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解析

一首<<秋窗风雨夕>>,表达了黛玉那些连绵不绝的愁绪,她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秋天的景物多有萧瑟寂寥之感,加之凄风冷雨的渲染,总能无端勾起人的万千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柳永的秋愁,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这是纳兰性德的秋恨,而大观园里,向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不免会被这寒凉的秋意击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黛玉孤坐潇湘馆内,窗外是雨打风竹烛影摇晃的世界,窗内是悲喜哀愁茂盛生长的人间,在凄凄惨惨的风雨声中,这个似娇花嫩草般的少女究竟将怎样深重的离愁别恨融入了笔尖,一首<<秋窗风雨夕>>又暗含了多少她无法与人言说的酸楚心事呢?
<<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继<<葬花吟>>和<<琵琶山绝句>>之后,写下的又一重要诗作,这首诗出现在小说的第四十五回,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光从题目上看,有秋风有秋雨,而且是晚上,一看就知道跟”愁”有关,我们知道春末夏初落红满地的时候,黛玉写过葬花的歌,表达她对美丽生命的强烈的爱和珍惜。那么当秋风秋雨袭来,独自在灯下听雨时,黛玉又会写下自己怎样的心情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若短情,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全诗读完你有没有发现,在20句140个字不算长的篇幅里,就这一个字就出现了15次,风和雨呢,分别出现五次。可见这个风雨交加的秋夜不一般,它触动了黛玉的情思,以至于她一再咏叹,反复渲染,将浓浓的秋遍布在每一个诗行间,可以想象,那天晚上她的心情非常低落,那么她具体写了些什么呢?20句可以分作5个小节,4句一小节,我们一节一节来读,第一小节。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惨淡”就是黯淡无光,风雨中的秋花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人在面对衰飒的秋景时的感受。耿耿秋灯秋夜长。”耿耿”灯光微亮的意思,也可以指灯下的人心事重重辗转难眠,因为难眠,那夜就显得格外的漫长难熬,最后两句说,窗外早已是秋色一片,哪还经得起这番风雨来助长她的凄凉之感呢?
第一小节写完了,我们看到黛玉悲伤的情绪已经出来了,在这个风雨凄凉的晚上,她耿耿难眠,因为什么呢?黛玉写这首诗的起因,书里有详细的交代,说是这个秋日太阳还没下山就变天了,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而且一发不可收,一般来说秋这个季节有两种风貌。秋高气爽,登高远游是令人惬意的一种,秋风萧瑟叶黄草枯,是惹人愁绪的一种,写<<秋窗风雨夕>>的当天,黛玉生着病,胡乱喝了两口稀粥,便歪在床上,百无聊赖,显然这一天他感受到的秋是第二种,本来宝钗要来潇湘馆的,因为下雨,黛玉推测她来不了,宝钗为什么来呢?读过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小说写到第四十五回,钗黛关系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她俩结束了以往,若有若无的对立关系变成了闺中知己,第四十五回的回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什么是”金兰契””金兰语?”这两个词是从周易的那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嗅如兰中来的。
”金兰契”指的就是两人同心契合,意气相投,”金兰语呢”是知心人说的知心话,那么这一回讲谁和谁之间知心呢?是宝玉和黛玉吗?不是,是宝钗和黛玉。这两个少女不是一直暗中较劲吧,她们怎么变成知心人了呢?这得从第四十回说起,那一回,贾母领着阖府女眷逛大观园,宴席上大伙儿行酒令,轮到黛玉时,她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头一句是牡丹亭里的词,后一句呢,改自西厢记里的词,黛玉说的时候别人没留意,只有宝钗回头看着她。为什么呢?因为黛玉露馅了,她暴露了自己偷看禁书的行为,那可是两个带有少女怀春意味的句子呀,怎么能当众说出来的?<<牡丹亭>>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戏,<<西厢记>>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戏,是用薛宝钗的话来说,都不是什么正经书,重视礼教的人家,别说深闺中的女孩不该读,连男人们也最好不见也不看,否则便移了性情,不可救药,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这种错她不能犯这样的错,不光她自己难堪,也有辱她林家的门风,这个问题被宝钗发现了,很快她俩之间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宝钗半开玩笑的说,你跪下,我要审你,昨儿行酒令,你一个不出闺门的千金小姐,
