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语学习技巧
查看话题 >自学德语第一年
德语不是我学的第一门外语,但是第一门自学的语言。2018年考A1前开始学,一个月后考完试,学习基本停摆,直到2019年春天重新捡起来,持续到现在。
接触德语之前,先接触了很多嫌弃德语的吐槽,比如“life is too short to learn German”,比如某任教宗说德语听起来像猪叫,比如马克吐温写的长文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我和德语第一次见面也不愉快。读书的时候可以选三外,兴致勃勃地选了德语,去试听才发现课表上的allemand débutant是指上学期选过课或者学过一点德语的人,而不是连字母表都不会念的我。一来二去,德语显得又无趣又高冷,就算后来认识了Linus,也没激发我对他母语的兴趣。
2018年底逛西西弗书店,想找本书上飞机看,本来要买《刺杀骑士团长》,但是太厚不方便拿,就挑中了《悉达多》。候机飞行,四小时读完,醍醐灌顶。后来又读了《荒原狼》《德米安》和 The Glass Bead Game,特希望能跨过译者的隔阂拜读黑塞原作,从此学德语变成了我想做的事,不再是不得不做的事。
自学德语难吗?有人说难,我本来也以为很难。真正学了之后,不管是德语还是自学,远没想象得难。没被难倒有几个原因:我想学;学过其它外语,积累了一点学习经验;万能的google;搬到了德国生活。不过就像老故事“小马过河”讲的,水多深只能亲自尝试,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感受不一样,个人体验绝非标准。
多长时间能学会?按欧标的语言等级,预计通过各级别考试需要的课时如下:

但我觉得,测试不完全代表语言能力,学语言不止于考试做题,而在于学会,能看懂听懂想了解的东西,能表达清楚所思所想,自然地和人交流。更无需过分在意时间,时间是刻度,而非行动,半小时读完一篇文章,不是因为时间流逝了半小时,而是因为读了、思考了,才明白了内容,反之不读不思考,就算过一个世纪也不会知道写了什么。与其关心学多久、考多少分,不如想想为什么学?学习能力如何?准备投入多少精力?用什么方法?若有困难怎么解决?
自学德语沿用了我学其它语言(英语,法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思路两个方向:输入,包括听到、看到、感受到、能理解的东西;输出,指自我表达、与人交流。方法尽量兼顾输入和输出,避免因为偷懒或者畏难而放弃某一部分。下文列举的方法,顺序与重要性无关,搭配组合才建立了完整的学习系统,缺谁都不行。
选教材
自学没有老师,可以利用课本的框架制定学习计划,不会迷失方向。不必局限于一本书,多本教材同时参考。个人不会把duolingo一类的app当作学习指南。app的设计的确有意思,适合了解皮毛发现兴趣,但内容太少且机械性重复,长期使用约等于浪费精力。
A1入门选了双语教材,词汇量的压力比纯德语课本小,能用自己懂的语言了解各种基础概念,方便查资料答疑解惑。我用的书是Langenscheidt Sprachkurs Deutsch Bild für Bild,英德双语,每单元两列单词表、一到两篇短对话(都带音频),一个语法点外加配套练习。这本书自称涵盖A1和A2,但内容只有A1的分量,重点在词汇和语法,基本没有小组互动之类练习输出的内容。不过用它入门和备考A1足够,我一个月内看完书去考了试,87分通过。

