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系友會會長王國良老師
轉引自《東吳中文系友通訊》第25期(98年9月出刊)
九月十七日下午五點二十分,王國良老師準時踏進中文系辦公室,一貫的打扮與親切的笑容,緩解了訪問前的緊張氣氛。訪問開始後,老師侃侃而談自己的大學生活。老師在民國55年時進入東吳大學就讀,但讀的卻是外文系,看見我一臉驚訝,老師笑著說,他其實相當清楚自己想讀的是文史相關科系,但當時因為成績不甚理想,眼見無法擠進國立大學的窄門,就填了外文系,希望加強英文能力後,隔年重考能有好成績。不料,進入東吳大學之後就發現要一邊修讀大學課程,一邊準備重考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老師在家人的支持下轉至中文系就讀。問到老師在大學時代有何難忘的事?老師說,東吳的師資優良有口皆碑,當時的老師大都是從大陸遷居來台並且享譽士林的老先生,這些老先生未必是本科系出身,但學養都相當深厚,對學生也非常嚴格,常要求抄寫、背誦,因此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另外有些年輕的老師,多半是當時正在念博士班的學長,教學方式也以學院派的訓練為主。其中,對老師影響最大的是講授「國學導讀」的黃永武老師和教「訓詁學」的劉兆祐老師。黃老師不僅引導學生進入遼闊的國學天地,也教大家利用工具書,這也是老師日後致力於文獻學研究的契機。發現自己對目錄、版本等科目特別有興趣後,老師常常一個人在圖書館裡找資料、閱讀相關書籍,並在三年級和四年級時選修「圖書館學」、「圖書分類與編目」,並在校刊及系刊上各發表了一篇論文,從此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大學畢業後,老師至花蓮和高雄的國中任教,兩年後考上政大中文研究所目錄學組。民國65年夏天,在劉兆祐教授指導下以《唐代小說敘錄》為題完成碩士論文。自此,老師便以古典小說和文獻學為主要研究方向,三十多年來始終如一。碩士畢業後,老師又回到東吳攻讀博士學位,其後並在東吳中文系任教,更擔任系主任一職,直到民國91年暑假,台北大學成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力邀老師出任所長,才轉至台北大學;今年8月起,則兼任人文學院院長。談及台北大學與東吳有何不同之處,老師認為東吳雖然是私立學校,學生大學入學測驗的成績或許比不上台北大學,但經過四年紮實嚴謹的訓練之後程度皆能有所提升,且具備「務實」的特質,在業界和學界均擁有良好的口碑。
雖然轉至台北大學專任,老師對東吳仍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不僅持續教授研究所課程,對系務亦相當熱心,積極參與系友會。今年初,系友會恢復運作並推舉老師擔任會長。老師表示系友會於民國82年4月通過組織章程,以發揚母校校訓、聯繫情感、協助母系發展為宗旨,未來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系友聯繫無論對系上或系友會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部分系友並沒有使用電子郵件的習慣,因此,聯繫時應該雙管齊下,除了電子郵件外,也針對年紀較大的系友寄發紙本郵件,並主動提供母系資訊如系刊、系友通訊等。此外,也要確實掌握各班級的聯絡人,時時更新系友的通訊資料,才能確保系友聯繫網絡運作順利。談到系友會如何協助母系發展,老師認為最實際的方是就是捐款贊助系上活動。然而中文系的系友大都從事教職或擔任公務員,屬於薪水階級,因此系友會很少主動發起募款活動。當務之急是維繫系友情感,唯有系友認同母系,才會願意關心回饋母系。此外,也可以觀摩學習人文社會學院其他學系系友會的運作方式,讓系友會更加蓬勃發展。至於如何讓系友認同母系?老師說除了定期提供系上的相關訊息之外,也希望系上全體師生同心協力展現中文系最好的一面,系上要先有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得到系友的認同,進而捐助款項、協助母系發展。
最後問到老師對學弟妹有何勉勵或期許?老師表示在學校時認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出社會後努力不懈,隨時充實自己絕對是成功的第一步。中文系的課程雖然不以實務應用為主,卻是最重要的基礎訓練,因此學生可塑性相當高,發展潛力無窮,只要稍加訓練,就能在職場上有傑出的表現。老師也建議學弟妹,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額外選修自己有興趣的課程,為未來就業做準備。畢業之後也不要忘記與母系、學長姊、同學保持聯繫,因為人脈絕對是立足於社會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寬廣的人脈網絡不論對工作或生活皆能有所助益。另外,老師也期許每位系友能在行有餘力時回饋母系,關懷母系發展,讓東吳中文能更加茁壯。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Das Gelernte wird wieder ver...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