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为什么有些家会伤人?
认同、认识自己的不完美,认同、宽待对方的不完美。
阿德勒
1.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与父母组成的那个家庭。
近期“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频繁出现大众面前,经常听到一段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人的一生何其漫长,为什么仅仅四分之一不到的童年时光可以来定义是否幸福?
大概是有的时候,闲下来、睡前、或者累了的时候,大脑会经常闪过一些细碎的片段:关于小时候的,那些被“恐怖不安”情绪操纵支配的困苦感。
它会一点一点侵蚀内心的防御,会回忆起一些成年后不愿意想起,亦或者早已“忘却”的画面。
有时候过于“鲜血淋漓”,仿佛身临其境再经历一遍。多少次被它敲击着大脑神经,让那些不管已经取得何种成功,或是已经到达社会上层的所谓精英人士们,依旧会莫名产生那种被回忆溺亡的错觉。

无法摆脱,无法忘却,它也许已经像烙印,印在心脏最深处,只要它存在,只要它跳动,就无可避免闪现那些经历。
2.
这些让人沉溺其中的童年回忆大概率是因为一些“有毒”的原生家庭,它带给孩子的伤害可能是恐惧、自卑、负罪感...
而童年种下的“有毒”的种子,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生根发芽,无法清除,继续侵蚀着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也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这样的性格,不会有人和你能相处的!”
“你心理有毛病!”
“你做什么都做不好!养了有什么用?!”
... ...
这个世界上,传统对父母的定义是:“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说出这些话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
也许只是一时无心的话,也许并不是故意的,但却让孩子记住了一辈子,认为自己不配被爱,丧失爱自己和爱世界的能力,更糟糕的是放弃自我,无法与社会融合,变成别人眼中的“怪人”。
3.
那些代表着“温暖、安全归属感”的家,如何伤人?
角色倒置:
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组建家庭,但情感的缺失使他们无法履行职责,需要自己的孩子来照顾父母。
他们逃避责任,遇到问题没有能力面对。亦或是小时候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所以依赖自己的孩子,希望在新组建的家庭找到那种被在乎的感觉。
这样的家庭,让孩子通常会有强烈的负罪感和失败感。
他们幼小无助,却要负起更多的责任,导致成年后会因为缺乏爱与关注,陷入畸形的关系里。
操控型:
父母将成年后的子女依旧当作孩子,事无巨细都要插手。
通常有三种方式:
情感操控、金钱操控、帮手型操控。
这三种形式在我国比较常见,因为文化传统以及对家庭血缘羁绊的焦虑,导致这类父母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脱离,是另一种“分离焦虑”。
虐待型:
身体虐待:对孩子进行殴打,暴力,恐吓;
言语虐待:最为常见,通常是贬损,打压,辱骂。
我国一直以来家人间情感的克制,讲究中庸的儒家思想深入骨髓,很难见到父母会夸奖自己的孩子,日常表达对孩子的爱。
导致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贬低自己,无限放大自卑情绪,认为自己不配。
4.
我们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书里建议我们尝试以下四个方法来治愈自己:
重拾愤怒:接纳且表达自己的愤怒,把压抑在心里多年的情感尽可能宣泄释放出来;
正视自己的愤怒,不要逃避,不要自怨自艾,你可以大声告诉自己“我受够了!”然后将心里的不快或写下来或大声表达出来。
过后你会发现,把情绪倾泻了,内心会空出一大块,你可以轻松地去接纳世界的美好。
学会对家人说“不”:讨好型人格很难拒绝家人特别是父母的要求,尽管心里并不情愿。
这时你可以用“辩护性回应”,即不管对方说什么,只需冷静倾听回应,并不为自己辩护。
同时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什么是必须坚持,什么事可以商量。然后向家人明确表明你的态度。
停止自我惩罚:你可以拿出一张童年的照片,对年幼的自己大声说出:“你没有错!你不需要为那些行为负责!你值得更好的!”
心理暗示的效果往往是最有效且操作性更强的,每天坚持鼓励鼓励自己,学会去好好爱自己。
与父母沟通:可以写信或者面谈,把心里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结果:父母愿意改变,你们构建更好的未来;父母不愿改变,也可以纾解自己的情绪,让父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可以选择和不好情绪划清界限;
最坏的结果是父母变本加厉伤害你,你也要明确自己没有错,可以采取“实验性分离”,去构建自己的美好世界。

5.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深入,可能如影随形。但我始终相信,人类最伟大的地方是能够思考,能够自我构建,然后达到身心进化。
我们找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再勇敢向前。
人生漫漫和其长,过去的日子始终已经过去,请毫不犹豫地奔向未来。
记住,“人永远都可以重新解读过去的经历,过好自己的一生。”


推荐: 《减肥大法好(小基数实测)》
《各种一人食有感》
《各种居酒屋有感》
《黑羊效应》,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
欢迎关注公众号《趣谈元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