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伊东昭一先生津门寻旧

前几天近藤先生来邮件,说有一个老天津要来天津寻访,并告诉我,此人的父亲是以前公大七厂的厂长,本人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层,如今前来天津寻访,本来是要去南开大学会见一个老师的,问我能否顺便请记者采访一下。于是,我马上和我所认识的记者联系,但经过沟通,记者认为一个人采访写报道有点单薄,加之她本人已经不在那个报社工作,之后我又与另一个记者联系,他们领导亦如此说,只好作罢。我只好如此回复近藤先生,表示歉意,但我还是想见一见伊东先生。留学期间,曾见过不少老天津人,但与伊东昭一先生还没有谋面,能在津门相见,也是一种缘分。
在先生与南开大学老师会见的中午,我应约与他见面。见面后,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并非生在天津,而是1941年从日本随父亲前来天津的。不过他却是出生在上海,只不过中间随父亲工作的调动又回国了,而后再一次因工作原因来到天津,直至至日本战败,又随父亲又一起回国。伊东昭一先生前后在天津生活了六年,也算是和天津有缘了,尤其是和南开大学有缘。他来天津后,就在当时设在被轰炸后的南开大学校内的天津日本中学校上学。这次来就是要来看看这所直到现在好保存完好的建筑。在参观的时候,伊东先生还指着他曾经上课的教室给我看,回忆起他们当年在教学楼前的操场游玩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只是,往事如烟,岁月无痕,天津在这六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开大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变的是那种象征着中国不屈精神的思源堂。

先生本来还要看他们在南开大学80周年时捐款所建的纪念碑,可惜由于是临时提出,我只知道他们捐款一事,并曾在南开大学学报上有过报道,但没有记忆有纪念碑。后来我回到宿舍查阅资料,才知道就是我经常路过的新图书馆旁边的纪念碑。可惜先生已经离开校园去往他处了,很是遗憾。我下午因为有事,没有陪同。
后来先生告诉我说,他晚上要去见以前曾在他家打工的一个中国老人,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此时重逢想必会有一番嘘唏感叹。那时候,中流以上家庭的日本人,当然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大都雇佣中国保姆和伙计,一个负责做饭、跑腿;一个负责洗衣服、打扫卫生、看孩子。这是我在很多日侨回忆录中所看到的,而且他们之间也大都结下了友谊。甚至在日本人战败回国的时候,不少中国佣人还依依不舍呢。或许这是在那个中日交恶、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所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当然,这样说,绝非是要为日本侵略中国辩护,也无意为他们说好话。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在回忆录中所说的。确是直到现在,当年雇主与佣人关系的他们还保持着联系,甚至延续到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由于先生只在天津呆一天,我们没有更多时间交流。分别之际,先生对没有带名片表示歉意,郑重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上他在日本的联系方式,并说到日本的时候,请一定和他联系!我回答说:“如果再去日本,我一定去拜访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