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三版) 读书笔记

【2020/3/30】 第一卷 总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O 定义: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O 发展历程: - 先散见于各种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作家小传、序跋、题记及其他文章; - 20C初,受外国影响,中国开始出现能被称作文学史的著作,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讲义为滥觞之作; - 20C20/30s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O 内容:以文学创作为主体,兼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以及文学传媒。 O 原则: - 具备史学思维和文学史史料学基础; - 坚持学科交叉视角(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和心理学等); - 坚持文学史的客观性与个人时代主观性相结合; - 坚持外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O 内部因素: -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时代不同,时长不同); - 朝代的不平衡(朝代总体文学成就不同,各个朝代有其发达文体); - 地域的不平衡(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盛衰变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成长,具备地域特色); - 相反相成的推动(俗与雅的互动,各种文体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2020/3/31】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本书采用三古、七段划分法,与以朝代划分互为补充: O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O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O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020/4/1】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O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和歌谣,口口相传,然后其中的一些在有文字后才得以记录。这些文字记录片断零散,甚至经过人为改造,导致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未能很好地被保存。 O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为商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文字的产生结束了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书面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O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逐渐从乐舞中分化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开始追求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
【2020/4/2】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O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文学作者为巫,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出于祭祀目的而创作一些韵文和祭祀歌谣,一般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O 商周之际,史官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鬼神地位的下降),转而发展其人事方面的职能。史家最早创作了一些散文。春秋时期,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史书,鲁国史官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为代表作,留存至今。 O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所以文学创作为贵族垄断。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期文学的主创者。《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为专人采集民间歌谣,再由乐官、太师修正。 O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解体,士阶层出现,并成为文学主创者。官学衰落,民间讲学出现,孔子鲁国讲学并发展出儒家学派。士由于掌握了文化知识,造就了统治者“礼贤下士”。士的突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O 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一体的特征。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叙事散文体现出叙事文学的特点,说理散文也个性鲜明,情感浓郁;诗歌经历了宗教颂赞祝祷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言志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南方楚国由于铁器的较早出现,促进了楚文化的发展,精美的工艺品孕育出了瑰丽的楚辞。楚辞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O 先秦文学的作品一般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且先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也有所损益,一是创作历时长,二是秦之大火。 【2020/4/3】 第三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O 宗教文化、巫史文化(较为原始)——夏商文学:歌谣(《候人歌》《破斧歌》《九歌》);诗歌(《诗经.商颂》5篇);韵文(《周易》卦爻辞);散文(《禹贡》《甘誓》《商书》) O 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随着宗教神灵文化的衰落,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体现出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整体表现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历史著作:《周书》《春秋》《左传》《国语》;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诗经.周颂》) O 百家争鸣——战国文学:随着周天子的衰微,礼乐制度崩塌,诸子蜂起,著书立说,批评时弊,互相辩论,更加注重现实,整体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但诸子文章风格不一。(代表作:《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离骚》)诸子百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O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先秦时期的文学实践体现了这一主张。 O 墨家尚质,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的宗教型生活,在文学上也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切莫“以文害用”,三表法、引证、逻辑学、有效推论,对后世论说文发展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O 儒家,核心为“仁”和“礼”,前者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后者为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两者构成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 孔子将文学视为一种道德实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诗可以兴(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情感,使读者领悟某种普遍真理,达到感化教育之目的),可以观(认识现实生活、政治实践,了解作者),可以群(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可以怨(刺上政也)。