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记忆扭曲 理性情感 小说
3.26 阅读
一.
《找寻逝去的自我 Searching for memory》by Daniel Schacter
[Chapter 4]
-弗洛伊德在1897年后重新审视治疗过程中患者言说的童年性侵创伤,认为许多此类记忆是虚构的,且大多数虚构来自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无意引导。
-虽是虚构,但性侵创伤带来的影响切实存在。
-来源记忆:记忆的来源(帮助区分记忆来自梦里,现实,想象)。
-我好奇是不是因为儿童的额叶未发展完全,所以来源记忆不好,导致误认?被驳回,原因是大多数虚构是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产生的,而非儿童时代就如此认为。
-问题:为什么会无意引导出患者对于童年性侵创伤的虚构?难道不是反之,压抑住吗?为什么患者的大脑会刻意虚构这种会伤害到患者的“记忆”?似乎与掩蔽性记忆(Screen Memory)相反。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是恢复被掩藏的现实(Recover the true reality hidden);而巴特莱特(Bartlett)的结论是记忆是过去的事件的想象性重建(Imaginative reconstructions of past events),回忆者的态度(对要发生的事情的期待)和事件内容都会对记忆有所影响;唐纳德斯潘塞(Donald Spencer)认为精神分析不是(或不只是)揭露过去的真相,而是重建并塑造过去(reconstruct and shape the past)。
-相对:Relativistic time and subjective realities; yet, we want to assume there is a shared external reality that can be partly known through memory
-导致记忆扭曲的几个原因:1)需要的信息比已编码的信息要更加详细 2)记忆者先前的知识(已编码的信息)会使记忆者在记忆时发生联想 3)帮助取回记忆的信号(cues) 呈现的方式以及环境 4)额叶受损,导致来源记忆差,因而将幻想和梦记为真实发生过的事件(Source Amnesia) 5)催眠过程会使患者在催眠时分不清真正的事件和脑内活动 6)反复重复叙述一个未发生的事件 7)原来的场景和之后补充的对于场景的评论容易混淆(Larry Jacoby的记人名实验) 8)随时间推移,当来源记忆变差,会更容易接受可疑的“记忆”当成正确的记忆
-为什么能区分现实和梦境,为什么不是晚上那个混沌的、无规律的、不连续的世界是现实?因为处于“现实”中时,记忆者会同时记下周围的环境,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会有感官
-为什么移情是精神分析的基础(或者对其很重要)?
-为什么有些梦记得有些梦不记得?
-当人们忘记一个信息是对还是错的时候,倾向于认为它是正确的
-问题:一个创伤性事件并未真正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受到创伤的困扰,那么谁应该对此负责?
-左右脑的记忆方式不同,右脑的记忆更为准确
-儿童极易混淆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听到的事件
-小说想法:如果一个人的额叶受损,患上了Source Amnesia,极其容易轻信别人的话,那么别人说ta犯过什么罪,ta就相信自己犯过什么罪,但其实没有犯过,于是永远活在愧疚和痛苦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二.
《说吧,记忆 Speak, Memory》 by Oliver Sacks
-潜隐记忆(Cryptomnesia)和Autoplagiarism: 无意识侵权,以为这是自己的想法其实不是。
-Elizabeth Loftus关于植入错误记忆的研究,以及之前读的Daniela Schiller的关于擦除记忆的研究。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方法,真的可以永远锁住一段记忆。
-历史真相(Historical Truth)和叙述真相(Narrative Truth)的区分:前者是genuine memory而后者是borrowed/suggested memory,但两者极难区分。
-即便知道一段记忆是假的记忆,带来的影响仍然存在,不会改变。
-Gerald Edelman的等式:Perceiving=Creating;Remembering=Recreating;所以在第一次寻回和事件本身之间隔了两层。
-作者认为,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历史真相,我们认为是历史真相的则既取决于我们的感官也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唯一存在的真相就是叙述真相(Events are experienced and constructed in a highly subjective way, which is different in every individual to begin with, and differently reinterpreted or re-experienced whenever they are recollected; the only truth are the stories we tell each other and ourselves, the stories we continually recategorize and refine)
-来源记忆的不可靠使我们在看书时如亲历,使我们能用别人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去拥有同理心。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不过这准确吗?想想。

三.
《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by Hume [The Direct Passion and the Will i-vi]
-理性单独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Reason alone can never direct the will)
-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不能违背情感(Reason cannot oppose pass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will)
-主要原因是,理性和情感不处于同一层次。理性可以make existence claims(what exist out there in this world) and cause-effect claims(what leads to this and this leads to what),而情感不make claims
-冲突永远是两种情感或欲望的冲突(比如健康的欲望和放纵的欲望),而不可能是情感和理性的冲突。
-我想到那个出车祸于是大脑损伤的人,他不再拥有情感,也就没有了优先级和欲望,即便他需要一支笔,也能理性地分析哪支笔便宜,哪支笔轻,哪支笔持久,却会因为不知道轻更重要还是持久更重要还是便宜更重要而无法决策。这回应了休谟的第一个观点:理性单独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
-但我认为理性同样可以控制情感,比如理性可以将两者的因果关系关联起来,由此让一件事导致厌恶的情绪,由此阻止一个人去做这件事。
-我想到柏格森《笑与滑稽》,愉悦是一种情感,但笑却必须来自于理性,只有理性可以让人意识到一个行为的不理性,从而导致他发笑。
-问题:休谟将情感区分为平静的情感(Calm Passions)和猛烈的情感 (Violent Passions),我可不可以说他最主要的行为是重新定义了理智与情感?可不可以说平静的情感指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理性部分(The rational part of the soul),而猛烈的情感就是柏拉图的灵魂的情绪部分(The spriit part of the soul)?
