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
很少有女生爱吃肥肉。不仅因为害怕长胖,而且动物油脂所含天然的腥膻味,也很难讨到偏爱新鲜水果和玫瑰的少女的心。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旦闻出炒菜用的是猪油,就撂筷子不吃——有股“什么味”。麻油和茶籽油的味道也嫌重,只能吃菜籽油、葡萄籽油。
喜欢香肠的味道,却又不肯吃肥肉,每次都要仔细地把每一片香肠里夹杂的肥肉全部挑干净了,才吃。蒸鲈鱼,鱼肉细嫩却仍旧有肌肉纤维的口感,可鱼肚子边上鳞片极少的部分,夹在筷子上颤巍巍,入口滑腻如魔芋,却有股脂肪的腥味。原来鱼也有肥肉啊,于是我不碰这部分。
红烧肉用的是五花,肥瘦分层,我也总是小心翼翼地用尖头筷子,把两层肥腻脂肪之间的瘦肉纤维夹出来,只吃瘦的部分,也完全不能理解将一整块五花肉放进嘴里、嚼得香喷喷的大人——油滋滋、肥腻腻,不恶心么?
那时候的我实在不明白,大人口味的容忍度怎么能这么高。他们总是笑着说:等你长大,也就不会讨厌肥肉了。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我是绝对不会妥协的。那么恶心的肥肉,怎么会吃得下去呢?
直到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和朋友们去吃韩国烤肉,红白相间的猪五花、大理石片般的牛小排,在炭火上“滋滋”地冒出润泽的油脂,烤炙的香味飘进鼻腔。牛肉肌肉与脂肪的纹理太过紧密,完全不可能将肥瘦分离,而且看上去也没有颤巍巍的大块肥肉那么可怕,便夹了一块,在柠檬酱汁里蘸了一下,送进嘴里。
焦香柔嫩,入口即化——之所以能“化”,不仅是因为肉嫩,更主要的是夹杂在瘦肉纤维之间的脂肪,经炙烤后释放出一层润泽的油脂包裹住肉片,在牙齿的咀嚼下汁液迸发,丰盈润口,如春雪融冰,好吃极了。我忍不住又夹了一块,边嚼边想:如果是全部瘦肉的牛腱子,恐怕烤起来就会干涩、难以咀嚼。正因为有了脂肪,才有了润泽、丰腴的口感。
自那以后,我慢慢没那么抗拒肥肉了。而且随着学习工作的节奏加快,吃饭时慢悠悠地将一片香肠里的肥肉剔除干净,这种时间也不多了。要么是与人边吃边谈,要么是着急赶紧吃完还有别的事,要么是图省事一口囫囵着吃下去,总之,不讨厌那味道也好,图轻松省事也好,喜欢上点点油脂伴随的润泽口感也好,我居然,真的,容得下肥肉了。
前些天看腾讯视频制作的《早餐中国》,讲到一家卖米线的早点铺,浇头可以配肉,老板介绍说,年轻人喜欢吃瘦肉,中年人吃五花肉,老年人多爱吃肥肉。
这应该是早点铺老板多年实践、观察和总结出来的经验。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从身体机能来考虑,年轻人营养需求高、代谢快,应该更喜欢热量大的肥肉;老年人代谢慢,消化功能衰弱,应该不喜欢肥腻才对。
还是说,年纪越大,在这世间活得越久,对原本不喜欢的事物,越变得宽容了?
曾经追求间不容发的亲密、纯粹到极致的爱的少女,有一天也会接受带有瑕疵的感情;曾经恃才傲物疏傲狂放、只肯为理想低头的少年,有一天也会在灰色地带尽力平衡现实的利益。
这一转变过程是“渐渐”的,它的开头你根本意识不到,就像断奶后开始吃人间五谷杂粮的赤子,血液里开始有了泥土的气息。
所以,当我现在遇到吃饭时仔仔细细挑出肥肉的孩子,眼里心里,都会忍不住溢出温柔又感伤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