儒家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内容形式并重,但更注重“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一思想制约了唯美观念的发展,促成了中国文学言之有物,积极向善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的文风为温润和谐、端庄朴素,“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一种“中和之美”。 O 道家,寻求着一种美学的超越,道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倾向。道家认为通过自然的“大美”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由此反对矫饰、做作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
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人的喜怒哀乐都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但道家并不主张放纵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是主张泯灭自己的感情。《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因为宇宙自然也就是以其无目的性来成就整个世界的,所以,只有平平淡淡,才能接近“道”的本体——“无”。淡然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从生死得失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能够使人将短暂而多挫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自然之中,从而体验永恒的意义。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2020/4/4】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O 产生原因:经济基础;神灵观念;功利目的 O 文献记录:主要《山海经》,其次散见于经、史、子、集灯各类书中,如《诗经》《楚辞》《左传》《国语》《逸周书》《穆天子传》《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淮南子中保留了著名的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中国上古神话的保留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而系统,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因为后世整理者对神话的排斥态度。
【2020/4/7】
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O 神话的分类: -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帝俊妻子羲和与常羲生育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烛龙之神); -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各部族又各自有始祖:如商契 周后稷); -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与国外洪水神话主题不同); - 战争神话(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 - 发明创造神话(文化英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抗争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O 神话的意义: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 深重的忧患意识; - 敬重生命、爱护人民的意识; - 抗争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O 神话思维特征 -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与自然界分开(这有点像儿童发展阶段的万物有灵阶段啊); - 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抽象思维较弱; - 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O 神话思维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思维,其中某种具体的事物和某种特定意义相联系,神话是先民的一种认知表达方式,还不能称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更主观化、个性化,神话则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带有神秘意味。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流变与影响
O 神话被史家历史化,被道家仙话化,这些不仅影响了神话本身人物的形象,也影响了上古神话的留存。
O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变为创作素材;直接影响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引起先民曾有的体感体验。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荣格
【2020/4/9】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O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外加6篇有目无辞的笙诗,约公元前6C编订成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关于商颂所做年代古文经学家认为其为商人所做,今文经学家[王国维]认为为春秋宋人所做,随着古史研究和地下文物的发掘,商颂为商人做又逐被接受)。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 “献诗“(公卿列士,可信),”采诗“(采集民间之诗),”删诗“(由孔子删定,不可信)。 O 《诗经》分为风(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160篇);雅(朝廷正乐,雅乐,西周王畿乐调,又分大雅,31篇,作者上层贵族,和小雅,74篇,作者上下层贵族和平民);颂(宗庙祭祀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O 《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流行于各诸侯国,诸侯君臣在祭祀、朝聘、宴饮、政治外交等场合中称引诗句,诸子百家也著述引诗。 O 由于《诗经》的广泛流传,秦火之后,其并没有消失不见,出现今文鲁[申培]、齐[辕固]、韩[韩婴]三家诗,并在西汉被确立为官学。其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今《诗经》便是“毛诗”。汉儒传《诗》,使其经典化,虽有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诗经研究和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20/4/10】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O 《诗经》的内容广泛,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按照内容分类,大致包括:祭祖颂歌、史歌(周代)、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和婚姻爱情诗等。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O 手法: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O 句式: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或八言(雅、颂以四字为主,几乎没有杂言)。 O 章法:重章叠句:有很多篇只反复叠用同一诗章,也有一篇有两种叠章(如前两章叠后两章叠),或一篇既有叠章也有非重章(如首章不叠,后三章叠);重章叠句在小雅、国风中比较常见,语气词也常见于国风; 叠字,又称重言,如“依依”、“霏霏”; 双声,如“参差”、“踊跃”; 叠韵,如“委蛇”、“栖迟”,此外,“婉兮娈兮”、“如切如搓”也属于双声叠韵。 