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店系列之一《我爱做书店》
因为觉得读书很好,就想着以后有机会自己能开一家私人小书店。根据自己读书的小心得,选一些合适的书,放到书店里。让匆匆而过的行人,可以邂逅心意的一本书而开心许久。
生活中的快乐,可能随着年岁的增加,真的越来越来。以前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现在慢慢能明白。因为人生大喜不多,需要自我鼓励,不断寻找生活中小确幸,让自己感受到人间值得。
对于书店的喜欢,从起初的诚品到现在的蔦屋。国内的诚品只去到苏州的大诚品。日本的倒是去过大阪的一个蔦屋。代官山的店希望还有机会去一次。现在的书店,早已超脱于小的时候对于书店的理解。小时候的书店,多半是辅导类参考书籍。现在对于书店,更多是一位老朋友的感觉。进入一个好的书店,你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买的书,我想那就是选书人很懂我的感觉。
因为喜欢书到想要开书店,到想要去了解如何开一家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书店,所以开始看别人怎么做书店的。于是有了第一本《我爱做书店》,接下来还有《下一代书店》跟《蔦屋经营学》系列。希望给这个阶段的自己,做一次总结。如何做一家懂人的书店。也希望自己的书店能有落地的那一天。
《我爱做书店》是北京龙之媒广告书店徐智明董事长写的一本书。龙之媒在北京是做广告主题的书店,我理解属于书店里面细分的一个品类。所以书中做书店的很多概念跟方法运营了广告营销的很多思路,作为商业营销出生的我来说,很多时候能够看到他把书店当成一个商场在做,反复强调的:服务、品牌化等概念,值得我反复思考。
重点一:产品是工厂里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品牌是一种独特的个性,是附加产品至上,赋予产品长久生命力的特性。品牌建设应该作为书店经营的核心策略并得到重视。
重点二:建设品牌有两个关键:确定自己的品牌有哪些要素构成,如何让这些要素转化成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讲这些要素变成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无非通过“说”和“做”这两项动作。
重点三:品牌要素之一“提供独特价值”,也就是品牌的市场定位。如果一个品牌中连一个好产品也没有,再好的理念,再花哨的说辞也没用。你首先要是一家好的书店,然后才能成为一家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书店。品牌要素之二“做内行与专家“。是否内行有几个基本标准:1.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熟悉读者的专业术语;3.能就一般专业常识与消费者对话;4.能以专业眼光建设自己的品牌,为消费者选择和推荐书。品牌要素之三“被认同的理念”,品牌要素之四“情感关联”。品牌要素之五“超过一般标准的服务”。
重点四:关注“消费者洞察,顾客情景,精益消费”这三点。在性别、年龄等可见的数据外,还要深入他们的生活状态。买书和逛书店的顾客大多在18-35岁之间。第一类顾客“限时急需”,第二类顾客“初来乍到”,第三类顾客“慢慢学习”,第四类顾客“从众抢购“,第五类顾客”集中抢购“,第六类顾客”受人之托“。
重点五:中小规模的书店有两个法宝: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有两条思路:意识想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什么,二是找顾客还需要什么。
重点六:价格争夺最厉害的是畅销书。书店最大的利润区,实际上不是关注度高但数量有限的畅销书,而是那些品种众多,销量稳定的常销书。不同类型的书店,各有各的常销书。这部分书不太会成为价格标杆,顾客更倾向于以真正的需求来购书,所以对价格不敏感。
薄薄的一本书,确用了很大篇幅不断强调对于顾客的服务流程及规范,让我感受到,做书店如做人,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积累。顾客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目前国内书店生存很难,大家大多不愿意为原价书买单,包括很喜欢买书的我,也是通过淘宝当当等渠道买书。但是,我还是很愿意周末去书店逛,可能总能发现新的书,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好书。所以,我想在服务的同时,调书选书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这才是核心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