满嘴里着你说的是什么?黛玉多要强呀,她什么时候服过软,可是见宝钗点到这个话题,她立刻意识到,自己当时确实是于检点,于是红着脸搂住宝钗叫好姐姐,满口央告,求她别把这事儿往外说,宝钗呢,见好就收,不仅不再往下追问,还款款的把自己的秘密说了出来,”款款”是书里的原话,意思就是慢慢的,缓缓的,烘托出两个少女掏心窝子说悄悄话似的,亲密氛围, 宝钗说其实我也淘气过,禁书也没少看,只是后来。知错就改,女孩家,该上心的是针针织纺织,不认得字最好,你已经认得字了,就不该碰杂书邪书,那天本来是宝钗要审黛玉的错,结果呢,她主动交心说出自己的秘密,这让黛玉踏实了不少,她心里的自责感和敌对感大大减轻,哦,原来你也犯过错,不管黛玉,认不认同宝钗的邪书说,宝钗没在宴席上当众指出她的错,保全了她的体面,光这一点黛玉就非常感动,所以她一改往日的我行我素,不敢有半点分辩。
<<秋窗风雨夕>>的第四十五回,黛玉旧疾复发,病情比往年都重,宝钗来探病,对黛玉说:”你药方上的人参肉桂性太热,如果每天早起用上等燕窝加冰糖熬粥喝,最是滋阴补气比药还强”,黛玉说”我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常年生病已经闹得天翻地覆了,再多出熬夜窝粥的事儿来不是更讨人厌吗?”宝钗劝黛玉放心说:燕窝我家里有,我叫人送来,又说,我虽然有个哥哥,可我那哥哥怎么样,你是知道的,就多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俩算是同病相怜”等等,宽慰了黛玉,一大堆话。通过酒令和燕窝这两件事,黛玉对宝钗已经是心悦诚服,虽然关于宝钗这么做,有没有更深的目的,她的为人到底是温厚,还是伪善等等问题,读者向来争论不休,但至少在待遇这方面,她是真的被宝钗打动了,从此彻底放下前嫌视宝钗为自己的知心人,这就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平时有人来探黛玉的病,说不上三五句话待遇就烦了,这几天她一激动,反常的宝钗发出了邀请说,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宝钗答应了,没想到一场风雨,使两人约会成空。窗外秋雨连绵,屋里灯烛摇曳,宝钗没能来,黛玉非常寂寞,”哪堪风雨助凄凉”,她的凄凉感是由这寂寞惹出来,孤傲如黛玉,其实她也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双亲相继离世的打击。多年以来,在贾府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她的内心世界依然孤寂,当大家族的喧嚣散场,小小的黛玉从深夜的梦中惊醒,她的身边没有贴心抚慰的父母双亲,也没有日夜相伴的同胞姐妹,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她自己的身影,”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她已经一个人度过了太多个凄冷的秋夜,因此。当素日并不贴心的宝钗向她示好时,她分外珍惜,在宝姐姐一句一句的交心话中,黛玉心里的坚冰,也一点一滴的融化。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却又将她推入了孤独之境,”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在黛玉看来,今晚注定又是一个凄清苦冷的夜晚。
在第二小节,”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这一小节说风雨太急,敲打着窗户,敲碎了我短浅的梦,梦里我刚刚看到一点春的绿色,急促的秋声就将梦惊破,再也续不上,我只好”自向秋屏移泪烛。”看烛影在屏风上舞动,烛泪一点一点的往下流淌。唐代诗人杜牧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把蜡烛滚下来的烛油,说成是替人流淌的离别之泪,现在黛玉看着蜡烛流泪,她心里想到的也是离别.
第三小节”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爇短檠三个字,爇是燃烧, 短檠的是矮的灯架,矮灯架上,灯烛摇曳,人不由得被它牵动了离愁,惹来了别恨。”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家家有秋风处处有秋雨。有离别的地方就有不绝的思念,家家有离别便处处有思念,这第二,第三小节说的都是离别,那么黛玉跟谁离别了?她有离情就要抒发吗?我们都知道,黛玉父母双亡,可是小说一开始她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的第十四回交代他病故了,而秋窗风雨夕的写作远在第45回,可见一场秋雨,”牵愁照恨动离情”,如果黛玉真有离情,那不会是因为父母的离世,那其他人呢?跟黛玉最亲的贾母和宝玉都在,一同长大的姐妹们,最早从大观园搬出去的是宝钗,然后是二姑娘迎春。可她俩的离开,都在第70回以后,这会还早呢,所以写<<秋窗风雨夕>>的时候,黛玉身边没有亲人离开,他乡也没有人需要她牵挂,除了怀念已故的父母,她应该没有别的离情,那么既然没有别的离情,她为什么在诗里反复的写离别呢?