O 押韵:一个韵,只押偶句(后世常用);句句用韵;一诗两韵;无韵(极少)。 总之,诗经的语言极具音乐美,四言读起来节奏极强,双声叠韵读起来回环往复,节奏舒缓,此外,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很有感染力。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O《诗经》是一部抒情言志诗集,此后,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屈原、建安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沿袭着“风雅”精神。 O 比兴手法也为后人所继承,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O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包括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也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O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短的只有几个字,长的有百余字。 铜器铭文:君王、公侯、臣子所做,有长有短,也包括记叙一些基本要素,周代铭文字数和内容都进一步深化。 O 《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和铭文,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文本形态和文体形态。 《春秋》是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订成书的,记事按时间编排,但简略,最长不过四十字,短的仅有一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其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2020/4/11】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O 《左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成书于战国早期,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疑议),今人多认为最后一位编订者是位儒家学者,以《春秋》记事为纲,并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主要对事件过程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增加了议论成分和道德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O 叙事特征 - 时间顺序,兼有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 - 第三人称视角,偶兼事件人物视角; - 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叙述突出,且包含了许多次要琐事的描写,具有文学性; - 叙事因果时表现出道德化、神秘化、喜剧化特点,有臆测和虚构成分; - 人物形象有“累积型”和“闪现型”两种,主要通过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外貌和心理绝少)许多人物个性鲜明,丰富复杂且富有变化; - 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渊懿美茂、栩栩如生。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O《国语》,国别史,是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料的汇编,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言(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为主,记事为辅,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O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生动活泼,但其材料来源不一,编者亦未做统一润色,因此记言水平参差,风格不一。记事多为一笔穿插,议论较多,且通常集中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表现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其总体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O 《战国策》,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作者多为战国后期纵横家,由西汉刘向编定成书,主要记录谋臣策士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主要突出了纵横家崇尚谋略的思想,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 O 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常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外貌神情描写来塑造人物,还涉及心理描写,多有虚构想象成分,文学性描写更进一步。某些篇幅将一个人的事迹集中编排在一篇之中,显示了向纪传体史的过渡。 O 语言特点:引类譬喻循序渐进说理;采用大量寓言故事、佚文掌故(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排比铺陈,气势充沛;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总之,其文风辩丽横肆、雄隽华赡,标志着先秦叙述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O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史记》《汉记》《资治通鉴》)、散文(后世非常推崇《左传》)和小说创作(先秦散文的褒贬分明使古代小说注重教化;奠定了古代小说的基本结构、写人手法;注重历史题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0/4/14】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O《论语》《老子》(语录体、韵散结合体;说理萌芽)——《孟子》(对话体,说理发展)——《墨子》《庄子》(语录对话体、寓言体;向专论体过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说理散文体制定型)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O 孟子(前372-前289或前385-前304),名轲,表字无传,战国邹国人,生平与孔子类似,都经历了读书、游历、教书三部曲,孟子个性刚正不阿、大胆泼辣、情感激越。 政治思想:民本(核心)、仁政(保民、养民、教民)、王道(理想); 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体系,性善论,尽心知性(寡欲、内省、养气)、天命论;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顺应天性、因材施教、教育环境、以身作则;专心致志、不可一曝十寒),道德教育; 文艺思想:对音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文学鉴赏和批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家修养:知言养气;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应服从政治教化的需要。 O《孟子》(7篇14卷)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著作。《孟子》散文长于辩论,往往运用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逻辑推理,且譬喻丰富,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不仅增加了文学性,使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还使文章整体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浩然、若决江河。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O 庄子(生卒年不详),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战国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平困穷顿,鄙弃荣华富贵,一生追求逍遥无侍的精神自由。 