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整理10
(六)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按不同历史阶段)
1 20 世纪 20 年代后半期和 30 年代初的形成时期 背景:十月革命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 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 特征:1集中在对蒙太奇的研究,但过分夸大了蒙太奇的作用,导致“蒙太奇就
是一切”的错误结论;
2以描写革命群众运动的英雄史诗样式为主。 重要作品:《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圣彼得堡的节日》《兵工厂》《土地》
2 30 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和第一次高涨时期 特征:苏联电影学派成熟期的开始,塑造了极富有典型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正面
英雄形象,如《夏伯阳》; 开始出现了不同创作风格和倾向的论争,如“诗电影”和“散文电影”“大 主题”和“小主题”等。
重要作品:《夏伯阳》《列宁在十月》
3 40 年代和 50 年代初的衰退和停滞时期 背景: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电影产业生产力低下。 特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变成僵死的公式,题材狭隘,内容雷同,风格单一;
概念化的“理想人物”代替了活人,人性人情人的困境成了禁区。 重要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
4 五六十年代的转折和第二次高涨时期
背景:1956 年起,以前种种教条主义被批判,电影创作也发生重大变化。 特征:1反对将创作方法狭隘的理解为只讲思想内容,不讲艺术形式;只强调艺
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不重视艺术的审美职能;
2现代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题材;
3内容上打破禁区,人道主义,反映普通人,不回避消极和阴暗面;
4创作思潮斗争激烈,如“英雄人物”和“小人物”
重要作品:《第四十一》《士兵之歌》(《雁南飞》《伊凡的童年》
5 七八十年代相对平静,但孕育着变革
背景:随着 80 年代后期“改革”和“公开化”大潮,走向自由,也是“灾难”。 特征:1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本身也是开放的体系;
2平凡日常生活,内心活动;
3风格样式多样化,纪实美学,多线索多角度的开放式结构。 重要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6 评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了一个政治术语,在前苏联电影的历史中,很少有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成果,而是作为一种政治标准来要求创作者 的,这样势必压制创造力、扼杀多元化; 2在前苏联电影史上,这一创作准则并没有真正得到遵循或实践。所谓“社会主 义”,往往被解释成当前的政治要求;“现实主义”则成为“美化个人,粉饰现实; 歪曲历史”的挡箭牌; 3从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上看,它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马恩的“典型环境中典型人 物”的理论原则,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论力度、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和久远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