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医家名数之成立(十三)—《内经》“十六部”新解
1、旧说
《素问<调经论>》云: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此“十六部”之说于《内经》中仅见于此,未见有达诂也。
杨上善、王冰皆云九窍、五脏、手足(四肢合为手足)合计为十六部,按古书中似此之议论颇多,循其文意,则十六部乃与四肢、九窍、五藏是并列之关系,不当有统摄也;以二家古注之不确,历来医家多别生主见。
张志聪云十六部是手足十二经脉与二蹻脉、任脉、督脉也;高世栻云是肘、臂、股等形体十六部也(今人牛兵占之说与之相近,见《<内经>十六部解》),凡此皆有凑数之嫌;又王洪图氏梳理《调经论》之文(见《十六部解》),从中数出毛、皮、络、经、腠、肉、脉、筋、骨、上、下、外、内、左、右、中十六处,一一证之以本篇之经文,而犹有经文中之阴、阳、胃、血、气数者弃而不计,其立数之根据与诸家迥别,而用心如此良苦,亦只谓“似较允当”,是犹有未安者也。
以是知十六部之所指,迄未有确论也。
2、歧说
余以为此十六部之内涵,不可妄自拼凑,否则出入分合,变动忒繁,定而不定也。
如《灵枢<九宫八风>》中八邪风之伤人之处也,各有内外,内则心、脾、小肠等八者,外则脉、肌、手太阳脉等八者,二八一十六,正合之也,又自有九宫八卦之体系,窃谓胜于旧说也,然此亦是一种拼凑,以此篇之中未立十六之数也。
又《褚氏遗书<分体>》有六窍、四肢、二关、四余、二附,其二附为枝脂、旁趾,非平人所有,可以不计,如是亦得形体之十六部,且此是宋人之说,较明清之人是更可信也,然此亦是拼凑之数也。
凡此皆是数犹不数也,故余欲求一有根底之说于经中也。
3、论节
夫十六部者,其十六之数于名数之中罕用,《内经》之中舍此亦未立十六之名数,其分部也,有三部,天地人是也,有五部,而为说各别,又有十二部,皮部是也,唯此十六部无解,故余深疑此十六之数有误也。
《淮南子<精神训>》云: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
此节乃气穴之谓,《太素》云“数人骨节,无三百六十五,此名神气之所出入之处为节”,是此非骨节也,《气穴论》云“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又“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是也。
今取《精神训》之文与《调经论》之文对勘,则此“十六部”之名数颇为突兀,以天无十六之数以应之也,而九至十六之中,以十二之数最为经见。如群书之中,有所谓十二节者,《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又《官制象天》: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
据此则天之一岁也,以日节之则有三百六十六,以月节之则有十二,人之躯体亦如之,小节则三百六十六节,大节则十二节也,十二节中手足四肢各有三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杨上善注云人之四肢各有三节,故为十二节,当本《繁露》之说而言,非自造名数也。
又《灵枢<邪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皆当是指人身肢体之节也;而王冰注此种十二节皆云是天之节气,所以应十二经脉者,与杨说迥异,其故何也?
《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杨上善云“天下凡八十一州…一州之内,凡络十二大水,自外小山小水,不可胜数,人身亦尔,大脉总有十二,自外大络小络,亦不可数”(《弘决外典抄》引),故十二经脉直接所象者乃地上之经水也,非此十二节也。而杨、王之异可以解乎,曰可也。又或用十二节,或用三百六十五(六)节,其差异又可论之也。
4、论数
余以为“十六部”当是“十二部”之误也,十二部者,皮部也,转指经脉,《素问<皮部论>》云: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皮者,脉之部也。
又《太素》注“病有标本,刺有逆顺”云“十二经脉悉有标本,其本皆在手足四肢”(《医家千字文》注引),是四肢为十二经脉之本,所谓手足十二经脉也;故云十二部,则十二经在其中矣,云十二经,而十二节在其中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气穴、溪谷,即三百六十六节也,分部者,即十二部也,《太素》云“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又外者十二皮部也,内者十二经脉也。故自机能上言之,以十二部当经,以三百六十六节当络,可也;故“列别脏腑,端络经脉”即“五脏、十二部、三百六十六节”之构成也;以此见十二部与三百六十六节之关系也。 以故杨上善云十二节是四肢之节,王冰云十二节所以应十二经脉,二说均无大误,而义有所偏,盖经文委曲,奥义环生,当合而观之也。故张志聪之手足十二经脉之说最为卓绝,而蔽于十六之数,妄加四奇经以拼凑,惜哉。
《精神训》省之者,其前文云“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以其专言形体,既有五脏、气穴,而经脉自在其中也;《生气通天论》亦如之,既言五脏、十二节,则气穴亦在其中也。
5、病因
今审视《调经论》之文,其精气、津液是一组,营、卫是也,四肢、九窍是一组,指外在之形体也,五脏、十二部、三百六十五节为一组,乃内部之脏腑经络体系也;又营、卫非形体,是气也,四肢、九窍、五脏、十二部、三百六十五节则为形体,是质也,此是粗分也。
又若改十六部为十二部,则《调经论》之病因说可与《金匮要略》相参也,《金匮》论病因云: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调经论》之十二部可以代经也,三百六十六节可以代络也,故五脏、十二部、三百六十六节之受病,即此经络受邪入脏腑之内因病也;《调经论》之四肢九窍受病,即此外因病也;而不内外因之病,此省之也。故《调经论》云人有此数者“乃生百病”,与《金匮》之病因论相通;而营卫所以御体,且非形体,故不计之也。
如是二书相参,更证吾之十二部之说为允洽也。
6、余论
夫名数出于中古者,以百家腾跃,故有错互而不伤大体,若夫名数出于上古者,则当审慎稽核;其于藏数,或五或六或十一或十二,其于经脉或六或十一或十二,凡有微别,皆是大事因缘,岂能作无根之谈,行杂凑之解?
若杨上善之解七损八益,乃学儒者之解“礼犹有九、大飨有四”之法,割裂经文,强作科段以凑数,而其去实义也远矣,此谓文通,非是医通也,且所通之文,是中古之所谓文也,所蔽之医,则上古之遗教精旨也。
噫,上古之世,名数少,故渐次而生,而各有用心;中古之世,名数多,故疲于割并,乃猥滥庞杂,更有侈陈名数,竟不次第显其名者也;凡此皆待吾人之料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