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疫情观察
查看话题 >荷比“抗疫” | 1.5米距离到底有多远?
3月29日,周日,晴。
比利时:累计确诊10836(+1702);累计死亡431(+78)。 荷兰:累计确诊10866(+1104);累计死亡771(+132);累计收治入院人数2954(+454)。
数据成了最近十分关注的事物。相信每天刷新新闻的人们,只想看到病患和病亡数下降。而就在过去的24小时,比利时的病亡数创了新高,累计确诊也超过一万例。当生命变成数字,叫人唏嘘。除此,也还有一些其他数据。
保持1.5米距离
荷兰和比利时防疫政策中重点要求的有一条:人与人之间距离保持至少1.5米,以减小病毒传播可能。从开始的“号召”,到现在的尽可能“强制”。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之一。最初执行的时候,比利时警察还拿着长棍上街执勤,向行人示意,1.5米到底有多远。

今天比国媒体报道中有这么一则:“1.5米距离怕是不够”。新闻里说,根据麻省理工大学研究人员3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论文,结合患者自身生理情况和周围环境因素,飞沫传播的距离可达7—8米。不过,我记得1月底国内疫情开始的时候,网上就有介绍,飞沫传播距离能达到四五米。
对于期刊上的结论,比利时政府危机工作组的Steven Van Gucht教授告诉记者:“飞沫传播超过1.5米是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目前(保持1.5米距离)是最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之,最少1.5米,能有多远有多远肯定最好咯。那么1.5米到底是多少呢?有人就做了个总结。

1.5米=连在一起的5张A4纸=5个披萨外卖盒=11个汉堡外卖盒=13个啤酒易拉罐=5个红酒瓶=16卷卫生卷纸=11只iPhone 11 pro=18张布鲁塞尔公交卡。
或者是一个平躺的金·卡戴珊;也可以是Stromae(比利时著名音乐人)的身高减掉一个红酒瓶,再减掉一个易拉罐。
尽管如此,看起来还是不太有概念啊。于是在荷兰,不甘宅家又怕被感染的小哥,就套上半径1.5米的圆环逛公园去了。

8%无症状感染者
不过,无论飞沫是不是能飞跃1.5米,有可能的话,御宅到底看起来都会更加保险一点。因为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始终都是谜之存在。
无症状亦能传播Covid-19病毒,是我国专家早就说过的。最近比利时VUB位于热特的大学医院也给出了调查报告。过去几周,他们一直在系统地对患者进行肺部CT扫描,结果显示,确诊的受测患者中有8%,完全没有症状,既不发烧,也不咳嗽。
当更多的结果被揭示,御宅族如我哪怕是选择死宅到底,也仍旧不淡定。咳嗽几声就下意识要去量个体温,再翻开来日历算一算上次出门或是下楼取菜是几月几号,回忆回忆接触过什么人,郑重审视自己会不会“无症状感染”了;坐拥囤在家中的酒精、消毒喷雾、消毒湿巾,无限满足;再陷入七步洗手、涂护手霜、洗手、涂霜的无限循环。直到看见老外网友贴了鸡爪子图,配字“我的洗手液是不是太过强劲了?”,然后噗嗤一笑。嗯,我们都一样。
24小时
目前在荷兰,其实是没有记录治愈数据的。当地卫生部门RIVM表示,只要患者的症状消失超过24小时,即可认为康复了,或者认为不再具有传染性。而世卫组织则认为,在病症消失后,仍需要自我隔离14天。对此,RIVM主任Jaap van Dissel解释说,当患者不再咳嗽、流鼻涕或发烧,就说明体内的病毒数量已经减少,当然这并不意味24小时后病毒完全消失,只是传染风险变小了。
之所以采用“24小时”原则,主要是根据北布拉班特省的情况而定的。北布拉班特自疫情爆发以来,就是重灾区,医护人手本就不太足,而作为战线上的“冲锋队”,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率都不低。3月19日,RIVM当天通报的数据显示,当日累计确诊的2460例患者中,有594人为医护人员。由于医护人手的短缺,康复了的医护工作者需要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投身“抗疫”。14天的隔离期,对于他们来说太奢侈。
Jaap van Dissel也指出,目前来看,推行“病症消失24小时即视作康复”的情况下,院内传播基本上很少。
是不是果真安全呢?但愿吧。
紧张的形势下,其实也有温馨和疯狂。荷兰Voorthuizen这个地方,有位叫Fenna的小姑娘,7周岁生日到了。对于小朋友来说,因为“社交距离”而被取消生日会该多令人失望呢。好在爸爸妈妈和好朋友们想出妙招,开车来送礼物。只要在家门口搭张台子,就可以用长竹竿美美地收礼物了。美丽人生,就是无忧无虑,艰难时刻也被认真宠爱。

受到《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这部绘本的启发,加上看到比利时的成功案例,荷兰人Petra van der Stelt发起了一个“找熊熊”活动。乌特勒支、阿姆斯特丹、代尔夫特等地超过9000名热心肠的人投身其中。居住在一楼的人们,可以把泰迪熊放在窗前,再上网注册,谷歌地图就会生成泰迪熊路线地图,日常外出透气的小朋友们,就可以在散步路上寻找小熊宝宝。不能去学校、不能和小伙伴玩、憋坏了的“熊孩子”们,在家附近的社区里找“熊”,总算也能“非接触”玩耍啦。

布雷达一所公寓里的电音派对,在周末的夜晚显得异常光芒四射。在那么多文化活动被取消后,可能本来互不相识的邻里,现在各自在家,齐齐投身同一场疯狂,也着实聊以慰藉。这也像极了大学寝室楼中的年轻时光,简单的快乐。

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也许还让人重新审视幸福的定义。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电邮或者网络发言中加一句Stay healthy, Stay safe。没错,健康就是福气。而赶快打破1.5米的距离,和所有爱着的人用力拥抱,也是现在所有人的希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