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凡尔赛宫迎娶德韩混血“爱丽丝”上热搜,这句评论最扎心

最近,郎朗在法国凡尔赛宫迎娶德韩混血“爱丽丝”的消息刷爆了网络,人们在感叹郎朗太太惊人的美貌与才华之余,也都在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我随便点开了抖音里的一条,发现了一条顶在最上面的评论:
“看到郎朗今天在凡尔赛宫的婚礼,出身普通家庭的郎朗爸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享誉全球的郎朗。同样身为家长的我们,自己天天玩手机,妄想着孩子啥都不用学,轻轻松松就能出人头地。这就是我们和郎朗爸爸的差距,也是孩子们的人生差距。”
1.
每次提到郎朗的名字,郎朗爸爸是个必须提及的名字。我们很小就知道郎朗的名字,不是因为他钢琴弹得多好,而是因为他有个疯狂的铁血爸爸。
这个早早发现郎朗音乐天赋的父亲,在90年代放弃自己的工作,带着郎朗来北京拜师,去德国参赛。近乎铁血的每日训练,甚至在没有老师愿意教郎朗的时候,逼着郎朗跳楼。在所有人看来,这个爸爸疯了,被很多人吐槽过,骂过,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问题,郎朗肯定不会幸福。
但今天,当我自己也有了孩子,开始为如何教育苦恼的时候才发现,郎朗爸爸是多么让人敬佩,是真的敬佩,没法说的敬佩。因为,我们大多数家长都做不到,做不到这么专注和强大的付出和坚持,更做不到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孩子一次次失败和被骂之后,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给我可能自己先崩溃了。
前几天跟孩子同学的爸妈一起吃饭,谈到孩子的教育,大家都不禁感叹,没孩子的时候觉得让孩子啥都不用学,轻松快乐成长就行了。有了孩子才知道,各种兴趣班唯恐有一个落下。上个幼儿园小班,看到同龄孩子都会算三位数加减法了,都认识不少汉字了,心里一阵阵的慌。
不是慌孩子啥都不会,而是慌自己干什么吃的,怎么心这么大,什么都没教。
以前一直以为孩子学习是拼天赋,看学校。做了父母才知道,孩子的天赋固然有不同,但更关键的因素是父母。现在“家庭教育”的概念特别流行,说白了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参与,才是教育中起关键性因素的那一个。
就像学钢琴的孩子很多,陪读学习的家长也很多,肯砸钱砸时间的家长也很多,但为什么郎朗只有一个?
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只有郎朗的爸爸,在学钢琴这件事上,拥有绝对的坚持、努力、自信、勇气,以及对成功的狂热追求。
而大部分的家长,都只是抱着考十级,有个特长,陶冶情操。至于当钢琴家,能当更好,当不上的话当个培训班老师也不错。当然,这也并没有什么错。不过,哪个学琴的家长不想让孩子成名成家呢?

2.
为什么很佩服郎朗的爸爸?
因为他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家长,不是富二代,没有很多钱,只有拥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不一样的是,郎朗爸爸虽然只有平凡的家境,却拥有不平凡的是信念和付出。
郎朗爸爸郎国任是如何付出的呢?
- 一岁多发现郎朗有音乐天赋,认为孩子是天才,立刻决定让孩子学习钢琴
- 为了去北京求学,辞去自己稳定的工作,夫妻分居,与郎朗成为北漂
- 被老师骂和驱赶,替儿子求情,不断给儿子信念,一定能成功
- 陪孩子上每一节课,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回家辅导,帮孩子制定比赛策略
- 不辞辛劳,不怕辛苦,数十年如一日,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 选拔赛没有被选上,自费带孩子去德国报名参赛,一举夺冠,让全世界看到了郎朗
说来惭愧,我自己是怎么付出的呢?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跟我差不多吧:
- 不辞辛劳地给孩子到处报班上课,陪读的时候自己玩手机
- 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写作业,自己玩手机;
- 给孩子报了一堆网课,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上课,自己玩手机
- 买了很多绘本,给孩子读书超不过三本自己先睡着
- 感叹自己好累好辛苦,感觉周末两天里一天半都在带孩子上课,自己老厉害了,但其实是玩了一天半手机。

3.
我有一个朋友是对孩子教育非常苛刻的妈妈,苛刻到什么程度呢?
四岁的孩子上马术课,上课到一半天下起雨,教练问孩子妈妈是否要换到室内场地或者停课?妈妈在操场边示意继续上。于是,四岁的孩子,在雨里又继续上了40分钟的马术课,而她在操场边淋雨陪了40分钟。
我们都吐槽她,这么小的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少上一节课也没什么吧。但是她说:
“起初自己也有点心软,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这么辛苦。但想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机会,一点小雨就退缩,以后孩子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没人能一直帮她。”
如果翻开任何一本讲孩子教育的书都会发现,没有一本书的主题是“家长啥都不管,孩子自由生长成材了”。相反,大部分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的家长。这种重视不是指重视考卷,而是那些“看不到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能力”。
小时候特别流行的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几乎人手一本,那年我十来岁,但看完之后,至今我记得其中的一件小事,就是刘亦婷的妈妈让她徒手抓着冰块坚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
当时觉得简直是疯了吧,没忍耐力又怎么样呢?净整点这些个花里胡哨没用的。
但是,长大成年之后的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所有失败,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恰恰都来自自身:懦弱,不坚持,没毅力,抗压能力差,懒惰,拖延症。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字母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那些看不见,但会决定他一生能走多远走多好的素质和能力。但在这一点上,大部分家长最先教会孩子的是:
“别太努力了,差不多就行了,压力不要太大,不喜欢咱就不学了。”

4.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
我的女儿从四个月开始参加亲子游泳,那时候游泳馆在家楼下,走路2分钟就到,天天都去,风雨无阻。上到一岁半参加了一个比赛,获得了2岁组的冠军。
后来学校换地方,离家远了,又赶上了冬天,我就懒得去了。等最近再去的时候,已经半年多的间隔,女儿很多技能都忘了,甚至以前做的很好的潜水,都忘记了。
教练问我:“为什么这么久不来上课?”
我说:“正好赶上冬天,怕孩子冷,就没来,这到了夏天才来。”
教练听到这句话都无奈的摇摇头,说:“小孩子的很多技能,三个月不练就忘光了,但是既然报名了,就要坚持来。如果家长从小让孩子学习学习是可有可无,有点困难就可以不去,吃喝玩乐都能给学习让步的话,孩子是无法真正学到东西的。”
这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知道了自己表面上很积极给孩子报课,但其实从思想上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没有认真过。
哪里是小孩子怕冷,分明是大冬天我懒得折腾懒得跑。说到底,不是孩子退步了,是我这个做家长的不尽职。
有句话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而这里的教育,首当其冲指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有一个评论说:“郎朗跟我一样,都曾是个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但他的婚礼上,有我的男神周杰伦夫妇到场祝贺,还四手联弹,而我只有当观众羡慕的份儿。”
成为妈妈的我,今天再回头看郎朗爸爸郎国任的对孩子的教育,只有满心的感动和敬佩,也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
身为普通人,疯狂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捷径;
别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要比先比比别人的父母是如何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