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总论,「系辞」上篇第二讲 | 醉读周易
本篇继续「系辞」上篇,孔老夫子在第五段到第七段继续论述阴阳。
没有太多干货,基本上就是在不断地发出感叹。
不遗余力的告诉大家阴阳之道是宇宙真理,而「易」又是多么厉害。
然后亲自在第六个段落中开车……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孔老夫子在这里发出感叹,阴阳学说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万物的生发与衍化,都是「易」之德;万物的生长与成就,都是「易」的本性。
易学包罗万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周遭万物,都离不开「易」的范畴,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易」。
所以上古先贤所传世的「易」的德与性,很少有人真正懂得。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化育万物、惠泽天下谓之「仁」。
圣人以仁心鼓动万物,心中没有忧虑,不问结果,这是最高的盛德与大业。
翻译过来,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盛德,指的是物质、财富的充裕;大业,指的是知识、品德的精进。
这样不断的生生变化,便是「易」的阴阳理念之内涵。
外在的表现,便是「乾」道;内在的功用,便是「坤」道。
用「易」的数理来推测未知,是为占卜;用「易」的理念来看待处理世事,是为功业。这神妙莫测的功用,便是「易」的阴阳之道。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这一段纯粹是孔老夫子的感叹,没什么干货。
「易」是无比广大的,占问来事从没有过差错;分析近事和现状也非常精确。
可以用来描述、解释天地间的万物。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乾」道为阳,静时收拢聚集,动时直接不屈,表现其宏大。
「坤」道为阴,静时蓄藏闭合,动时容纳开放,表现其宽广。
乾、坤二道的宏大宽广与天地相配,其交合变化又与四季更迭相吻合,其阴阳流转与日月运行相当,这就是阴阳之道平易、简约的大德。
这一句的翻译,有点费劲,其实原义应该以男女的生殖器与交欢状态作比喻。
孔老夫子这车开的也是文艺。乃礼仪人也。

七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上一讲中说到,「系辞」应该不是孔老夫子一个人完成的。这一段就出现了「子曰」的字样。
孔子说:「易」真的是一门极致的学问啊,圣人依此来培育美德、建功立业。
遵守崇高的法则与德,又能躬身践行,崇高即效法天道,卑顺即效法地道。
天地乾坤的道理一经确立,「易」的法则在这天地间运行不悖。
下面一句「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就有点像《老子》中的话,行文方式也像是楚地的习惯。
这句话是说正定万物的本然之性,遵从万物的生灭法则,各得其所,这便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门径。
「系辞」上篇讲完一半啦。
第一段到第七段,每段都很短。第八段及以后,每段都很长。
不过在后面的论述中,干货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多。
「知识点」
乾坤是阴阳、是天地、是宇宙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