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再现(影像)的矛盾
刚刚微博刷到《矿民、马夫、尘肺病》,是蒋能杰导演历时八年断断续续拍完的纪录片。有些人评论说不敢看,害怕看了很难受。我也觉得挺矛盾的,看看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勉强算得上“灯红酒绿”的都市青年,但真正目睹了社会底层的事实,会很牵动自己的情绪,会怜悯同情于心不忍,反思批判情绪泛滥。
我还是去豆瓣点了“想看”,有那么一瞬间,我是蒙的,我都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实。因为我的豆瓣被我营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审美的追求这样一个氛围。但我点下“想看”的时候,这个纪录片的内容与我自我追求的极大反差,让我觉得特别矛盾。
我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工作者,我这么定义自己,因为我觉得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围绕着视觉进行的。由于不是专业学的,一直以来很多概念和思维都是很混乱的。很长一段时间研究摄影,汲取了大量的视觉信息。对图片的研究过程,也由一个盲目的追求者变为一个思考者,再逐渐重建自己对影像的概念。
对我来说,镜头的语言,无论摄影还是摄像其实都并不是那么容易“写实”。我们总是乐于去创造一些优于自己生活的影像,也许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是虚荣的驱使等。有的人是有意识而为之的,我属于无意识的。这种对美近乎苛刻的追求,可能就是脱离了现实的唯美主义的追求吧。
因为当你通过视频和图片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生活本身,你会发现那是有落差的。那些源于唯美追求的影像而非源于对生活本身的影像,就不real。但其实,很长一段是时间,我根本区分不出来这种“假象”:我以为我在记录现实,其实我在美化现实。对美的追求就像一个障眼法一样,让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审美超越中晕眩,实则这种追求也许不是真正的主动的审美,只是消费主义的顽疾而已。
纪录片所记录的社会底层的现象是真实的,但并不是“丑陋的苦难的肮脏的”才是现实的,我环顾了自己的周围,我们所过的普通安稳而又满足的生活是真实的,身边更有一些富足优越的生活也是真实的。不论怎样现实是值得被认知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社会是分层的,每个层次都有他们真实的面貌,而底层人民的苦难更是有必要被提及的。作为人类的我们有共通的情感,爱是需要被唤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