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病人和没钱病人
患者怀着忐忑的心情住院,希望能得到好的治疗,这能理解,如果家里某个亲戚正好在这个医院上班,那么就会向主管医生提起“你们医院XX科的XXX是我的谁谁”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其实医院员工很多,科室与科室之间除了会诊,基本没有什么来往。一对医生夫妻同在一个医院不同科室,一天都不能见面是常事。患者说那个医生很可能大家彼此只是点头之交,患者的治疗方案还是一样的,不会存在厚此薄彼的。有的病人甚至会威胁医生:“xxx是我的亲戚也在你们医院上班,你别想骗我。”遇到这样的患者也是哭笑不得。还有一些患者颇有背景,有领导会特地打电话过来让主管医生关照关照,其实该怎么治还是怎么治,顶多在面对患者的态度上更小心些。在医生眼里,患者没有高低贵贱,只有讲理的和不讲理的,但在疾病面前,人与人是不同的。
和医生们聊天时,发现大家都有点反感“xx筹”之类的,血液科主任谈论起科室一得了白血病的十几岁孩子,50多岁的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不禁哽咽,孩子家里是低保户,父亲因工伤评为二级伤残,母亲患有乳腺癌,这孩子很懂事,不哭不闹,会真诚地给医护人员说谢谢,每次住院整个科室的医生们绞尽脑汁给他省医药费,能够申请的补助,寻求的帮助都找尽了,孩子的主管医生主动帮他们弄“XX筹”,科室的医生们纷纷出来实名认证病人情况属实,并转发到朋友圈以及各大群里,自己也略尽薄力,希望社会平台能够帮助这苦难的一家。但这么些年来,总共加起来也只筹到4、5万,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杯水车薪。
然而科室刚来的另一孩子也是白血病,但父母都是这地方最好中学的教师,孩子刚住院的第一天,他的父母就已经弄好“xx筹”发到朋友圈,学校老师们也纷纷帮忙转发,各位教师文采飞扬,分享到众多家长群,学校领导也纷纷响应,当地教育部门也积极配合,当天晚上已经筹到7万多钱,第二天需筹的20万就这样筹齐了,这个教师家庭没有花自己积蓄,没到卖房卖车筹钱的地步,轻轻松松筹得手术费。对比同科室的那个低保户家庭孩子,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本来像这样的平台是为了真正贫困的家庭提供帮助的,初心是好的,但被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利用,甚至有专门的中介出现,这种平台就慢慢失去它刚开始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