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分的《意大利制造》可不仅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复刻版,兼论意大利的灰暗历史
文|但为美人故
图|电影截图/网络
全文共4100字,预计阅读需16分钟
2006年一部《穿普拉达的女王》风靡全球,电影主要讲述了刚从象牙塔毕业的女大学生安迪在顶级时尚杂志社从主编助理到时尚达人的故事。
气场两米八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和青春逼人的安妮·海瑟薇的搭配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时间回到2020年,《意大利制造》悄悄登上视频网站。
可能因为Irene和安迪、Rita和米兰达从人设到发型都意外的相似,所以很多人直接拍板,认为《意大利制造》不过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电视剧版。

、
但仔细看过之后,我发现安迪和Irena有很多的差异,安迪显然是被迫放弃内特,而Irena可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放弃男友古吉。而且很显然,早在进入Appeal工作之前,Irena和古吉的感情就已经出现裂痕了,分手只是理念不合之下的必然选择。
所以不能说都是时尚职场剧,就认为《意大利制造》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复刻版。
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意大利制造》更为复杂,要刻画的东西更多更深入。
这可不仅仅是一部职场剧。
这是一部关于1975年米兰时尚界的剧。

这是社会与政治动荡的年代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的剧。
这也是继《我的天才女友》后,意大利文化的再一次全球性输出。
(一)剧情
警告,这是一部制作精美,画面引起极度舒适的意大利剧。
看完之后,让我萌生了到意大利去感受下当地人文风情的冲动。
开篇先用灰色调讲述了时下真实的萧条与动荡。
石油危机、恐怖分子、人们争夺自身权利交织的背景下,一场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大时代。
接下来画面切入女主Irene的人生革命。
第一幕场景是Irena拿着别人的邀请函混进了时装秀现场。

企图混入秀场的Irena
所有的观众想必和我一样,一头雾水。
这不是女主么,怎么还要做这样坑蒙拐骗的事情?难道是拿错了剧本?
把日历拨回到两个月前,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
原来Irene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却因为在论文答辩中大书特书自己的真实看法,与答辩老师意见相左,所以Irene只能选择再等半年进行答辩。
一方面为了平息来自父亲的怒火,一方面为了自己,
Irene误打误撞之下进入了时尚杂志社《Appeal》工作。
随着工作的推进,Irene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份职业。这种工作中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无可取代。
但是显然Irene走的比时代要快一两步。
1970年的意大利是什么样子的?
那是一个集体跳一场舞放纵一下都能触犯法律的时代;

那是一个崇尚男权崇尚父系的时代;

母亲对Irena工作的质疑
那是一个认为女人毕生的成就就是嫁给一个男人再生几个孩子的时代;
那是一个倘若女人生出要进入社会工作的心,那她就是个异类,就是个怪胎的时代。

古吉老板对女人要工作的看法
所以作为录用Irene的人,同时也充当着Irene导师的Rita警示她,这份职业和美好的婚姻生活不可兼得的时候已经预示着Irene和曾经的男友、守旧的父亲母亲的分道扬镳。
当然作为一部轻松向的剧,Irena和父母的分歧只是道德理念上的分歧。

爸爸提醒妈妈是否记得偷偷把钱塞给Irena
回到工作中来,刚开始Irene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实习生,面临着任何一个职场菜鸟都要面临的处境,冲咖啡、做剪抄报、接电话这些基础性事物都要做。
但女主毕竟是女主,她毕竟是有过艺术学修养的大学生,所以她很快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混进时装秀场写下了领导需要的专栏报道等,所以很快Irene由一个实习生晋升为正式员工。成为正式员工之后,很快又拿到一个项目,和心仪的顶级摄影师一起去摩洛哥出差。

在摩洛哥酒店里游泳的Irena
意料之中的发生了一些状况,和他们一起来的模特因为酗酒发生急性肠胃炎,聪明的Irena急中生智,阵前选择了一个黑人女服务员做模特。

当然也毫不意外地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特别推荐这个剧还有一个原因,除了服化道的精美之外,它还展示了一个无比真实又戳心的职场。所以你能在剧里看到职场暗藏的派系之争,以及所有人都应当明确的职场基本法则。

杂志社的所有成员
Appeal杂志社只有十几人,但这十几人中就有明显的两派,主要是两个主编的竞争,一个是时尚女魔头Rita,另一个是一直对Rita不满也谋求上位的Armando。
也能看到工作通常由大领导分配给中层领导,中层领导分配给小领导,小领导再分配给普通的员工。这所有环节中总有人偷懒,但也总有人能突然之间大放异彩。
不过至少剧里表现的是正常的职场,努力就会有回报,金子总能得到领导的赏识。所以在第四集里Irene和她的同事兼同居室友都分别通过努力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吧。
当然办公室文化怎么能少得了娱乐八卦呢,何况杂志社面对的客户多是处在时尚最前沿的这群人。所以你能看到Armando和Andrea的办公室恋情、同性爱情等等。
久处这种环境中,Irene也变了。这里就不多剧透了,还是保留一点悬念吧。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一点,工作一定要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

毕竟工作占据了你生活的主要时间,倘若你不热爱,你可能会活得既辛苦又痛苦。
当然从剧中也看到一些基本的职场法则:
1.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请示领导。
2.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
3.没有人有义务在工作中对你笑脸相迎。
4.如果想要获得尊重,就要努力去争取。

