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23 无形之潮 The Invisible Water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层无形的生命之潮,跟随他的喜怒哀乐,上下浮动:潮水或高或低,有的人被浸没了头顶,连坦塔洛斯(1)看了都要同情。
你看他在手舞足蹈,在哗众取宠、疯癫不可理喻,其实是在绝望而拼命地呼救,而旁人却看不见他已身处溺境之中。
时代的潮水便也是由一个个人身边的波涛汇聚而成。山一样重的灰烬(2),可以用金色的城墙抵挡(3);涂了毒的王冠(4),可以用白色的面具隔绝(5)。但这种时代的浪潮,无人可以幸免。
不只是雪莱(6),这个冬天比所有人预想得都要长,近日倒春寒,这番感慨尤其强烈。我开始暂时抛弃巴赫的圣母颂(7)和德彪西的月光(8),那种治愈和优美既奢侈,又像伯里克利所说的一样,充满了知识过多的脆弱(9)。转而一遍又一遍地循环维瓦尔第的冬(10),重复之下,脑海里的肃杀和势如破竹仿佛有了形状,逼迫自己做些什么。
最简单的当然是锻炼身体,肾上腺素是除了音乐以外最廉价的合法瘾品(11)。说来可笑,目标定得十分冒进,好像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的体重,就能找回当时的意气风发。成果倒是不错,半月以来减下六七公斤,每次忍不住时,不是刷牙,提高进食成本;就是在心中默念:这一顿潦草朴素,不值得自己破戒。
往日习惯饱食后入睡,托词是人生在世,应及时行乐,健康和快乐最重要。可后来发觉异样:柴米油盐本来烟火气极重,每逢饱食后行于路上,都觉得自己身子下沉,而少了轻盈灵动,如入泥潭,非徒困顿,更觉腥臭。又想起莎翁曾将睡眠比作短暂的死亡(12),若是顿顿纵情如此,这种痛快赴死的办法可能不利于复活。
再来便是内修,记得以前看女人对女发火的夜晚(13),说不喜欢与人相处的人,若再觉得自卑,便会逃到别的时代中去,倾心复古,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在挡内靠近陌生人(14)。想来有理,人说现代社会个体稳定运转之三大要素:基本收入,身体健康,心理树洞。这最后一个若没有友人间的互助小组,便只能把精力倾注在爱好里,用狂热麻醉压力。只是斗转星移,这爱好被喂的身形肥硕,近乎可怖,若是与主流社会相容,倒也只是怪异,若是那些灰色地带的顽皮家伙,怕会恃宠而骄,引着冲动的主人走上歧途。
痛苦是保护机制,迷信是心理疾病。在我,只把它当作唾手可得的心理医生,尽管一技之长毁于菩萨心肠(15),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有愿意分享的天使,于是弱水三千,只管挑默契的即可。恩师曾断言,状元都难成大器,只在他们太过听话,压抑自己的天性,去适应人为的条条框框,虽然一时传为佳话,可年少无知,既不敢做坏事,也难免将正义和善良一并噤声,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王者的魄力。
扁平(16)的好处是容易取悦,听话的孩子爱听话,说教的口吻对我来说再顺耳不过:一口气看完塔希里亚故事集,为着斯布雷斯和艾梅达尔喝彩,或闭上眼睛,臣服于命运之轮的脚下,都是人生的魔幻时刻(17)。
渐入佳境之后,竟开发出一种神奇天赋:千里之外,转瞬之间,仅凭只言片语,便可认出同类。比如呼啸山庄(18),比如在切瑟尔海滩上(19),即使未全部看过,冥冥中也感觉熟悉亲切。记得有一种游戏,伙伴之间互相提名自己没读过的作品,越有名越好,既令人捧腹,也觉得亲热,以上两例,怕是要加进去了。转念一想,这天赋又滋生出一件陋习,即拖沓囤积的毛病:有一面之缘的马上加入收藏夹吃灰,待有空再看,可耽于俗务的时候毕竟多,等真收拾停当坐下来,就算侥幸未被运营商移除,恐怕也没了当时的心情。更加感叹胡适的透彻和幽默(20)。
闭门不出,钻进故纸堆的时间渐长。我觉得书就像爱人一样,不能外借,良缘更是要做足功夫。雨后脱口秀(21)读书艺人里介绍过很多选书技巧,十分受用。印象最深是卡兹(22)的读书法:挑书中间段落,引人入胜便买下,读完送人,不留藏书。近来又习得一招,是翻看有无注释,尤其多个译本的外国小说,年代久远,有注释的即使不是全译本,也好消化得多,好像儿时打游戏,一个人走得很快,却走不了很远。站在别人肩膀上,总能省几分力气。实践下去,甜头日多。想来高尔基的名言要改成:有注解的书籍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若是如论读书(23)中那些不值一提的作品、或任务式的负担,自然不适用于此法……
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谈到梭伦的时候说过,假如由于害怕失去就不去获得必须的东西,这既不合理也不足贵。我们绝对不能用贫穷来防止财产的损失,用离群索居来防止失去朋友,用不生育来防止儿女的死亡,只应该用理性去面对一切不幸。当一个人没有受过理性的训练,不能承受命运袭击的时候,使他感到无穷痛苦和恐惧的不是仁爱而是脆弱。(24)
脆弱与逃避是我们时代的符号(25)。更准确的说,是经济成长放缓的短期并发症。
