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艺书单︱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谁说了算?

知艺文化从艺术出发,延伸成为全新的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让艺术通过各种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艺术成为一种日常必需的精神陪伴。除了知艺一直在组织的线下艺术交流活动,现在还会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艺术心得。我们会定期分享一份精心筛选的书单,通过“青读”的播客节目和“知艺书单”,供大家参考和阅读。我们推荐的书不仅仅拘泥于艺术,而会将视野拓宽到其他人文学科,希望打开观众思考的维度。毕竟,艺术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而应该是我们了解世界的起点。
青读VOL.1来自知艺文化▲点击链接,收听《青读》第1期
https://mp.weixin.qq.com/s/NLT4ehFUksJyXd4NI5mA4g 收听平台 喜马拉雅FM丨蜻蜓FM丨网易云音乐搜索“知艺FM”,了解更多资讯
本期推荐的4部书籍,都是关于艺术史现当代阶段的入门类图书。在介绍这些书之前,我们想先和大家科普几个名词: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
开始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直到今天,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
工业文明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工业文明的特性一样,现代主义强调理性、客观和发展,而后现代主义则对这些作出否定。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用“根茎”这个词来比喻世界。意思就是,世界就像植物的根基横向到处扩散,随后便在很多地方随意且没有层次的长出新的枝叶。
作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与前人的区别,亦即其革命性的创造,就在于他将西方艺术从宗教和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注重“画什么”,而将“怎样画”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目的。他追求的是“形式主义”的“纯艺术”,亦即“为艺术的艺术”(Art for art)。以塞尚为起点,西方艺术家通过一步步将自然物象分解、重构和简化,最终创造了一种完全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纯抽象艺术。
当代艺术开端的时间是1989年,这一年被看作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1989年及以后发生了一系列世界重大历史性事变: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签订。这些变化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世界政治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1989年前后的全球文化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所以,当代艺术不仅仅意味着艺术语言上的更新,更是价值取向上的巨变。
同时,西方艺术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数字成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就大大改变并丰富了艺术家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段。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了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各种感官的“多觉艺术”。
假如说上面这些名词的介绍还显得抽象和陌生,更多的答案,可以从我们今天和之后陆续推荐的书籍中寻找。


《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 作者: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 陈颖 / 姚岚 / 郑念缇 页数: 588 豆瓣评分: 8.7
系统介绍现当代艺术史的书不多,如果你对当代艺术感兴趣,这可能是最好的入门书。 《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是艺术界绕不开的美国艺术史家——乔纳森·费恩伯格的著作,涵盖了1940年以来的艺术发展,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书中还融合了作者对政治、思想、文化的见解,是一本适合作为框架阅读的高屋建瓴的著作。 这本书尤为动人的是,它是一次个人化的陈述,是一个美国人对1940年以后的艺术的观察角度。作者与书中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见过面,甚至成为生活中熟悉的朋友。因为有了这层友谊交往的关系,作者能够更真切的通过人与作品,而体验他们所处的时代。随着作者对艺术史逐渐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他认为书中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具体名单,而是他愿意毕生走进这些作品,并让自己重新审视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乔纳森·费恩伯格记录的其实是一次次邂逅——通过与作品的相遇,而传达出艺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真实而崭新的观感。 书的外观看似是一块600多页的厚重大砖头,但翻阅其中会发现内容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包罗万象,就像在观看一个平面的美术馆,并不会让读者产生“难以望其项背”的心理压力。小有遗憾是,中文版翻译出现了一些语言不够通顺、个别名称有错译的情况。建议有能力的读者,可以尝试阅读原文书。 知艺在这里分享一段摘自本书的话:“历史的存在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超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超越了形式的诉求,艺术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生发艺术的动力和价值,才能将当代艺术的意义呈现在这个多元世界与多维视野的面前。”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作者: [英] 迈克尔·苏立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陈卫和 / 钱岗南 页数: 610 豆瓣评分: 8.5
这本书是西方研究现代中国美术的一部开山之作。作者迈克尔·苏立文教授,是20世纪第一个也是最持久的系统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被称为“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苏立文教授熟识许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目击人和亲历者,所以这本书流露出浓浓的个人传记的气质。中国美术的百年风云,在他的笔下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漫长画卷,展现了难以计数的人与事。 本书没有任何晦涩的理论,纯粹叙史论人,满满都是人物和事件。清晰、详实、有趣,同时也解读了艺术史与文学史的诸多联系。如果说作者的身份让你觉得外国人对中国的艺术文化脉络有如此见地十分难得,就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外国视角能更加独立地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页数: 465 豆瓣评分: 8.4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在这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中,作者没有单纯按着年代顺序来看,而是采取时间线索与艺术门类交织的写作框架,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代表人物或者一件件经典作品。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作者将不同艺术家与作品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也注重思想意蕴与时代背景的还原。 很难说读哪一本书就可以涵盖所有的现代主义,但《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却能让你较为清晰地摸到一条线索,了解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拓宽原本单一的视野。


《后现代主义20讲》 作者: 马永建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数: 327豆瓣评分: 7.8 形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观念本身成了艺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几十年里发生的一切,或许比过去两千年都来的复杂,所以想要解释清楚并不是易事。但通过阅读本书,至少能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书的前几讲谈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流派,后几讲就转向了后现代主义艺术主题,里面选取的艺术家和插图也颇具代表性。 概论导论类的书籍读得越多,越能在脑子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阅读后现代艺术史正是拓宽艺术维度的过程。正如书的官方简介那样说,“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谁建构,谁解构,谁重构,作为非艺术家和非文艺青年的你并不需要搞得太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心灵浮躁的下午打开这本书来给大脑冰镇降温。”
代主义的影响思潮像一个社会进化必经的洗礼,从政治、文学、电影到艺术,它的烙印比比皆是。现代主义连接了古典和当代,从现代主义入手的阅读,上可以追溯到古典和史前,下可以延伸到当代,它像一个关节,我总认为弄通了现代主义,就打通了某种“任督二脉”。费恩伯格说他在这本书中记录的其实是一次次邂逅——通过与作品的相遇,而传达出艺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真实而崭新的观感。这也是我们希望您能在阅读中产生的感受——和艺术邂逅,和艺术家隔着时空握手。
撰文丨林清、青洛
编辑丨青洛
排版丨易凯盈
知艺文化 知艺文化是一家艺术公共推广与美育传播机构,由具有资深艺术从业经验和丰富媒体经验的专业人士组织创立。知艺以艺术策展、收藏咨询、媒体推广、艺术美育等方式,为所有热爱艺术的公众打开广阔多维的审美世界。知艺倡导以多元的文化视野观看艺术,以通晓优美的解读打破艺术与公众的壁垒与界限。我们希冀从艺术出发,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