宇宙观:相对的差异性和对立的必须,最终以“道”消解; 认识论:知识无限,认知有限;但可以努力超越自身局限,扩大认知能力和范畴; 人生观:看淡生死,达到精神上的自由,摆脱生命的困境,“不材”、“无用”、“避世”、“游世”; 政治观:认为“君乎牧乎”,希望消除政治制度和仁义道德此类多余的东西,希望回归原始朴素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消除欲望机心; 美学观和文艺观: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法贵天真”,因此文艺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应忘记一切功利目的,发乎本性,“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O《庄子》(33篇,内,外,杂)作者也不单是庄子,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庄子》散文创作方法“以卮言(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碎之言)为曼衍,以重言(借重古人之言申明观点)为真,以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为广”。大量的寓言和恢诡谲怪的想象力使说理散文笼罩了更多的文学性气息,构成了宏伟壮阔、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庄子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的形象(如特色的至丑人物),且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其语言行云流水、飘逸优美、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诗意,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奇崛之词,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庄子散文是哲理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O 荀子(生卒年不确定,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与孟子一样皆为孔子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礼乐学说;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外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尚兼霸道。荀子吸取了百家精华,学说范围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O 《荀子》(32篇)也为其与弟子共著,26篇为荀子所著。《荀子》散文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思想深邃,理论系统严整,不仅单篇行文缜密,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严谨周详。其文还善用平常之物譬喻,使道理浅显易懂,大量排比增强了气势,韵语描写抒情协调了音节,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O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韩国人。师承荀子,糅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且将老子的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赋予“道”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成为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O《韩非子》(55篇)绝大多为韩非自作,其文大多是针对现实问题出发,文章冷峻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其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使之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从韩非开始,他开始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并创作寓言,编写了《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寓言专集,其寓言主要取材历史事迹和现实,与庄子不同。因此,韩非的语言不同庄子,但其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O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建立了形象化兼抒情性的说理方式; 寓言后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为后世小说所借鉴; 先秦风格不一的作品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作品乃至性格; 语言和修辞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各种语言风格都初现端倪。
【2020/4/21】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O 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于夏商时期南迁,周代受封,定居于“楚蛮”之地,因此没有参与到制礼作乐的文化变革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才和中原文化开始频繁交流。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两地区别不大,中原文化在楚国有很高的地位,楚人学习中原经典书籍。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方面区别较大,楚国“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使得楚地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浪漫的色彩。 战国中期,楚国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但楚怀、襄王时期楚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O 屈原,名平。出生于前339年,先祖为上古帝王颛顼氏,属楚国公族。曾出任怀王左徒,主张联齐抗秦,被上官大夫靳尚妒忌谗言,遭怀王疏远后离开郢都飘荡于汉北;襄王即位后,又被令尹子兰和靳尚谗害,遭襄王放逐至江南,长期流放生活使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最终在闻得楚国国都沦陷后,愤然投汨罗江而死。
O 楚辞、屈赋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这时的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为创作对象的文章,也可指书名,还泛指一种文体; 屈赋说法是由于楚辞文章与汉赋渊源很深,在文体上楚辞被归为赋,骚体赋是汉赋的一种。
O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第三节 《离骚》
O 离骚题解:解释众说纷纭,以司马迁(遭受忧患)和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之说最为可信。
O《离骚》的前半部分记叙了诗人的生平和遭遇,后半部分描写了诗人上下求索的历程。主题为忠君爱国。屈原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汇集了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和神话传说,批判了楚国的政治,也抒发了自身投报无门的哀伤悲愤之情。
