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 - 《沉默的大多数》
写这篇读后感,是跟洞先生打的一个赌,我们约定2020年要读完12本书,写12片读书笔记。可是一季度已经过去了,我们才将将读完第一本,实在有些拖延。这个小学生一样的标题也是要不断提醒我,还有11本书和11篇读后感在等我。
《沉默的大多数》的这本书很有名,读完之后我也大概能知道它为什么有名,有些话别人“沉默”他敢说,有些事别人不敢议论,他点了出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很“碎”的书,主题很碎,内容很碎,表达很碎,但是有一点却贯穿全书,就是WXB的过去。
书里不止一百次的提到,作者曾经在年轻时上山下乡当过知青,他对那段日子里的很多往事记忆犹新,并常常引以为戒:他以父亲为例论证当时的知识分子境遇如何悲惨,以学校的年轻人为例说明面对突然的社会地位上升人们会做出怎样不可理解的事情,以自己为例说明不让求知、保持统一是怎样的扼杀社会的活力和幸福(作者很多次的引述罗素的一句话: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等等,尽管在此书出版的时候,直截了当的说出这些观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但从当下的视角来看,这些观点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在进步的时候的就会不自觉的让一些“批判社会”的书失去价值感。
读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产生这样的困惑,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上过大学学的理科,当过大学老师,后来成为了作家开始研究文学,他的妻子是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父亲是哲学教授,哥哥则是专修的逻辑学,如果你说这样的家庭在90年代的中国不被羡慕,我想我是不能认同的,即便是现在,这样的高知家庭也并不常见(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论证自己是不是知识分子,我想结论应该还是显而易见的,不然作者也不会给自己强加这么多社会责任),我以为,作者一直处于中国社会阶层中的至少中上层,总还是满足的。
这样的中上层,是不是真的能代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呢?我一直有这个困惑。
他反复提及知青往事,因为那些不可理解的习俗,那些看来荒谬的行事逻辑,是他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在后来读大学,海外留学的时间里,这些曾经无法理喻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作者用来说明自己苦难生活的论据和谈资,或许作者也曾做过很多切实的事情来帮助他曾认为需要帮助的人(这方面来说,我认同作者在txl方面做过的一些研究和社会价值),但我想说明的是,这些不可理解和荒谬,不止存在于他所去过的地方,不止存在于他的时代,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所以我总觉得,把一些事情的荒诞展示给众人,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倒逼改革),但真正去改变荒诞本身的人,是更大的英雄。如果可以,作者也不妨花些笔墨在这方面,一味的讴歌是迎合,一味的批评又似乎是在吸引眼球,如何权衡,作者应该很懂这中间的道理。
作者有很多观点我是觉得非常喜欢和赞同的,但距离我想探讨的“沉默的大多数”倒又显得距离有一些远,我本以为书里会着重讨论“大多数”的感受,但我在书中只看到了作者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所看到的社会一角,这一角固然有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所能看到的是更大的一角,但终究没有那些大多数看的更加激荡和壮观。时代的波澜太大,想把不说话的大多数所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可能确实有难度,但作为一个“严谨的知识分子”,作者不应该起一个“名不副实”的标题,不然可能会有以偏概全之嫌。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感受,多是批评,主要在于和预期的偏差较大,既没看到真正的大多数,却被迫跟随作者多次追忆往事,可能也不是作者的问题,我向来不喜欢冷嘲热讽只提意见不干实事的人。
-
Jess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4 10:48:02
-
sailor mo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2 16:57:00
-
一条狗的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7 15: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