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努力”为敌:摆脱低效学习与焦虑情绪
对当代的年轻人而言,学习与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然而另一方面,焦虑情绪也是我们躲不掉的宿命。
有些人:
面对多种多样的选择却难以下手;
付出了努力却很难获得与之相应的回报;无法专注,时刻焦虑;
在意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消极的预判;
乐于制定计划和更新计划,以为只要安排得事无巨细,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高估自己的行动力,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得地有一天可以把计划表上的任务全部完成,却是在焦虑与消极的情绪里自己强逼自己完成的。可想而知,其效果也不怎么样。
没错,这说的都是我。
我相信:单方面的学习时间与学习量不代表学习的质量,只有将两者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内,才能真正地完成自我提升,并能及时收到反馈,做出调整。
低效率学习的弊病正在于忽视了情绪管理,忽视了效率的重要性,忽视了高效的时间管理,从而陷入了努力却收不到有效反馈,失落继而自我否定和迷茫的困境中。
提到时间焦虑,我想很多人有曾体验过。实际上我刚才就处于那样一种状态。眼看快要晚上九点,自己这一天又是浑浑噩噩地浪费了,看着手上成堆的资料书,以及自己心里那个远大的目标,未来的生活,慌张的心情难以平复。
但我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谈谈这件事。
所谓时间焦虑,说到底,是心态上的问题,是对目标的错误预估和过激反应。
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明确:焦虑需要克服,它不是动力,而是低效率努力的罪魁祸首,如果陷入焦虑,别逼自己努力,问清自己需要什么再去行动。
我当然不可能摆脱这种焦虑感,但我希望可以控制它,或者直接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专注状态,自然而然地将它杀死在萌芽状态。
缓解时间焦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时间,目标与努力
首先,在时间方面,我喜欢将一天作为一个单位,然后去评判得与失。
现在想起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叫做“今天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我想博学这是个很宽泛的词汇,更博学恐怕就更难以评定它的范围了。多背了一个单词,多了解了一个常识,这应当是算作更加博学了吧,可有人嫌它太渺小,总得做出点大事业,恨不得一天写一部小说,画一幅画,翻译一部作品,发现一种定理,要我说要一天拿一个诺贝尔奖,那才叫顶天大的本事。
听起来滑稽,可扪心自问,我们不都曾陷入这种怪圈之中吗?潜意识里难道没想过一口要吃成个胖子吗?
人之常情而已。机器的持续性活动需要一台发动机,人类活动同样需要一台“发动机”,那就是反馈。
其实很简单:成绩单上的分数,作业上的红勾,心仪大学的通知书,月末的薪水……这些都是反馈。
目标就是一个大的反馈,就像是太阳🌞给万物补充养分一样,人们往往是望梅止渴,精神抖擞。
但目标太大,就容易产生一种触不可及的感觉。反馈机制的失效,需要以其他的内容来填充,那就是其他可以即时产生的反馈内容。
以一天为单位去评判得与失,也需要这种即时反馈。
我已十分厌倦这种自我剖析了,如果它一点效果都没有,第二天起床我依旧失落,依旧无法获得专注的乐趣,那又应该如何呢?
那就放弃这种做法,以持续行动来获取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