O 《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与《诗经》相比,它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体诗,它是对楚地句式参差不齐的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且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加之“兮”字语助词的广泛运用,使得文章更加便于情绪和语气的表达,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2020/5/18】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O 《九歌》共包含11篇:《东皇太一》(至尊之神)、《云中君》(云神丰隆or屏翳)、《湘君》(湘水之神)、《湘夫人》(湘水之神)、《大司命》(寿命之神)、《少司命》(子嗣之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国殇》(阵亡将士之魂)、《礼魂》。其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编遂成篇,属于巫祭文化的产物。11篇中首尾篇分别为迎神曲和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东皇太一)曲。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对人神情感的描写尤为动人,心理描写细腻,风格缠绵哀婉。此外,《九歌》还具有明显的表演性,为歌、乐、舞三者的合一,既包括独唱,也包括对唱与合唱,这些都可理解为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O《九章》共包含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是一组抒情诗歌,内容主要为叙述身世和遭遇,与《离骚》接近,但其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平铺直叙反复书写的手法,情感表达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逊于《离骚》。 O《天问》是一首几乎全以问句组成的篇章,以一曰字领起,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一共有172个问题。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多言,四句一组,每组一韵,参差错落,节奏明快。《招魂》为怀王死后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2021/1/31】2020年后半程一直在奔前程,9月份参加工作,到近期放假,方有时间重拾书本。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O 诞生了一批继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主要有宋玉,其传世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以及《对楚王问》等,它们构成了楚辞向汉大赋过渡的阶段。
O 屈原砥砺不懈、特立独行、坚持真题、敢于反抗的精神无一不深深鼓励着历代文人士子。“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其批判现实的刚烈之气更是熔铸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O 楚辞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所推崇:新的诗歌样式(突破了诗经的结构和句式);浪漫的精神气质(奇幻的想象、众多的神话形象形成了缥缈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象征手法(香草美人)。
【2021/2/14】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O 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产生,此后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O 汉代作家群体产生的条件: 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起到催化作用,诵读辞赋一度成为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甚至可以“治病解闷”。朱买臣讲解春秋和楚辞,淮南王刘安为离骚注解,王逸作《楚辞章句》,刘向,刘歆校理群书,扬雄模拟离骚和司马相如的赋,也成为汉代重要作家; 汉代的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录用人才的办法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汉初吴王刘擤,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皆以文才取士,西汉武(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王褒)、元、成(扬雄)诸帝也都大量招揽文士,甚至形成了向天子敬献辞赋的制度。东汉外戚也招纳任用士人; 西汉乐府,后汉洛阳东观以及学校鸿都门学这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对稳定和培养两汉作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汉代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产生注入了活力,一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一些则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与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鼎足而立。
【2022/1/21】又好久没跟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O 汉初文学特点:由于和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故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东汉后,浪漫色彩褪去,理性精神日益增强;又由于西汉建立的背景,汉初文学关注历史,并进行批判反思;武帝开始,文学批判又由历史转入现实,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然东汉开始,文学界又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且更具深度、广度和力度(与其脉络一致,汉代文人也经由独立-依附-再独立的路)。
O 汉代文学作品整体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和一种巨丽之美。作品内容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体现了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肯定(汉代文人积极入世,激扬高昂,好高尚义、轻死重气,具有潮气蓬勃的进取之心,渴望建功立业,追求圣主贤臣,也偶尔嗟叹不遇,嗟叹命运)。
O 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以诗歌为代表,民间五言诗被大量采入乐府,出现了文人五言诗,由此又促进了民间五言诗。
【2022/7/10】工作的时候基本没时间也没精力阅读,现在只有寒假暑假才能集中地阅读T-T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O “罢黜百家”后,汉代经学昌明,武帝时期官学私学培养出了大量的经学家,经学家大都具备了文学创作能力,因此,汉代文人多兼有作家和经师的双重角色。由此,汉代文学与经学交互影响。 例如,汉代文学通常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铺张扬厉,不避堆砌、重复,而经学也有此风尚,经学的解读繁琐不堪,铺天盖地,牵强附会,令人不能卒读; 再例如,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常出现神仙世界的画面,经学也具有虚幻性,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一度兴起谶纬之学,它们都以想象沟通天和人,架起现实和神灵世界的桥梁。一些文学作品中喜欢频繁运用经学典故,故而兼有文学和经学的特征; 此外,汉代文学重模拟,缺乏创造性,经学也强调“传授先师之言”,故而具有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之惰性。 O 但东汉起,文学开始由繁入简,大赋被抒情小赋取代,五言诗成为主流,而经学也开始删繁就简,对以往“以十万言释标题二字义”之风进行了有力矫正。 O此节感想:汉代文学和经学的“重传承”习性,陈陈相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和经学的发展,故而,我们应不惧束缚,不事章句,在写作上是如此,在其他方面更应如此,只有推陈才能出新,但同时,也应辩证看待。
【2022/7/14】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及分期 O
-
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9 20:34:21
-
buru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8 14:26:48
-
艾尔薇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6 16:21:59
-
豆友jj8CZy5A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13:35:1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2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