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神话德国妈妈如何一个带三,中国妈妈也可以
与日记体写于2018年夏,今天翻出来略加修改。
长假过后,早上欢送两娃去了幼儿园,老母亲总算坐下来享受了片刻发呆时光。
孩儿们放了一个月的羊,前25天在德国度过,最后6天在上海,一个月中只四天在上海独自一人带俩,然而这四天却累的为娘想找娘。上海夏天天气闷热,除过在室内有空调的地方呆,其他真没地儿去。看着两条在德国晒得黝黑的胳膊,心念念:真的还是德国好带娃啊!

搬德国来之前(2019年)每年夏天,我们全家去德国呆三周到一个月。好奇的我都会观察德国妈妈怎么带娃,传说中她们似乎都有三头六臂;一人战斗N个娃。
网上很多详细讨论为什么外国家庭一人带一个团队,中国家庭一个团队带一个人,归纳原因有三:
- 国外人力成本昂贵,没有保姆,祖父母辈的帮忙,他们只能自己一个人战斗。
- 用尿不湿,半成品婴儿辅食,洗碗机等,把大量重复性的家务活“外包”。
- 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吃饭习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德国先生的影响下,2和3我家做的都比较好,比起传统二胎家庭(我们只有一个钟点工阿姨帮忙)也减轻了很多人力负担;可为什么还是觉得国内带孩子比德国累很多呢?
在德国呆的时间长了,我终于悟出来:
在德国一人能带N个娃,是因为有 “装娃神器”和“溜娃圣地赋予德国妈妈“神力”。
1
看德国人怎么“搬运”娃的
记得第一次去德国, 我就被“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运娃神器惊呆啦!
一人带俩

这种既可以挂在自行车后面,又可以手推的bicycle trailer,几乎是德国有娃家庭的标配。看过里面四仰八叉躺着个孩子睡觉的,两个孩子打闹玩玩具的,还有装狗,装孩子自行车的。德国城市有非常便捷的自行车车道,因此对骑车人(家庭)相当友好:在家里把孩子,零食,玩具稀里哗啦一并塞进去,骑上自行车直达目的地,不用车上车下搬来搬去, 家长还可以顺便骑车锻炼身体。

上面这种推车也同样是很多家庭或者公园等公共场合家长会携带的,可折叠放车子后备箱,很多公园也有出租,或者免费提供。大人最欢喜的应该是孩子自己拉。

一个带三娃:
可以自行车后座坐一个,后面拉两个,或者一个自己在旁边骑儿童自行车。

一人带N个:
我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两个大人拉一车孩子的,这基本都是幼儿园/托班的老师白天带孩子户外玩。

我们在上海的朋友曾经也给过我们一个自行车拖车,用了几次,由于家里附近的路实在不适合这样的拖车,只能很可惜的放置地下车库。


2
德国制造
一天不够玩的儿童户外游乐场
德国夏天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20多度。家里都没有空调。没能查到官方德国儿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据我观察:德国孩子夏天每天户外玩耍肯定超过两个小时。德国的朋友说,不论刮风下雨一定每天都让孩子去外面玩儿。
所以德国人总说: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适合的衣着。
看下德国儿童幼儿园家庭必备雨裤(一般至少两条)的细节图就更能体会上面这句话的意思了。

在德国,不管我们住哪,附近走路范围内总能找到这样的儿童游乐场,孩子在里面玩一天完全不觉得无聊,安全还免费。

原来认真的德国人把修儿童游乐场这个事情已经制度化了很多年。具体到每个州略有不同,举个巴伐利亚州的例子:一个地方只要有超过三户人家居住,附近就必须有提供相应供孩子玩耍的空间和设施。设施的安全性,高度,面积,材质,定期的维护全部都数字量化,比如多少高度的攀爬设施就必须对应规定厚度的沙子/碎木等地面。

典型的德国游乐设备风格,原木+绳网+不锈钢滑梯的组合,与周边环境协调而融洽。


沙地和周边草地自然衔接

关于德国遍地的免费儿童游乐场我个人最喜欢的:
1. 德国很多游乐场分低幼区(三岁以下)和儿童区(三岁以上至成人)。有些中间用小门隔开,这样撒欢儿跑的大孩子就不会撞倒小小孩,低幼区一般有门锁,小朋友打不开,不用担心妈妈聊个天,小朋友跑出去。


很多大的儿童区,16,7岁的大孩或者成人都可以在里面玩。

2. 孩子最爱~ 一个游乐场就是一个小型水上乐园
德国的内湖河流水质都保护的很好,因此有河的地方修的儿童乐园就基本自成一个迷你版小型水利系统,即培养孩子好奇心,也让夏天的孩子不论什么年龄玩到嗨。
下面这个是靠近法兰克福40分钟车程的一个叫巴特诺海姆的城中心的儿童乐园。手机没有办法拍到整个“循环水利系统”,这么说吧,我们在里面从上午10点呆到下午4点,除过中间叫了披萨进来吃,两个孩子叫“妈”的次数不超过5次。聚精会神的玩每个水闸,运水,水流,最后玩泥巴。


这里可就在市中心最大绿地公园旁边,免费。
3. 无论公园,动物园,和一些适合小朋友的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一定有各式儿童游玩区域。不会把爸妈逛累死。






4. 很多城市中心区域都有专门给带娃家长吃饭甚至喝点小酒的地方。聊天,喝酒,溜娃,都不耽误,这个我能不爱嘛?

在德国呆的时间越长,我深刻体会:
德国妈妈们真没有三头六臂,但是有主动分担带孩子的老公(其实这个可能最重要,呵呵),有随处可见的亲子场所。如果我们能把儿童游乐的标准和居住配比也能做到有标准,并且政策支持,修建更多这样的亲子设施,我们中国妈妈也一定可以一个带三!
The End
作者:像孩子一样思考 (公众号同名)
更多好文:
© 本文版权归 Alice 漫游太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