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叶朗)笔记
1.2
中西形而上学体系区别:
唯理体系(宇宙论与范畴论)
生命体系(本体论与价值论)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精神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价值”非“事实”,是一种“意义性”。
价值绝不是现实,既不是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心理的现实。
可是价值是甚物,现实是甚物。它俩关系是啥呢。韦伯,只有一点点印象,实在不懂。
一、美学的历史
美学的开始不是由名称的确定开始的,它是一个历史显现的过程。作为学科,建于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的出版。
(一)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二)中国古典美学
Ⅰ先秦(老子道家美学勾勒出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孔子“兴”;庄子“游”)
Ⅱ魏晋南北朝(大量美学范畴和命题的提出,“意象”)
Ⅲ唐至宋元(南禅慧能“心物不二”,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境理论)
Ⅳ清前期(总结时期:王夫之“意象”美学体系、各艺术领域专论)
(三)中国近现当代美学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境界说)、蔡元培(美育思想)
现代:朱光潜(认识论出发、心理学方法与角度;《诗论》)、宗白华(中国立足点、生命哲学出发)、丰子恺(生命践行其美学观)
当代:两次美学大讨论。五十年代从认识论出发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主客二分模式。八十年代伴随“文化热”产生,朝各个方向开拓,具有原创性反思性。《傅雷家书》美育与人格。
二、研究对象
不是“美”本身:没有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不是“艺术”:艺术有审美层、物质载体层、经济层、技术层等多层面。美不限于艺术美(艺术审美层),还包括社会美、自然美等
不是“美与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
而是包含以上的“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基本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性的基本价值需求。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三、学科性质与方法
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
方法:与人生相结合、理论思维、审美经验与知识
一、美是什么
(一)历史观念
1、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导致两类说明:一是从客观属性和特征,一是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
①客观:“数”的和谐、亚的“形式”的关系结构、
②客观精神:“理念”、“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主观精神:“在观赏者的心里”(休谟)
2、西方天人合一思维模式转向
海德格尔(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3、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批判朱光潜美学观念。朱光潜认为美在心物关系上,或者说“美在意象”。
朱解决了两个理论问题,说明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并对美的社会性作了合理解释。
(二)定义
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①体验、沟通、创造。“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②美不是对任何人一样。
③历史性。
2、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二、“美”在哪里?
(一)美在“意象”
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意象世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是人原初经验的,由之发现命运的世界,是一个重获自由的世界。
1、怎样进入这样一个世界?
“情景交融”:“情”是感性的,但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深层的感动。比感觉更为幽微曲折,但更有力量。人会有错误的感觉,但不会有错误的感动。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借鉴卢梭《爱弥儿》中一语映照之,“由于人最初是处在艰难和柔弱的境地,所以他最初的声音是悲泣和啼哭。”
疑问:托名于塞涅卡所作的“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一语写的是一个意象世界吗?
胡思乱想:箭垛诗人杠把子,哎,箭是怎么垛起来的?不,问题在于箭这种神奇的东西太难解。依稀,模糊,似乎记得法国高考哲学曾经一考题概曰,风险是甚物。一个学生一下子就写完了四个小时的题,交卷了,最后好像得了满分。在天朝,不知此人会不会被送去校医务室。哈。哈。
2、进入意象世界的意义在是什么?
即,人为什么渴念“美”、希冀“美”、需求“美”?
因为我们获得了另一种“真实”,不是历史的真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情感”的真。在这一审美活动中,实际与“有用”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经由情感熔铸成“美”的“昭示”。
3、“情”和“景”一定要交融才是审美活动吗?
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倾诉的对象是瞬时所见之景。景物在这一瞬间中令我们感到如此可亲可爱。当我们看到青空与飞云,觉得它美,于是我们停下来多看几眼。不妨借用王小波的“情语”来吐露,“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胡思乱想:慢性子如果想增强情景交融活动的频率与质量,需要做哪些准备?哈。哈。乱红飞过秋千去,花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