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可以不再那么追寻基本旋律了
胡扯一下。 基本旋律,基础旋律,是一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出来的,是当地人们基本生活与心理感觉的基本表达,不存在特别好听特别难听,也不存在消失遗忘与重生,一个地方的基本旋律,就像一个地方的当地传说,基本故事,甚至县志一样,会一直被表达出来,被传颂,被遗忘,然后继续被表达出来。 所以,如果喜欢基本旋律,就去当地,去看当地人们的生活,当地人们的菜市场,当地人下班后聚集的小饭馆,跟他们一起吃饭,跟他们聊天,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故事中的华彩或者高潮或者过场部分(比如苏州评弹),听他们的原始旋律,也就是对他们原汁原味生活的浓情表达。 比如去非洲跟当地人一起捣米,一起追逐野兽猎物,在打到猎物后一起庆祝和炫耀追逐的过程,也就是非洲手鼓的绵密复杂的鼓点节奏,重现那个紧张刺激的追逐与搏斗过程(西方动作大片后来选音乐也基本是借用这些)。 不过,在基本明白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后,大概可以明白和理解各地生活孕育的基础旋律了。喜欢当然是有的,就像喜欢世界各地的丰富的多样生活,当地长期流传的生活故事的结晶,民歌,基础旋律,也基本都是当地的好东西。 听听当地的民歌与基础旋律,就像品尝当地的美食小吃,与当地的猛男过招,与当地的美女约会,等等,会有非常独特的味道。写到这里,脑子里想起来印第安的蓝调,《飞逝的雄鹰》(西班牙语 《El Cóndor Pasa》),当地悲伤音乐如此打动人心,那当地人们的伤感是积累了多久,积累了几百年啊。 或者《友谊地久天长》,这个苏格兰的民歌,是凯尔特人在后来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多年欺负之后流传下来的诗与旋律吗? 不过,在基本明白各地的基本旋律其实就是各地的基本生活的浓情表达,以及明白各地基本生活的基本状况后,对旋律,就可以有基本的理解了,也不用再做太多的深入追寻了。各地被遗忘的基本旋律,就像各地被遗忘的早期生活,被遗忘的早期生活故事,都是正常的情况。如果非要挖掘一些早期的旋律,就像非要挖掘出来炎黄部落时期的衣物给现在的人穿,或者挖掘出来炎黄部落时期的语言文字来让现在的人们学习和使用,都没多大意义,没什么生命力。 各地的基本旋律,可以看成是各地的土特产,在当地人们享用和流传的基础上,有可能会被加工成世界音乐产品,之后在全世界销售,《El Cóndor Pasa》就被保罗西蒙加工之后在全世界表达和销售,披头士乐队大概也做了大量类似的采风与再加工工作。 而欧洲的宗教与Lord们,在采集欧洲各地民乐的基础上,由职业音乐创作者(如巴赫等人)进行复杂的改编和提升,发展成可代表宗教以及贵族意志与影响力的作品与力量,用来维持和发展当地的生活方式,这是当地统治阶层的独特需求与玩法了。 也许,在基本理解民乐之后,可以去理解一下个性的加工表达方式,包括和声与配器(编曲),或者精英层的加工需求与表达方式(西方古典音乐的乐理等),看看这些人都为了自己的诉求表达,浓情表达,装逼表达,玩出来多么复杂的花样,多么复杂的PS方式。 也许一段精彩的编曲与改编(比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就像一段踏实坚硬的非虚拟写作,或者一段烧脑的逻辑因果分析,会让人有精彩与沉入的感觉,可以舒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