏联的计划经济老路,但是随着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与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经济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其与政治关联度极深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经济体制下诞生的金融体系与西方的经济和金融是完全不同的,由于金融诞生并发展与西方,因此两位作者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金融。西方的金融体制是独立于其政治体制的,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则,充满了竞争性和包容性,这使得金融不受政治的约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反观中国的金融体制,其主体是银行,而最大的银行又是国家在经营,银行和金融就成了国家的工具,与“正统”的西方金融独立于政治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所谓的金融太受体制限制不能健康发展。政治体制是不可能变更的,只能通过改革和放权让中国的金融更像金融,这是很多金融从业者要明白的,中国的金融是独特的,很可能是没有前人引导的,要走出自己道路的,这样的难度不言而喻。
美国真正的金融巨头,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洛克菲勒等知名企业和财团均是民营企业,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可变性强,目的性强,推动力足,这才使得他们站上了金融的金字塔尖;中国的金融顶尖基本都是央企,如信达,平安,中信,这样一来由于政策的导向性和对政策的研究透彻,央企压制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在金融板块,因为大家都相信,央企的背后是国家,而国家是不会出问题的。同时中国的红利阶段正在慢慢减弱,已经到达了发展变革的瓶颈期,而中国金融机构仍然在增加杠杆以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可是美国在这个阶段恰恰是去杠杆的过程,美国金融机构一向善于利用资金,可是美国正在去杠杆,可见杠杆对于美国一个具有如此强大金融体系的国家也是有一定威胁的,但是中国由于国家的需求和支持“忽视”了杠杆带来的威胁,杠杆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正如文中作者所讲的,金融自由发展才会展现其威力,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金融是有上限的,中国金融未来是什么样的,还要看中国政府如何进行改革和促进,如何打破体制限制发挥金融作用,引领中国经济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