我们再看第四小节”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床上的丝被抵挡不了风雨寒凉,静夜中计时的滴漏声格外清晰,那雨像被它催促着一般越下越急,秋雨连夜,冷风嗖嗖,这场雨久久不停,它是在陪伴着灯下的离人一起哭泣吧,这一小节里出现了”离人”,这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谁是”离人”,诗歌读到这儿,这首诗里的两个疑点已经出现了,第一,没有亲人离开黛玉为什么写离别?第二,谁是当灯下的”离人”,刚才说因为下雨,宝钗失约了不能来,这漫漫长夜怎么打发呢?看书,黛玉随手拿了一本书出来看,书名叫做<<乐府杂稿>>,这本书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可能是曹雪芹杜撰出来,好为黛玉这一次的写诗服务的,乐府杂稿不存在,但” 乐府”是有的这个机构叫做乐府,黛玉拿了乐府杂稿出来翻看,引起她注意的,是其中的两首诗,一首<<秋闺怨>>,一首<<别离怨>>,为什么单单留意这两首诗呢?因为秋天呀,秋天是离别的季节,宋词是怎么说的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有别离就有闺怨,”念君客游思断肠……不觉泪下沾衣裳”,秋闺和别离是文学作品中”秋”这个主题常见的描写内容,好比秋的标签,所以<<秋闺怨>>, <<别离怨>>很快就将风雨之夜,心情本来就低落的黛玉带入了秋的主题中,她读着读着便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代别离>>。看了这首<<代别离>>,”代”就是拟作,说明这首诗是模拟秋闺怨和别离怨写出来的,怎么是<<代别离>>呢?这一天晚上黛玉写的诗不是叫做<<秋窗风雨夕>>吗?简单解释一下,因为黛玉是模仿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所以用了个乐府诗题<<代别离>>,这首诗的句法和风格呢,又仿照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以照着<<春江花月夜>>这5个字,又拟了<<秋窗风雨夕>>的题目,这些书里都有说明,也就是说黛玉这一篇写的诗完整的题目应该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既然如此,上面那两个疑点就好解释了,别离就是秋窗风雨夕的主题啊。反复的写离别,而且这是一首模拟翻作,就算不模拟,刚才我们说,别离好比秋的标签,写秋天的诗总绕不过离愁别绪,至于离人,从字面上说,离人可以指离家在外的人,也可以指处于离别状态中的人,比如远游之人的妻子,也就是闺中的思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这么一句诗”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说,因为天上有云在浮动,小楼上的月光的明灭不定,她柔和的清辉洒在思妇的妆镜台上,这句诗里的离人指的就是思妇,那么黛玉笔下的”离人”。跟”应照离人妆镜台”的”离人”意思是否一样的,我认为是一样的,而且黛玉在诗里用的是泛指,谁是处于离别之中的思妇,她并无实指,她的意思是在今天这样的凄风冷雨的秋夜,一定有离人在孤灯下垂泪,思念远方久久不归的亲人,潇潇雨,夜伴着孤灯,戴玉翻作乐府凄凉曲”罗衾不耐秋风里。残漏声催秋雨急。”外头风也大。雨越急,黛玉心里的惆怅伤感越发浓厚,她看着渐渐燃尽的灯烛,想到的是这世间不绝的离情,总有一颗孤寂的心,满怀着眷恋和渴望,在思念在等待,<<秋窗风雨夕>>,充斥着黛玉的伤感与热泪。那么这首诗是否也透露出潇湘妃子往后的命运走向,而除了窗外风雨凄凄,黛玉触景生情外,还有什么是她在诗中肝肠寸断的原因呢?
