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船驶离港湾
标题借鉴了最近蛮火的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是想来记录下自己参观宁波博物馆的感受与心情,主要针对建筑本身来说。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出自王澍之手,他是中国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在东南大学读了本科及硕士,在校期间就是很“狂”的一位学生,现在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我曾经去看过他的两个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及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发现了两个建筑都巧妙运用了瓦片这一元素,也曾在朋友圈里发表过粗浅的看法。



我买了他写的《造房子》一书,其中讲述个人经历的部分还算能读下去,说到中国古代山水画、哲学的部分就完全看不下去(也看不懂),于是放弃了。我也一直心心念念想到他另一个代表作品(宁波博物馆)去看一看,也和另外两个代表性作品比较下。这周末,算是圆了这个念想。
先来说说外形和第一观感。
这妥妥的就是一艘船嘛,完美契合宁波作为“港通天下”的港口城市的特征。一开始还没发觉,等到我看到建筑外围的一圈水景,先是感慨“水草丰美,实乃良渚”,紧接着反应过来,这分明就是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呀。另一侧的主体建筑前是石砾,个人觉得是意指搁浅或是停泊的船。



关于建筑材料
外墙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砖和瓦,瓦片被有机地混合在砖墙里。这一元素也被大量运用于美院象山校区和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这两者地瓦片都是从当地老房子里收过来的,我想宁波博物馆外墙所镶嵌的这些应该也不会例外。

砖与砖之间留有缝隙,在斜屋面上自然地生长出了植物。风带来的草籽,它们悄悄在砖缝里生根发芽,直到现在冒出头来、形成规模,这是自然的力量,也带有一种未经组织和安排的天然美。

关于不规则
不规则开窗,主要是窗的大小及位置。这一手法也用在了美院象山校区(可以参见下文关于美院的配图)。“不规则”在建筑内墙设计上也有所呼应。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他的气氛是流动的,他的精神是自由与开放的。每一个人来到这里,哪怕看到同样的展品,所持的观感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不规则不知道是不是呼应这种公共空间应秉持的精神呢。


不规则墙面,外墙本已“镶嵌”了不规则的窗户,还有机地嵌入了不同颜色的砖块、不同排列形式的砖块,以及另一种材料瓦片。这一系列的“镶嵌”,虽然不规则,但是有机、不杂乱,看起来是舒服的。

不规则的“顶部设计”(非专业人士的我,想表达的是每一层楼的顶部),是线条之间的交叉排列。一看到这个设计,我就想到了美院象山校区的一座桥,桥上也有这样的钢构线条从顶部贯穿到底部(甚至是穿到地面),有交叉有平行有交错,想要刻意营造一种曲径通幽、无法一眼看到头的感觉,人在缝隙间看到一丝局部,位置稍有变化又看到的是另一部分。宁波博物馆的顶面设计其实是把那座桥上的设计放到一个平面里,但是意思还是相通的,给顶部设计一些变化,也可以说是“不规则”。


不规则的内墙面线条
内墙面的表面线条不是单一的直,而是带有极小角度的倾斜。这也让我想到了在美院象山校区看到的,建筑外缓慢上升的坡道,角度细微、缓慢地抬升。还有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外墙,用瓦片铺成的“墙檐“,位置不在屋顶所以不叫屋檐,而是存在于墙面,一层层地铺排开,赋予白墙面强烈的线条感。可能是博物馆的外墙设计已经非常具有特点,再附加上其他元素会显得累赘,于是设计师把这一分匠心运用到了内墙面上。说起来这也是一种不规则,不按规则水平排列的线条。



关于动线
一进入室内,便看到了一个从一楼至三楼高的挑高设计,让人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到了一层层向上的扶梯,以及不规则的顶部设计。震慑感与通透性有了,但如此大的空间有功能性吗?莫非真的有体积如此庞大的展品?(只能是佛像了吧)。之前去的新博物馆不够多,印象中清华的艺术博物馆也有一个挑高空间,但规模不及这个。

我沿着扶梯上行,然后走楼梯下来,并且发现扶梯只有上行的。在不同展厅有许多小段的楼梯,也有入口处数百阶的楼梯。动线不至于让人发晕,反而会让人(至少是我)更愿意走楼梯,去看看这一段是走向哪里。有一部分阶梯在室外,作为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联系,引导我看到了长满了草的斜屋顶,也引导我上了顶楼的天台,看到了巨大的天井。
写到这里,我真的是感受了王澍作为设计师的“不羁“,这种秉性充分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各种角度体现的不规则,致敬了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自由与开放,可能也暗合他不拘泥于规则的内心。
总之,在我心里,王澍是个好建筑师,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目前我看到的、理解到的肯定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日后能有机会看到他更多的作品,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我作为一个非建筑专业出生的业余建筑爱好者,从所见之中归纳了这些观后感,希望日后除了对外观(肉眼可见)部分的揣摩,开始思考建筑师在功能布局上的匠心。建筑除了美学意义、象征意义之外,更承载了实际的使用价值。

PS.最后要吐槽一下宁波博物馆的卫生间设计,从来没见过哪个卫生间会给厕位设计三面镜子,全方位欣赏自己如厕吗???没错,小朋友我有很多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