5.你的穿衣打扮决定了很多东西,大家就是这样肤浅而直接。
6.抓住一切机会建立自己的人脉。

除了职场之外,《意大利制造》还重点刻画了两个女主的私生活。
Rita。别看Rita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动辄发脾气,但在家庭生活中她也不过是一个母亲,而且是儿子离家出走的母亲。按照剧情设定,再结合历史可知,Rita的儿子参加了左翼恐怖组织,甚至一度成为警察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作为母亲的Rita也更加关心关注儿子,甚至不惜放弃工作。

Rita来寻找儿子
只是不知道Rita和儿子之前有什么其他的过节么?还是仅仅是因为Rita是一个顶级的时尚专家,所以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她就是无产阶级的对立面。
Irene。自从踏入时尚圈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Irene和以往生活画上了句号,她是一个新时代的职场女性,她是要见证整个意大利时尚巅峰的女人,她才不是老老实实的家庭主妇。所以Irene的感情生活、Irene和父亲的和解都是一大看点。
题外再讲四点细节吧。
第一点Irene的母亲叫朱赛平娜,父亲叫帕斯卡莱,总是让我瞬间穿越回《我的天才女友》中去。《我的天才女友》中帕斯卡莱是喜欢着lila的年轻小伙子,而他的母亲叫朱赛平娜。回到《意大利制造》,虽然父亲动不动就扬起手,甚至一次直接打了Irene一巴掌,还傲娇地不肯接Irene的电话,但是还是能看出这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对女儿的宠爱,暴躁父亲对柔弱母亲的尊重和听从。
真是奇怪呀,男人可以无限爱护尊重女人,但就是不允许女人去工作。
所以这种爱和尊重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是不可以越界的。
第二点是关于演员本身。总觉得Irene的演员Greta Ferro在某个角度迷之相似安妮·海瑟薇;

左为安妮·海瑟薇,右为本剧主演Greta
摄影师的小男友迷之相似小李子迪卡普里奥。

第三点是(第一集里)Rita认为所有的革命者都是空想家,而她的儿子却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一场革命中去,甚至不愿意再和她联络。多么讽刺而让人难过啊。
第四点剧情真是很充实饱满啊,饱满到每一个多余的人物都没有。
譬如门房的女儿angela如无意外将成为第一批时尚界的专业童模;
譬如摩洛哥酒店里的女侍可能将引领潮流,开启黑人模特在意大利时尚领域之路。

意料之外的黑人模特
当然,我相信看了这部剧个人审美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不过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啦。
(二)意大利的历史
因为剧里涉及到一些政治背景,就是片头灰色调的画面。
所以这里特地梳理下意大利的历史。
我对意大利的了解仅止于它是一个地图上看起来像靴子的小国,

意大利与靴子
它的高定总是贵的令人咋舌,

它曾经出了一部著名的电影《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里的安妮公主和记者乔·布莱德里
所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后还有点意外,这个国家可不仅仅是浪漫与艺术之都,它也经历过血雨腥风。
成立于1946年7月12日的意大利共和国也曾经历真正的辉煌,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经济飞速增长,创造了“阿尔卑斯山南面的奇迹”,也让意大利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第三高的国家。
但好景不长,意大利经济开始出现崩坏,原因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内忧外患。
石油能源产品的涨价、恐怖组织猖獗、民众起义等多重因素,使得意大利经济在70年代开始疲软,加之90年代的经济政治危机,意大利成为了 “笨猪五国”PIIGS之一。

“笨猪五国”漫画
“笨猪五国”可不是什么褒义词,确切地说这是国际债券分析家、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的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贬称。
而《意大利制造》中的故事正好发生在70年代意大利经济疲软的时刻。
也正是因为经济的萧条,欧洲的法国等国家都爆发了学潮,史称“五月风暴”,意大利的学生也不甘寂寞,参加了抗议集会,这场风波持续到1970年意大利左翼恐怖组织“红色旅”的成立。
“红色旅”成立的初衷是好的,本意是为了在经济萧条状况下改善学生/工人的工作条件,增加待遇,因此初期吸纳的成员也只有一些左翼激进的工人和学生。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来进行宣传,而工人们则选择破坏生产设备,他们都主张采用暴力行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随着组织的壮大,为了达成目的,扩大影响力,“红色旅”谋划了多起绑架案,而且绑架对象日益升级,从检察官、企业家升级到意大利总理。

死去的意大利总理莫罗
你能想象一个国家的民间组织能绑架一国元首,并秘密处决么。而且这位可怜的总理莫罗绝对是被一点点折磨而死的,因为他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莫罗身中11枪,而这11枪却无一处是致命伤。
这一起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就是臭名昭著的“红宝石行动”。
也因此“红色旅”被意大利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
多次绑架后,由于绑架对象太多元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排除异己性质,“红色旅”渐渐失去了民心,在被政府多次打击后,这个发端于学生群体的恐怖组织在1988年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剧中就处于经济萧条的时代,所以会有大量的失业潮,会有很多年轻又热血的青年学生参加激进的反动派,会产生改变这些贫苦的无产阶级的命运为己任的想法。所以“红色旅”才越来越壮大。
猜测剧中Rita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位怀着救国之心的所谓“革命家”。
讲完这些沉重的历史,还是让我们回到剧中来吧。
毕竟生活已经很南了,如果看的剧也如此,对我而言实在是无法忍受。
让我们以美丽的意大利模特Greta Ferro结束今天的推送吧。


#意大利制造# #意大利#
但为美人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抱歉,金赛纶!用这种方式认识你
- 看完《哪吒2》,粉上“百亿导演”饺子! (2人喜欢)
- 邵艺辉,我未曾谋面的“天才女友”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