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儿 || 奶奶做的菜
法国人很爱出一些食谱,都是奶奶做的菜之类的。当时之觉得很有爱,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东西其实挺宝贵的。
我是奶奶带大的,我出生的时候奶奶就在我身边了。我八岁之前特别瘦,总生病,奶奶就这位一点一点把我养肥了,肥到27岁都减不下来。
奶奶总是说自己做饭不好吃,可是又旁敲侧击地暗示,说她做饭好吃,在农村的时候,每家办事情(白事,红事,请客吃饭)的时候,都要找她帮忙去做饭。我这个时候就会长长的哦一声,表示她在强行安利。
奶奶做的饭真的好吃呀,凉菜好吃,她爱做凉拌土豆丝,咸茄子,蓑衣黄瓜。蓑衣黄瓜最妙,黄瓜像拉花一样,可以抻开。不仅仅卖相好,味道也好,酸酸甜甜有点辣,东北的黄瓜特别清香,所有黄瓜都是水果黄瓜那个味。奶奶做之前都用调料腌入味了,每一口都酸爽香甜。小学的时候,同班同学来我家吃中饭,吃了奶奶的黄瓜,说比饭店做的还好。我当时想有那么夸张吗,这不就是天天吃的东西吗。
现在想想,奶奶做的的确比饭店好。
除了凉菜,热菜也好。奶奶做的最好吃的就是炒茄盒。东北有炸茄盒,就跟南方的炸藕盒差不多,除了用的是茄子,但这和炒茄盒不是一回事。茄子改刀,在茄身切两刀,横一刀,竖一刀,但是不切断,中间放上调好的肉馅,用油煎,加上酱油,然后焖一阵。再一开锅,茄子吸满了肉汁和油,软绵绵的,比肉还香。肉已经凝结成了一个长条的丸子,沾上了酱油和茄子汁,特别下饭。后来我妈尝试着复制过,可是她自己也说,怎么都不如奶奶做的好吃。
除了这,还有小白菜炖豆腐,鸡蛋汤,土豆汤,洋柿子汤,炖明太鱼,炖鲤鱼,酱炒泥鳅,咸黄瓜炒肉,炒黄豆芽,炖豆角,都好吃的忘不了。
奶奶做面食其实一般,都说南米北面,其实不太适合东北。我奶奶就一直是关外人,家里也不是从山东来的,不会做面。每次做馒头,包子都是黄黄的,然后她就笑笑,说丢手艺了。虽然卖相不好,但是好吃,特别是菜饺子,一个巨大的蒸饺,里面要么是萝卜丝油滋了(油渣),要么是白菜之类的。
但是奶奶做的饭花样很多,小豆(红豆)饭,豆子(豆角的豆)饭,小茬粥,大茬粥,碾米饭。大家总说苞米茬子,苞米茬子,在我们这其实是磨碎了玉米粒,现在的主要功能是喂狗和喂牲口(可能有的地区叫法不一样哈)。人吃的就是大茬子和小茬子。大茬粥真的特别好喝,拌上白糖就是现制八宝粥的口感,但是没有八宝粥那么粘。黏米饭主要是腊月二十八吃的,拌上猪油和白糖,奶奶说给我粘下巴。
我之前只觉得,法国人爱写奶奶的食谱是一种情怀,但是现在看来,也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小时候减肥,奶奶总说“你这顿不吃,下顿就不做了,饿死你!”我知道她总这么说,我不信她这一套。奶奶去世之后,我说的这些,我都没有再吃过了。别人不仅做不出来她做的味道,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做。
不全是因为我离开家了,也是有一些味道是属于她那个年代的。像是大茬子,像是素烩汤。我一度以为,素烩汤是我奶奶独创的,谁会把炸土豆,炸粉条放进汤里呢?结果我按着这个音,竟然查到了百度词条,要知道我奶奶可一个字也不会写,一辈子都在我们城市的她,从哪知道的呢?无非是口口相传吧。
随着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变化,人的口味变化了。妈妈做的饭就是她那个时代的新口味,而我做的又是些洋不洋土不土的东西。那些东西原来的味道,原来的做法,还有人记得吗。原来随着奶奶里去了,关于她那个时代的味道,也都消失了。
你们的奶奶还在吗?要是还在,一定要记录下她最让你想念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没忘,就总觉得她还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