A2、B1换成德语版教材。用了两本书,一个是跟朋友借的Linie 1,听力和小组活动非常多,注重常用句型短语的归类,但内容有点杂乱,需要额外花精力整理。另一本是Menschen的线上教材,相对来说偏重语法和阅读。这一阶段已经搬到德国,开始接触课本之外的德语,包括看杂志、电视,和人简单交流等等。每天固定学两小时,五个月后考了B1,满分通过。
另推荐Schritte plus,
B2、C1阶段,课本的用途越来受限,必须广泛接触各类德语听说读写资源,多和会说德语的人交流。有考telc C1的计划,买教材前先了解了考试内容、题型。选Aspekte neu是因为阅读、听力篇幅比较长,主题偏人文社科,多思辨问题,和我想考的试类似。本打算四月份考,leider geht meine Rechnung nicht auf wegen des Virus.
另推荐Mittelpunkt neu,
跟读与复述
这方法是小时候学英语,为了应付爸妈偶然发现的。只要动嘴就能表现出努力学习的样子,顺便开小差也不会被察觉,结果歪打正着,反而矫正了口音,练了听力。
原理很简单,模仿婴幼儿模仿别人学说话。方法:找到语速适合自己水平的音频/视频,一边听一边读,模仿发音和节奏,直到不需要文本也能流畅跟读下来,再尝试口头复述。
和法语一样,德语的拼读规则比较死板,基本上记住发音就能拼对单词,所以开口就够了,听写多此一举(练速记除外)。复述不是背诵,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说出听到的内容,不需要一字不差,也不等于不能用原文的词语。
这四个网站我过去现在经常练跟读用,除了慢速新闻,其它自带听力练习:
Deutsch to go,文本难度A1/A2/B1/B2,语速都很慢。 https://www.deutsch-to-go.de
Top-Thema mit Vokabeln,语速较慢,文本难度B1。 https://www.dw.com/de/deutsch-lernen/top-thema/s-8031
Langsam gesprochene Nachrichten,语速很慢,单词发音清楚,文本难度B2/C1。 https://www.dw.com/de/deutsch-lernen/nachrichten/s-8030
DW Video Thema,日常交流语速,文本难度B2/C1。 https://www.dw.com/de/deutsch-lernen/video-thema/s-12165
语法
不管母语还是外语,语言学习无法回避语法,但没必要夸大语法的重要性,它不是法律条款,也不是道德标杆,单纯一个解构语言帮助理解的工具。况且要赶上日常交流的节奏,脑子里浮现的是抽象的声音和联想,不可能总想着规则,否则反应太慢了。大脑天生对意义更敏感,和人交流真不必担心语法规则用得对不对,想说就多说。
学语法有难度。比起母语者,学外语的人输入量太小,难做到传说中的"自然而然就懂了",没接触的语法点不可能提前知道,普遍要先学再应用。再者,大部分人非语言专业,即使用母语,许多概念也不容易理解。如果能看懂语法书,学起来当然轻松一些。如果不喜欢或者不擅长也没关系,至少学会德语的格、名词词性、句子成分及顺序这几个语法点,剩下的内容大都可以通过积累词汇和固定表达逐个化解。
语法书我用了三本:
《欧标德语语法渐进 A1~B1》(中文),练习题很全面,语法讲解不够清晰,需要配合其它语法书使用。
Langenscheidt Alles für Deutsch A1~B2(德语),讲解清晰简洁,例子太少。对初学者的帮助有限,毕竟需要的时候看不懂,能看懂之后又不那么需要了。
Grammatik aktiv B2~C1(德语),讲解和练习都很实用,可帮助扩充词汇量,唯一缺点是字太小。
书的内容有限,而疑问层出不穷。google完美化解了这个矛盾,基本上没有它搜不到的答案。搜答案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有用的网站,常用的语法网站是这四个,内容丰富,比较专业:
A Foundation Course in Reading German(英语)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开源语法讲解 https://courses.dcs.wisc.edu/wp/readinggerman/
A Review of German Grammar(英语)Dartmouth College德语系退休教授的“blog” http://www.dartmouth.edu/~deutsch/Grammatik/Grammatik.html
mein-deutschbuch(德语) https://mein-deutschbuch.de/startseite.html
Deutsche Grammatik 2.0(德语) https://deutschegrammatik20.de
其它网站收录在这篇日记里:德语A1~C1模拟题、练习、在线学习、词典 https://www.douban.com/note/741349110/
看别人的总结,自己仍然要思考。我按自己的习惯整理了一部分语法笔记,尽量简单直白地解释概念,多收集例句帮助理解。发在豆瓣,首先为了自己随时查阅,毕竟不会一直带着书,但网络到处可用。其次为了丰富中文世界的德语学习资源,与诸君分享。
德语语法豆列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5546575/
背单词
很久以前刷过GRE单词书,30个单词表一个月内搞定,当时有些效果,但停止复习以后,迅速忘记了大部分。从这个经历想到,有效的输入必须包含有意义的信息,凭空组建的单词表就像乱码,不管艾宾浩斯与否都很难记牢。
单词是种子,语境则是泥土,有适合生长的土地,种子才能发芽。背单词首先构建语境,找到单词之间逻辑和含义的联系。我每天都会读新闻和杂志,按照文章主题分类,标记生词,利用碎片时间背完,再重读几遍文章加深记忆。
上文提到的“声音和联想”,也是我背单词的原则。字母拼读语言的发音很重要,记准确,拼写、听力、口语都受益。词意通过联想我知道的、经历过的场景记忆,比如der Okran,会和前段时间过境的Sabine联系起来;veranstalten + 小学办联欢会;ein prächtiges Schloss / der Prachtbau + Château de Vitré短途旅行;festschnallen +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当词汇组合变成句子、篇章,不再机械回忆单个词义拼凑话语的含义,而是想象画面。
名词的词性、动词+介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动词、俗语等等固定搭配,当作一个词一起记住,习惯成自然。了解构词法(德语的构词法比英语直白得多,很好记),通过前缀、后缀把单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基础词汇nach与der Teil组合,延伸出很多新词:

