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解读 | INFJ艾米莉·狄金森(一)
“若想最终与自己和平相处,一个音乐家就必须创作音乐,一个画家就必须作画,一个诗人就必须写诗。一个人能够做到什么样,他就必须照那样去做。他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本性。”——马斯洛
十六型人格中最稀有的INFJ一直被冠以复杂神秘,难以被理解的类型存在。他们自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个体,沉默而敏感,喜好独处也友善,性格难以捉摸。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就是这样一位复杂的INFJ。她的外在,看似冰封尖刻,内里却是熊熊烈火;她的生活,看似平静单调,实则波澜壮阔;她的诗句,看似不以为意,却又仿佛本该如此。
一、生平介绍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886年)是十九世纪美国诗歌的先驱者之一,与美国文学之父欧文和惠特曼齐名。一生写过1800余首诗歌,生前仅发表过7首。她的诗歌以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为主,但思想深沉,别具一格。经常探讨有关死亡、爱情、自然、永恒、人的自我本质和宗教信仰等主题,对现代派诗歌影响甚大。
除去诗歌上的造诣,艾米莉·迪金森的传奇色彩还来源于她的个人生活。她出身书香门第,接受正统教育,却有特立独行的一面。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埋头写诗三十年。她终身未嫁,除了一次旅行之外,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她出生的老屋里度过,直至55岁病逝。
“任何一位伟大作家若远离了根深蒂固的习俗,必定被后人神话。”而关于狄金森的神话,她的作品名声和其神秘的情感经历和生平,无不吸引着后世之人,于其大量诗歌作品和书信文字中寻找线索。
二、人格特质解析
I:内向孤僻,沉默寡言;喜好独处甚至到了离群索居的地步
N:诗歌的丰富意象,高度凝练,关注精神世界,勤学多思,对灵魂伴侣的追求
F:待人友好善意,关照家庭,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J:每晚凌晨三点开始创作写诗,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性
INFJ人格特质的核心充斥着矛盾——
感性和理性交织,博爱与冷漠并存;既传统又反叛,既疏离又热切;自卑又自傲,阴郁又阳光。
他们喜好独处,也享受孤独。害怕脆弱,也沉迷脆弱。对他人情绪能够敏锐捕捉,对自己的情绪却无从下手。内里厌倦,又总是强打起精神。总是绝望,又心怀最诚挚的希望。
对人对己,无处不在的疏离,和世界格格不入,却也不愿随波逐流。像局外人一般观看着周遭的一切。
三、人格矛盾解读——传统VS反叛
1)传统教育—反叛独立
INFJ的成长历程大多伴随严格的传统管教,但又能在独立中发展个性。他们天性中有追求个性和反叛和一面,但在外又扮演着乖巧稳重的形象。
他们可能看起来完全正常、平淡无奇,实际上却相当奇怪和独特,有着鲜为人知的复杂内心世界。他们悄悄地,偷偷地,踩着不同的鼓点走着。即使是最保守的INFJ也有荒谬的一面,而这通常只有最接近他们的人才能看到。
狄金森也是如此。她出身书香门第,生活衣食无忧。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镇里的首席律师。早年的狄金森在极富盛名的顶尖女子学院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接受着正统的教育,然而在毕业时即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
在《宁静的热情》——这部讲述艾米莉·狄金森一生的传记电影中,开篇就表现了这一幕,也暗含着着这样一颗独立的,注定不走寻常路的灵魂正扯开帷幕,悄然而至。

而狄金森也谨慎地用保守的外衣裹住内在的反叛。替多病的母亲管理家事,打理温室里的植物,在窗边的小书桌上写诗,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
尽管如此,她亲近的挚友仍看到了她鲜为人知的一面。在电影里,好友对狄金森说道“你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有更深的层次,比我们都要奇怪”,狄金森在惊讶之余也是满腹喜悦的惊呼“你怎么会这么说?我从来都没有显现出来”。好友接下来说的话饶有生趣又一针见血,“亲爱的,你不会显现,你是被揭露的”。

是的,狄金森是善于隐藏的,她把她的独特、她的孤寂、她的爱恨都融入到了她深邃的思想中,隐藏在她的诗歌里,让我们有机会就着唇齿间的开合,触及她人格的一个侧面,去感受她平静克制下的激荡涟漪,去窥见时代流过的痕迹,也去看到我们自己心脏的盘旋。
正如她诗里描绘的:
“我隐藏在,我的花里
这朵花佩戴在你的胸前
你,并没有想到
也佩戴着我
天使却知道这一切
我隐藏在,我的花里
这花在你瓶中凋落
你,并没有想到
为我而感觉
几乎是,一种寂寞。”
隐藏是因无法真实的表达而收敛克制,为了在不明朗的真相里依旧保持内心的独立,而一旦被揭露,就是最热切滚烫的心在极力争取和反抗。
2)宗教信仰—追求自我
这一点,也体现在狄金森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她无力接受那个时代的正统宗教信仰,与之保持距离,守护着内心的独立。
当基督教“复兴主义”(Revivalism)逐渐席卷整个新英格兰,家人全部皈依该教的情况下,她依旧顽固抵制,认为没有必要“为基督言志(declare for Christ)”。当学校强迫要求进行传教活动时,她奋力抵制,自此拒不参与教会活动。而这都是为了保持内在的独立和自主。

