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感到作为“赛博囚徒”的时刻
查看话题 >注意力与韭菜:有收割就有反收割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小初高,经常有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写作业,连我妈喊我吃饭都听不到。
这种能力,好像越长大越缺失。现在一旦在桌前坐下要干点什么正经事儿,就忍不住去摸手机。搞得我不得不强制自己把手机藏抽屉里。
都说当下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对商家而言,谁夺走更多注意力,谁就能赢取更多用户,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大众偶像被制造出来,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一方面,也是资本在通过收割大众的注意力,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添砖加瓦。
消费主义也理所当然地借着这个势头上位,成了当下主流的意识形态。 被收割的,不仅是注意力,还有钱包,或许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有新闻热点,虽然不图啥,但99%的信息,我看完总有一种so what? 我知道这个有什么用?的感觉,但为什么我还是忍不住去看呢? 也许是人类都有逃避压力的本能,焦虑、无聊的时候会忍不住逃开一下现实,找点乐子;甚至没什么压力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轮番点开几个app来消磨时间。
所以,也怪不得诱惑那么多,谁让咱们定力不够呢,就像戒不掉的毒瘾。更可怕的是,正经事儿没做好,磕完反而更焦虑了。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娱乐、消费、新闻和网络社交了,外部的状态我们无法改变。 重要的是,当我们意识到注意力是那么宝贵又极易流失的资源,要如何才能自主地控制它,专注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上呢?

最近读了《注意力曲线》这本书。书里从脑科学角度阐释了注意力和情绪刺激之间的关系,然后提炼了几个方法,来解决有关注意力的多方面问题。各位有兴趣的话,不妨一读。 在这里,我结合书和自己的实践,总结了6个有用的tips,分享给大家。看起来很简单,但也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把专注变成一种习惯。
01主动屏蔽干扰
先做减法,总是不会错的。比如:
- 删除无营养和费时间的app - 关闭朋友圈入口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中把“朋友圈”关闭) - 学习工作时把手机放在看不到的地方 光是这样做减法,尤其是前两条,就帮我省下了大量的时间。我90%的时间都关闭朋友圈入口,多和朋友们直接聊天或见面,比刷圈点赞有意义多了。
尝试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不但对生活毫无影响,还能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看书学习,高质量社交,看艺术展,写作,弹吉他,把视线从别人的生活,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上。
02 冥想
接着是给情绪做减法。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是因为焦虑、失落、紧张等负面情绪导致分心,随后就变成拖延。
冥想是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让意识集中,不加评判地接纳所有情绪,并试着与它和平相处。每次心情不佳时练习冥想,我就好像找到了暂停键,马上会平静下来。经常练习,注意力会更集中,人也会变得淡定从容许多。
现在很多学习、心理、瑜伽类app都提供免费或收费的冥想音频,初学者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练习。我经常在坐地铁时练习冥想,不当“低头族”。 03 擅用工具 管理时间
推荐用滴答清单app来规划时间,用番茄钟督促专注。滴答清单是我在试过众多效率管理app后,觉得最强大的一款,它集合了你能想到的一切功能:按项目分类的待办事项,拆解小目标,时间规划,日历,提醒,每日打卡,标签,番茄钟。
每天早上先把今日待办理顺,心里就不会一团乱麻,不知道先pick哪个而最终走向拖延。
需要长时间专注,就设置番茄钟,每工作学习30-40分钟就起身放松10分钟,但一定要承诺自己返回工作状态。


04 积极引导
因心情低落而分心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积极的思维策略来引导自己。比如:
- 不要想象未发生的失败:别总因担心“10公里太长我可能坚持不了”而犹豫不前,不如直接行动:“我先跑了再说” - 想想一年以后的自己,还会不会被现在的失落感影响到——多数是不会的。 - 遇到不喜欢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把它想象成游戏打怪,做完给自己一定奖励。
05 退一步 观察自己
愤怒和恐惧时,注意力是狭隘的。不妨在情绪激烈的时候,退一步观察自己,从更广的视角理性思考。
拿恐惧举例,不自信的人常常过分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对方会因为我相貌普通或不小心说错话而看不起我吗?”。这个小小的恐惧感让他们忐忑不安,扰乱了正常做事的专注力。然而,如果从自身的视角退出来,俯视整件事,很可能别人就是在忙自己的事,都没有在意你说了什么,何来看不起你。
我们害怕的东西,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虚拟情境,是大脑发出的虚假警报,既然是未发生的,那就没必要过度在意。而如果是合理的担心,那就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作出计划然后一步步实施。 06 适度运动和放松
做点中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跟着keep跳个操,或者到楼下跳个绳,不需要太剧烈,激活下身体,状态反而更好。最近写作的时候,我发现,去洗个热水澡,会迸发好多灵感。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用,没有浪费各位的注意力。也欢迎留言分享你觉得最管用的方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