还试过根据不同主题做词汇卡,但这方法费功夫且不便携带,弃之,换成了背单词的app Memrise。

关于Memrise,之前在广播里提到过一次。app无法搜索所有的单词表,要先登陆官网memrise.com注册,标记需要的单词表,再打开app才会显示在界面上。这个网站还可以自己做单词表,点create a course进入编辑页面,输入课程名称、简介,即可创建。

I speak选中文搜出来的单词表,

我自己编的单词表,

读和写
参见https://www.douban.com/note/726238578/
交流
口语表达艰难,有德语本身的缘故。德语某些发音组合对非母语者来说比较陌生,比如pf、pfl、zw、abb这种辅音连击,普通话基本没有;小舌音r、ch,sch的发音方法和英语的[ ʃ ]有区别。口腔肌肉锻炼不足,不熟悉发音,念德语都像个结巴,说话自然不流畅。
其次是自己的缘故,尤其打基础阶段,语言储备太少,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想说的东西说不出,交流难以为继。加之周围太多人能讲英语,我就总用英语,大家便默认要和我讲英语,说德语的机会越来越少。
成年人“学说话”亦有环境压力。小孩把Ampel、Apfel说成Affe,所有冠词用din,问每天在幼儿园吃什么通通回答“Nud”,当作可爱事迹到处讲,萌倒一片。换我这么说话,家人朋友可通融,其它场合不排除收到意味深长的目光。
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跟读练习发音,熟悉声音,锻炼相应的肌肉。语言储备则需整个学习进程带动,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不间断地练习听说读写,表达能力肯定会提高,耐心等待。
有些人觉得认识了说母语的人,随便聊聊天,外语就能说得很好。其实并没这么简单。讲母语不代表会教或者想教别人。为了交流效率,可能根本不用对方的母语聊天,而用两人都擅长的语言。闲聊的内容松散,限于双方的爱好、性格、交友态度,能聊的话题有限,无法针对性地练习自己学过的东西。所以,练口语不要单纯指望聊天,最好每天专门留出一段时间,围绕确定的主题说(比如上文提到的跟读和复述),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搭档配合提问、纠正。
Alles in allem,耐心吧,接受客观现实,学语言就是有尴尬期,说不出、写不出、表达不准确太正常了。过了尴尬期,仍然会遇到其它困难,比如欠缺某领域知识,词都懂,组合成句子却不懂;欠缺文化背景,字面意思懂了,深层含义不懂。
学无止境,不宜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