曾有人从流行音乐的题材的角度,研究过时代气息的变化,日本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到泡沫破灭前,演歌(26)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远远高于现在,因为这种讴歌情爱,略带哀怨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在火热而有望的生活中抚慰人心的作用,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性的欲望就是对生活的欲望。而这失去的,并很有可能继续持续失去的三十年中,更多地被提及的是偶像,是强调个体的不同和多样,比如AKB48的纸飞机(27),SMAP的一支花(28),都是低欲望社会下的产物(29)。
同样,海峡那边感同身受的青年,选择做一支菊花夜行军(30)。我第一次听风神125(31)时整个人被击碎,那种哀怨和无奈,会堵住听者的嘴,点燃他的心,让烟雾和泪水充满他的双眼(32)。又想起以前看独立时代(33),有一条弹幕说“和现在的北京一模一样”,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而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若这种比较真成立,究竟是高瞻远瞩的个人的不幸,还是身不由己的时代的悲哀?
我刚才看到两篇日记,都是些最近的生活,字里行间克制,严谨,一看就是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读完后也得到证实。可内容却不是悲哀,便是痛苦。仿佛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头脑,每天在思考的不是宇宙的未来,不是民族的方向,甚至不是社会的公理和正义,而是怎样让更多的人点进一条广告,去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年轻人每天在地铁站占座,在写字楼熬夜,在出租屋吃外卖…他们被富贵荣华开了膛,被忠孝礼义吸了血,竭力挣扎维持生存,而人们却在问,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
也许曾经是有的,那些星星彼此交相辉映,把自己的梦展现给世人,画出波澜壮阔的画卷。可现在,这存在于人与人方寸之间的神灵,好像突然沉默不语,让鼓起勇气的隐士惊慌失措,只好再回到梦里,毕竟,在梦里他有一整个王国,醒来只记得一个蹩脚的笑话。
(1) 宙斯之子,站在没颈的水池里,当他口渴想喝水时,水就退去;他的头上有果树,肚子饿想吃果子时,却摘不到果子,永远忍受饥渴的折磨;
(2) 化用网络习语: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3) 指金钱财富;
(4) (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
(5) (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
(6) 指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7) 指BWV846 Prelude;
(8) 指Clair de Lune;
(9) 见伯里克利《在希腊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0) 指RV297
(11) 化用网络习语:音乐是唯一合法的drugs;
(12) 见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独白;
(13) 女が女に怒る TBS节目;
(14) 机器翻译笑话,将How to approach a stranger in a party(怎样在聚会中结识新朋友)译为“如何在挡内接近陌生人”;
(15) 即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16) 文学术语,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指性格特征单一不变的人物;
(17) Magic hour,电影用语,指黄昏夕阳最美的一瞬;
(18) 即Wuthering Heights,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哥特小说;
(19) 即On Chesil Beach. Ian McEvan所著小说,2017年有同名英国电影;
(20) 指胡适“毕业赠言”: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21) アメトーク 朝日电视台节目;
(22) カズレーザー,日本艺人;
(23) 见Of Studies, 弗朗西斯培根著随笔;
(24) 见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篇,普鲁塔克著;
(25) 来自同上的评论,名为“英雄与时代”;
(26) 演歌、艶歌、怨歌在日文中发音均为(えんか);
(27) 紙飛行機;
(28) 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
(29) 见九八新闻台“世界一把抓”200319;
(30) 交工乐团专辑;
(31) 同上专辑内收录的歌曲;
(32) 化用Smoke gets in your eyes,意为被作品打动,更加喜爱;
(33) 杨德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