我们将剩下的四句读完,”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叫泪洒窗纱湿。”潇湘馆里,寒雾弥漫,冷落萧条。竹梢头纱窗上,雨珠还在往下滴,这风什么时候能停?这雨什么时候能住啊?你看那窗纱已经湿透,打湿它的难道只是雨水吗?那是我滚滚而下的眼泪啊,诗歌写到结尾处,黛玉已经是泪如雨下,整首诗从风雨凄凉”抱得秋情”,到”动离情”,”离人气”,最后以泪洒窗纱做总结,黛玉的情绪是越来越伤感,越来越哀怨,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她为什么这么伤感呢?这是否说明我前面的解释不合理呢,曹雪芹笔下的诗词很多都对人物命运起有暗示作用,<<秋窗风雨夕>>写的这么凄楚伤感,很难令读者不把诗里描写的秋跟黛玉人生的”秋”联系起来,小说写到这一回,黛玉除了一如既往的对自己寄人篱下的命运耿耿于怀外,每况愈下的身体又加重了她的生命悲苦感,即使已经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她依然对未来不敢抱有希望,薛宝钗来探病,建议她请个更高明的大夫,黛玉说不重要,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她的口气是颓丧,爱情没有使她振作 ,她意识到了死亡的威胁,而且这个时候,黛玉的眼泪已经快要流尽了,这以后她即使想哭,也只是心酸泪水却少得多,她是到人间还泪债来的,泪水流尽,情债已还,她不就很快要魂归太虚了吗,诗里的别离是否暗示着黛玉泪干情,尽命不久长很快就要跟宝玉生离死别了呢?<<秋窗风雨夕>>是否暗示了小说八十回以后的某些情节呢,它是否像<<葬花吟>>一样是一则预言黛玉悲剧命运的诗谶呢,是,这样理解这首诗,一点都没错,但这并不说明,我前面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仅仅把<<秋窗风雨夕>>理解成诗谶。我觉得意犹未尽,如果我们留心一下这首诗创作的前因和写完之后发生了什么?也许能读出诗里更多更深的内容.
前因我们讲过了,钗黛二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邀请宝钗,晚上再来潇湘馆闲谈,可是宝钗没能来,于是这回目中的另一个故事,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就发生了,”风雨词”指的就是<<秋窗风雨夕>>,因为黛玉这首诗是模仿乐府歌词写的吗?闷,是情绪郁结不舒畅的意思,这个字在红楼梦里频繁的使用在黛玉身上,她一生气就回房生闷气,同时伴随着流泪。这是她在寄人篱下的生存状况中,唯一能够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方式, 宝钗来赴约,黛玉很失落,感到闷,觉得这个等人而不至的晚上凄凉难耐,如果不在病中,如果天气好,也许她可以出门就近走走,怡红院离的很近呀,找宝玉说上几句话是不难的,可是病和雨使得黛玉无法选择,她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在窗下听雨.
有人说,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不怕孤独,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关于聚和散,黛玉有这么一番道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可见她不是真心喜散,这番道理只能说明她怕散,是因为承受不了散的冷清,她才宁可不跟人聚,其实父母早亡的待遇比谁都渴望温暖,和宝钗结为闺中好友后,她完全卸下了对宝钗的防备,迫不及待的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晚上再来潇湘馆,表示我还想同你说说话,这个举动对于黛玉来说那可真是破天荒呀!她什么时候这样盼着有人作伴,没想到第一次敞开心扉主动亲近人,天就不遂她的愿,一场风雨浇灭了黛玉的热情.