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个跟宗教信仰保持距离的人,其诗歌中却有诸多宗教主题和意象,甚是艰涩费解,也难倒了许多后世研究者。
但在亭哥看来,这一点丝毫没有不解之处。INFJ是必定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的。他们不一定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但坚定的信念是其与世俗的诸多不相容抗争的利剑,他们靠着这股信念行走于人世,即便跪倒在岌岌可危的悬崖峭壁,依然可以靠这把利剑支撑着站立起来。
在INFJ 的人生课题里,信念、精神、希望这样的词汇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狄金森的诗歌里也无意外的留下了诸多笔墨。
她写“信念”:
“To lose one’s faith—surpass
丧失一个人的信念,
The loss of an Estate—
远大于失去一份地产;
Because Estates can be
因地产能够再置,
Replenished—faith cannot—
而信念无法重建。
Inherited with Life—
信念可与生承继,
Belief—but once—can be—
但却只有一次;
Annihilate a single clause—
废止个单一条款做人
And Being’s—Beggary—
实乃乞丐赤贫。”
她写“希望”: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希望是物长着羽毛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寄居在灵魂里,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唱着没有词的曲调,
And never stops at all,
绝无丝毫停息,
And sweetest in the gale is heard;
微风吹送最为甘甜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暴雨致痛无疑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能够使得小鸟不安
That kept so many warm.
保有此多暖意。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听它越过奇妙大海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飞遍严寒田地
Yet, never, in extremity,
可它不要我面包屑
It asked a crumb of Me.
哪怕饥饿至极。”
在亭哥看来,这份和传统宗教信仰保持距离,却又极度渴望精神安慰的矛盾,正是INFJ的狄金森向内求索的过程,不愿屈服于任何束缚,抵弃外界的强加给予。坚守灵魂的独立,在困惑和彷徨中探寻内心的答案。
就如同她的诗歌《Could live-did live- 可能活着-确实活过-》中隐含的,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是诗人在信仰问题上的思考与徘徊。诗中运用的意象——“one”暗指上帝,“the bay ”象征现世生活。而末尾两句诗词,也能看出诗人在信仰问题上经历了彷徨和怀疑,最后并未追随上帝,而是拥抱了自己的信仰。用这不确定性的诗句,来修改宗教信仰的可信陈述。
“Could live-did live-
可能活着-确实活过-
Could die-did die-
可能会死-确实死了-
Could smile upon the whole
可能正向全体微微一笑
Through faith in one he met not,
凭着他对未相逢者的信念
To introduce his soul.
引荐自己的灵魂。
Could go from scene familiar
可能正从熟悉的地方
To an untraversed spot-
去往未曾涉足的风景-
Could contemplate the journey
可能正用澄明的心
With unpuzzled heart-
冥想着那段旅程-
Such trust had one among us,
有如此信念的人曾在我们中间,
Among us not today-
如今却已不在我们身边-
We who saw the launching
我们曾看见船已启航
Never sailed the Bay!
自己还没有驶离港湾!”
也许艾米莉·狄金森最终找到的信仰是——没有神,神就是我,我就是神。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宇宙就是通讯的工具。信念和精神力量来源于我们自身的神性。
3)女性权利—主张独立
狄金森的反叛还体现在对女性权利的抗争。INFJ因其辅助功能Fe属性,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温和委婉,不喜争辩,维持环境的和谐的。但若触及内核珍视的信念,暴跳如雷和激烈反抗就会像那瞬时迸发的火石般,烈焰伤人。对狄金森而言,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反抗压迫,反对不公,追求自我就是她核心信念之一,是容不得被冒犯的。在影片中和其兄弟对话的寥寥数语便已清晰的展现。
当奥斯丁不以为意地冒出一句“男人就应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应该只是谦谦有礼”时,狄金森愤怒地反诘道,“那么女人呢?女人的命运就仅仅是谦谦有礼了吗?”

尽管狄金森作为一位有着抗争意识的女性,不屈从于社会力量和男权的统治,始终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高扬。但她并没有激进地参与任何女权政治运动,而是把这份女性抗争意识深藏在自己的诗歌里,默抒情怀。在她1800余首诗歌中,就有很多闪现女权思想的光芒和强烈的女性意识的精神印痕。
比如,在其诗歌作品《 I would not paint - a picture - 我不愿画 - 一幅画 -》中,狄金森就用含蓄的诗学表达,主张女性艺术家应该自我发明,用不同于男性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自我表达。
“I would not paint - a picture -
我不愿画-一幅画-
I'd rather be the One
我更愿成为那一个
Its bright impossibility
可以-悠然-栖居于
To dwell - delicious - on -
它那光明的乌有之乡-
And wonder how the fingers feel
可以想象指尖的感觉
Whose rare - celestial - stir -
手指轻盈-空灵的-荡漾
Evokes so sweet a torment -
激起如此甜蜜的忧伤-
Such sumptuous - Despair -
如此奢华的-绝望-
I would not talk, like Cornets -
我不愿像短号一样说话-
I'd rather be the One
我更愿成为那一个
Raised softly to the Ceilings -
被轻轻地激发,响彻屋顶-
And out, and easy on -
再溢出,飘荡开去-
Through Villages of Ether -
穿过天穹的村庄
Myself endued Balloon
我成了丰满的气球
By but a lip of Metal -
经由那金属唇片-
The pier to my Pontoon -
我平底船的码头-
Nor would I be a Poet -
我也不愿做诗人-
It's finer - own the Ear -
拥有耳朵-更好
Enamored - impotent - content -
沉醉-无为-满足-
The License to revere,
那令人敬畏的特权-
A privilege so awful
何等傲人的殊荣
What would the Dower be,
那嫁妆将会怎样
Had I the Art to stun myself
假如我能让自己震颤
With Bolts - of Melody!
凭旋律的-闪电!”
是的,艾米莉·狄金森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踩着不同的鼓点,用克制的激情,平静的激昂,和暂时的妥协来据理力争,诉说反抗——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为自己争取权利地位。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ing_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