-Duc de la Rouchefoucault: 别离消灭微弱的情感,却增强强烈的情感,正如大风吹灭蜡烛,却吹旺大火
-恒常(Constancy),必然性(Necessity),一致性(Uniformity)的存在
-推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必然性存在
-我们称之为因和果的东西本是分离的,只是观察到两个事物之间的恒常结合(Constant Union)
-所谓“自由”,如果我们消除了必然,则消除了原因,则“自由”与机会便是一回事
-不论我们所做是怎样任意,由于我们证明我们自由的欲望是我们行动的唯一动机,所以我们无法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关于必然性:行为本身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必然性,则无惩罚的必要;如果没有因果关联,则惩罚不可能合乎公平
-我想到另一个观点,在神学上,如果不是亚当和夏娃有自由意志,那么上帝不会惩罚他们;在现实中,如果人类没有自由意志,则法律不应该惩罚于人。
-问题:但是,休谟关于必然和自由的论述似乎与他关于自我和身份的论述矛盾;如果存在必然性,如果惩罚合乎公平,那么自我必然是存在的,必然有一个连续的、同一的主体接受惩罚;如果这种连续性只是人类的虚构和错觉,那么也确实没有理由施加惩罚了。或者,也许休谟是在做一种假设,他不认为自我存在,他也不认为因果或者必然性存在,他只是在试图分析为什么人们认为因果和自我存在,揭示人们观点下潜藏的假设。
-很有意思的关于因果的论述:人们相信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但因果关系实际上不存在,之所以它看上去存在,是因为我们的预测和期许投射到了现实之中,于是观察到了我们想要观察到的因果关系(Projectivism)。实际上存在的只是时间关系。我想起“sensory perceptions are interpretive and selective“这句话,以及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穿越到50年前想要改变未来,但最后他发现没有一件事被改变了,所以很沮丧,认为时间旅行和回到过去果然是无用的。他的朋友听了之后,说,你怎么知道没有改变呢?也许你现在经历的已经是之前的你改变过的生活。就好像一个环,在不断自我修正,没有裂痕,一切无缝衔接,所以即便穿越了N次,改变了N次,以为没有任何改变,但其实现在的生活与改变前的生活已经天差地别了,只是没有改变前的生活的记忆,没有参照物而已。
-问题:不知道休谟认不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独立于我们感官的外界世界?如果他认为存在,那么我们的感官(Perceptions)是否能真正影响到外界世界本来的样貌(像Kuhn提议的那样,world-changing)?
四.
The Trial by Kafka
-为什么人们依然读小说?是否像Henry James说的那样,是为了过另一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认为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它是文字而非图画,当作家用文字形容一个场景时,每个人对每个形容词的理解都会有细微的不同,我从前的经历与面前的文本叠加,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体验;阐释,每个人在读的时候有自己的理解;而电影抹掉描写,直接呈现画面,去掉了一层。
-小说包括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虽然这种描写永远不可能是对于人物意识的准确描摹,但它更透明,更易共情;然而在这个层面上,电影更为现实,也含蓄,电影中的人物如现实中的人一般,很少直接展现他们(电影中鲜少有心理描写,多数是间接的语言和动作和神态描写),同时,因为看电影时要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中推测出他们的内心状态,也显得更含蓄(小说也是)。
-看电影和看小说同样容易与人物共情吗?是否有差异?为什么?
-也许,小说更容易共情,因为只有文字,所以画面都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抽取、构建。但是若是如此,看小说仍然是为了追求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吗?
-我觉得有连贯和断裂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我们追求新鲜,于是尝试建构新的生活;但我们也追求连贯,我们不希望是全然的陌生,因为全然陌生意味着无法理解和了无意趣,所以有了从过往经历抽取材料,然后建构新的生活的行为。
-假如看小说确实是为了体验新生活,那么这么做的动机又是什么?
-因为枯燥。文明(Civilization)对我们本性的压抑,产生烦躁和逃离的欲望。
-逃避自由的渴望。在小说中,我们不用进行选择,小说中的一切已然结束,尘埃落定,安心。
-在追求新鲜的同时也追求重复,我们存在静止的惯性和对规律的渴求(因果关系、推理、自律),也存在对于这种惯性的破坏的欲望(冒险、寻求刺激)。
-如果一个人自己生活,除了自己一无所有(there is nothing but my life),那么ta会怎么样?他会不得不直面唯一的、没有掩饰的事实:死亡。于是为了不面对死亡,为了不去想自身的死亡,娱乐出现了,小说出现了,人们通过读小说,从自己的生活和死亡中逃离。小说转移我们注意力的方式恰恰是让我们专注(专注于另一个人的生活和死亡)。不过,我觉得另一个可能性是,这个自己生活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人来证明ta的存在。
-卡夫卡写理解与误解并不矛盾。实际上,矛盾真的存在吗?还是像赫拉克利特斯说的那样,我们以为矛盾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探讨的对象不一样?
-守门人的寓言:关于小说和阐释。BB说如果我们读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不会去尝试第二种生活。《审判》的张力在于,如果我们真的读了进去,那么我们就是在违背它对我们的指引。一本小说讲叫我们不要读小说,或者不要通过读小说来逃离自己本来的生活,逃离死亡;就像门,每个人有一扇属于自己的门,只要想着怎么从自己的门中进去就好了。
-在卡夫卡的另一篇小说里(《在流放地》),他写,信息位于犯人的手腕上,其余东西都是装饰品,用以遮盖这唯一真正的信息。
-计划看《在流放地》。
ubir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读博、幻灭与离开学术界的提问和建议 (739人喜欢)
- 2024|学术写作反思:自我关怀、重新构想读者、不从恐惧出发、写作作为思考过程的截屏 (344人喜欢)
- 如何在北美找therapists?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