宝钗没来,那么宝玉呢。第三十四回,两人赠帕题诗之后,感情逐渐进入了心灵相通的平稳期,不再试探,不再怄气,黛玉真的对宝玉放了心,黛玉生病,宝玉一天来好几次看她,这几天白天也不例外,可是现在窗外风萧萧雨潇潇,黛玉料到宝玉不会再来了,所以是在这样的前因下,渴望得到温暖的黛玉才会发闷,她的诗情才会被秋闺怨和别离怨引发出来,她不是离人,可她跟离人一样的孤独寂寞,她用<<秋窗风雨夕>>来表达她的孤独寂寞,并且放大这种心境再一次联想到自己孤苦的身世和无助的命运,第45回的黛玉爱情的压力减小了,而她的身体日渐消瘦,命不久长的悲哀感在她心头一天比一天强烈,生命越脆弱,拥有爱情的黛玉就越痛苦,因为她深知自己无法把握这美好的爱情,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黛玉又何尝不是自己诗中的离人呢,只不过带着红尘陌上,她思念的是一份真心的关爱和一份温暖的呵护而已,”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潇湘馆外,寒风与冷雨做伴,潇湘馆内黛玉与自己的影子作伴,无边的孤寂涌上她的心头,她听到了雪崩般轰然倒塌的声音,禁不住泪如雨下,眼前的世界一时之间水雾迷蒙,如同她看不清也抓不住的命运,那么这个雨夜,黛玉就这么萧瑟寂寥的度过了吗?黛玉赋诗以后,潇湘馆里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那么<<秋窗风雨夕>>写完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呢?书里是这么写的,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道:“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哪里来的渔翁?”黛玉的诗刚写完笔才放下宝玉就来了,没有预约不期而至,在黛玉孤独冷清的时候,她的宝玉顶风冒雨的出现,多么动人的心有灵犀,那一刻黛玉心里的温暖还用说吗?整个场面顿时亮堂了,顷刻间,从惨淡的秋切换到了明媚的春,你有没有感觉到黛玉说那句哪里来的渔翁时,语气是多么的轻松和宽慰,刚才的闷一扫而去。宝玉一连串的向黛玉发问,又举起灯细看她的脸色,从吃药要吃饭,再到观察气色,字字关切,语语深情,心细如发,体贴入微,情到深处转归平淡了,宝玉关心的都不是大事,可是这一点一滴琐琐碎碎中有多少人羡慕而不得的深情之情,他俩又聊到了宝玉穿带来的雨天三件套,宝玉说,”我也弄一套来送你”,黛玉说”我不要他带上那个成了画上画的和线上扮的渔婆了”,刚说完便意识到自己口误,刚才把宝玉,正好又说自己像渔婆,渔翁对渔婆,这个比方打的太直露,黛玉羞的脸绯红。赶紧伏在桌上借咳嗽掩饰,整个场景真是充满了温情,不过呢,宝玉没有留心黛玉,说鱼婆的话,他的注意力在案上放着的<<秋窗风雨夕>>上,拿过来看了一遍,忍不住叫出好来,黛玉听见忙走过来,夺了思考向灯上烧了,宝玉笑着说”我已背熟了烧也无碍。”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面对自己最真实的雨夜内心独白,她不想让宝玉知道,可是林妹妹的诗永远是最好的,宝玉过目不忘,看一眼就够,黛玉的孤独寂寞,他怎么可能不了解呢?冒雨前来不就是为了尽可能的给她一点温暖吗,诗稿烧掉了又如何.每次读”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我都觉得曹雪芹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有很强的设计感,突如其来的变天,第一次主动约人来却未能如愿,随便拿本书看,拿的正好是<<乐府杂稿>>,翻开来正好看到的,又是秋天常见的主题闺怨别离,这些情节都带有巧合性质,如果那天不变天,如果变天了,宝钗冒雨前来,如果黛玉打发时间拿到的是另外一本书,那么那天晚上她就可能不作诗了,或者,即使作诗作的也不会是<<秋窗风雨夕>>,曹雪芹可能是想通过这些巧合,引出<<秋窗风雨夕>>的创作,从而表现出黛玉即使获得爱情,内心也无法减少的苦和忧。<<秋窗风雨夕>>带有诗谶意味,它暗示着黛玉短暂的生命和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可那是后话,在小说第四十五回,这个特殊的风雨之夜,由这首诗带出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次看到宝黛之间心灵的默契。有这份默契在,虽然窗外风雨依旧,可黛玉心里早已是云开雨霁,<<葬花吟>>是黛玉的春悲,<<秋窗风雨夕>>是她的秋怨,这两首诗,宝玉都是第一读者,这个作诗永远输给黛玉的少年却总能读懂她发自内心的诗语,诗歌就是他们对话的桥梁,黛玉还有一首代表作,姐妹们先读都说好,宝玉后读,薛宝琴说这诗我写的,宝玉果断否定,这是林妹妹的作品,姐妹们从诗里看到的是黛玉的才华,只有宝玉懂得其中的哀伤,那么这是黛玉哪首诗呢,当然是<<桃花之歌>>。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附:
87版<<红楼梦·秋窗风雨夕>>歌词视频链接:
https://video.zhihu.com/video/1228247879048818688?autoplay=false&useM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