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青春》读后感
《青春》是我看的库切的第一部作品。希望以后能多看几本。
这篇小说和我以前看过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经验上有种冲击,可能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本篇幅不太长的小说,看完了竟不知道都讲了什么。除了我个人阅读能力的关系外,作者并没有选择用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方式来写这本书。人物的内心活动占了很大的篇幅。
一个人带着他想要成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来到了英国,从此远离南非、远离家庭,带着不再回去的决心,与南非白人与黑人耻辱的历史一刀两断,逃离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所谓的“青春”里带着的对未来的期盼和决绝的姿态。库切没有选择用赞美诗的方式来讲“他”的青年时期发生的事。
他的第一份在IBM的工作枯燥乏味,伦敦寒冷的冬天挑战着他的毅力,异乡人的身份受到周围环境的轻视,身处文化中心却找不到一个谈论诗歌的朋友。
在叙事之外,作者用更多的篇幅讲“他”的内心活动。
“这是一个他可以逃避的世界——现在逃还不晚,或者与之和解,和他看到的周围的一个个年轻人那样,满足于婚姻、住宅和汽车,满足于生活能够实际提供的,把精力放进工作之中。他懊丧地看到,讲求实际的原则是多么奏效,长粉刺的青年如何在孤独的驱使下满足于头发暗无光泽的粗腿女孩,无论多么不可能,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配偶。他的问题就是这个吗,是否就是这么简单:他一直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自己欺骗自己,相信他属于女雕刻家及女演员的圈子,而他其实和居民区的幼儿园老师或鞋店见习女经理是同类?”(第十八章)
“婚姻:谁能想象他会感受到婚姻的拉力,尽管这拉力很小!他不打算屈服,现在还不。”(第十八章)
在伦敦已经生活有几年的“他”这样想。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他将仅仅和完美的女人睡觉,具有完美的女性气质的女人,然而在内心深处有着某种隐秘,能和他隐秘的自我相呼应。”(第四章)
还没有去伦敦之前,他这么想。
这中间发生过什么呢?
“但是,他真的是莫尼卡 维蒂在寻找的情人吗?他能比她电影里的其他男人更好地平息她的痛苦吗?他不能确定。即使他为他们俩找到了一间屋子,在伦敦某个安静的、浓雾弥漫的地方的一个秘密隐居居处,他猜想她仍然会在凌晨三点钟的时候溜下床,坐在桌前刺眼的孤灯下默默地想心事,被痛苦深深折磨。”(第六章,莫尼卡 维蒂是一个女演员)
“他最大的愿望,比有个英国女朋友要大,甚至比有个瑞典或意大利女朋友更大的愿望是有个法国女朋友。”(第九章)
然而事实是:
“在英国,女孩子对他根本不予注意,也许是因为在他身上仍然残留着一丝殖民地的傻气,也许仅仅是因为他衣服穿得不对。当他不穿到IBM上班穿的西服时,就只有从开普敦带来的灰法兰绒长裤和绿粗花呢上衣了。相比之下,他在火车里和街上看见的年轻人穿黑色窄腿裤子,尖头皮鞋,有许多纽扣的盒子形的紧身上衣。他们还蓄长发,头发垂在前额和耳朵上,而他仍然是童年时代乡镇理发师留下的,IBM赞成的那种在后脑和两侧剪得很短,前面整齐地分缝的发式。在火车上女孩子的眼睛从他身上一滑而过,或者不屑地呆滞地看着他。”(第九章)
作者在第三章用很大的篇幅讲关于庞德和艾略特、关于文学和诗歌,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惊讶他为什么要写这些,这些和情节有什么联系?
“如果最后证明他毕竟不具备这份神圣的天赋,那么他也必须准备好忍受这个结果:历史的无情的裁决。生存的命运,不管他所有的今天和未来的痛苦,都是次要的。许多人受到感召,很少人为神选中。“每一个大诗人的周围都有大群的次要诗人,就像围着狮子嗡嗡飞的蚊虫。”
我也幻想自己是个“艺术家”或者“作家”,但是当我看到作者的这段文字时惊讶地发现,即使同样是幻想,即使我像照镜子看到了自己,从“他”年少无知的愚蠢看见了自己年少无知的愚蠢,但作者笔下的他勇敢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他知道天赋与平庸的区别是什么。我却不知道,也没有那份理智。当然,这个段落如果说展现了“他”的一种决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之后的内容来进一步了解“他”。
© 本文版权归 chunery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