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瓯北诗话》论白居易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3、30
清代赵翼,他的《廿二史札记》,既用他犀利的史眼论述,已得史学界的推许。而他的《甄北诗话》,再用精辟的诗眼点评,更得诗学界的赞叹。本来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由他点评的杜少陵(杜甫)、李青莲(李白)、白香山(白居易)等人的诗来看,可以看出,他的诗眼有不落俗套的独到之处,遂成″一家之言″。
白香山诗点评 一,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有名。″韩孟″者指韩愈、孟郊而言;″元白″者指元稹、白居易而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赵翼说:″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义,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也就是说,元白较胜于韩孟,明矣!元、白二人本相敌,不分上下,但白居易自从回到洛阳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意抒写,并无求工見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更进一筹矣″。所以,赵翼下结论说:″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也就是说,白居易比元稹要強一点,也比较著名。
二,白居易(香山)诗,由元稹(微之)订辑为《长庆集》,分讽谕、闲适、感伤三类。“托之讽谕,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闲适、感伤则随时写景、述怀、唱答之作″。后来,发行的《后集》,但分格诗、律诗二种。白居易诗名,及身得名,已风行海内。其《长恨歌》一篇,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与《长恨歌》相并而行,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何况还有三千八百四十首,既工又多之作,白居易的诗名大扬于天下,也就不必赘言了。
三,赵翼说:″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惟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白居易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于古诗,则惟意所之,辨才无礙。″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当时元白唱和,雄视百代者正在此。″
四,″元白唱和″所以传世者,在于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次韵者,依次押韵,前后不差,此古所未有。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余篇,推倒一世,自不能不传。 1,″同门生白居易,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千言,或五百言。小生自揣,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挑耳。″(元稹《上令狐相公书》) 2,″敌则气作,急则计生。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报语,不觉太夸。″(白居易《与元书》) 观此,可以見二人的才力之大,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盖唱先有意而后有词,和者,或不能别有新意,则不免稍形支绌。
五,《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琵琶行》亦是绝作。但赵翼却有疑问,他说:″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对《长恨歌》,赵翼也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他说:″其叙杨妃入宫,与陈鸿所传选自寿邸者不同,非惟惧文字之祸,亦讳恶之义,本当如是耶?″。
六,白居易有二妓,名樊素、小蛮,樊素善歌、小蛮善舞。他把二妓比作柳枝,有诗为证:″去岁楼中别柳枝″,自註:″樊、蛮也″。
七,白居易诗,不免有拙句、重复。
1,″散面遮槐市,堆花压柳桥″(《西楼喜雪》)、″北市风生飘散面″(同上)。都以″散面″喻雪,就没有用″撒盐″来得好。2,″剪裁五言須用钺″(《答杜相公以诗見寄》)。用钺太生硬。3,″无情一任他春去,不醉争消得.日长″(《赠梦得》)。此句太俗。4,″武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咏意》)、″时饮一杯,或吟一篇″(《池上篇》)、″或开书一篇,或饮洒一巵″(《咏所乐》)。诸句句法都有重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