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音乐剧《汉密尔顿》:嘻哈,音乐剧未来的样子

林曼威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波多黎各裔美国人,成长在纽约曼哈顿北部的华盛顿高地。他喜欢嘻哈与戏剧,大学时期的一次戏剧创作,激发了后来百老汇历史上第一部嘻哈音乐剧——《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2007年首演)的诞生。嘻哈与戏剧的触碰在那刻迸发,让一些敏感的人看到了音乐剧新纪元的开端。但未来会怎样,谁都不敢说。2007年,《身在高地》刚刚在外百老汇成功首演,去往百老汇的路途还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时,米兰达却被一本书迷得神魂颠倒。他好像在字里行间读到了节奏与韵律,一场嘻哈与戏剧的革命渐渐从他的脑海里满溢而出……
被人遗忘的国父
米兰达在一次度假途中看到的这本书,是由罗恩·切里诺(Ron Chernow)撰写的传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书中的主角,即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他的许多思想,对现在的美国而言,依然意义深远。如果要学习美国历史,汉密尔顿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
在独立战争期间,作为乔治·华盛顿将军的得力助手、参谋,汉密尔顿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尤其是著名的约克镇战役,他亲自帅部队攻克英军。为美军在独立战争中取胜,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后,汉密尔顿成为美国新宪法的起草人之一。他力图改变原有邦联体制下,一个没有总统、没有全国性司法部门、没有实际主权(13个州各自保留主权)及没有独立财政资源与征税权利的美国政府。而为了游说各州接受新宪法的制定,批准并生效。汉密尔顿联合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约翰·杰伊(John Jay)一起,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85篇文章,以阐明原有《邦联条例》在权利缺失上的致命弱点,并力图消除美国人对政治权利的恐惧。这85篇文章在1788年以《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的形式出版,成为美国最早的政治思想文献,而其中汉密尔顿贡献了51篇。
新宪法通过后,华盛顿成为美国首任总统并任命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上任后的汉密尔顿又开始大刀阔斧得建立新的国家经济秩序,以图打造一个商业、军事强国。他提议建立新的国家信用体系,创造条件让人们敢于购买国债,偿还战争债务。建立中央银行即美利坚银行以作为国家的财政经纪人,实现发行国债、存储公共资金及借贷等功能,这一举措的持续发展也成就了现在的美联储。他同时还提议征收商品关税、发展工业、建立国家军队等。
然而,当时的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与汉密尔顿的政治理想相悖。他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由独立农场主组成的共和国。杰斐逊认为汉密尔顿所设计的强大中央政府,对美国的自由民主政策将造成极大的威胁。政治的分野,产生了美国两党执政的开端,权益的斡旋,虽然还是让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艰难落地。但代价却是,美国的永久性首都被迫迁离金融与商业势力庞大的纽约。
从独立战争到建立新的国家,汉密尔顿在美国的建国史上做了不少事儿,许多影响持续至今。但遗憾的是,他在美国人的心中,地位始终不及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等人。个中原因,也怪汉密尔顿与其他国父本来就很不一样。
汉密尔顿是美国国父中,少数来自社会底层阶级,没有家族背景和财富基础的。他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因为是个私生子,他的出生年份及父亲的身份始终没有个定论。母亲在他13岁时离世,自此成了孤儿。但出众的学习能力,让他最终被国王学院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汉密尔顿的穷小子晋升之路,完全是靠自己的笔杆子和嘴皮子闯出来的。虽然自己出生贫苦,但他后来所制定的财政计划却没有倾向于底层人民,反倒是杰斐逊更亲民。汉密尔顿没有竞选过总统,原因竟是为出轨后被情妇的丈夫勒索这样的绯闻。而他与他儿子皆因与人决斗,而被对手射杀的结局,也多少叫人觉得荒唐至极。
但这些故事在米兰达看来,恰恰是最具嘻哈精神的举动。
最符合嘻哈精神的故事
什么是嘻哈?
嘻哈或者说Hip-Hop文化,对很多人来说,只是饶舌、街舞、粗链子和大T恤。但这只是表面。饶舌(Rap)、街舞、DJ、涂鸦、B-box是嘻哈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创作者在其中想诠释的主题有很多,但驱使他们创作的基本情绪却是类似的,这种情绪大概可以形容为“在逆境中的反抗”或“在困境中的梦想”。逆境或困境是驱动人类反思与成长的阶梯,反抗与梦想是攀爬的动力。那些歪着鸭舌帽,弓背喋喋不休的说唱歌手,大多在抱怨着世界的不公与危机。真正对这个世界不抱希望的人大概已经不想说了,但他们仍然在说,在骂,并为这些抱怨装上了节奏与调调,极力想让更多人听下去,听进去。这种激烈的情绪对于安逸惯了的人们大概永远也理解不了,但只要生活中还有逆境,这种情绪就不会消失,嘻哈文化就有了延续下去的理由,以及与其他文化相契合的交点。
而汉密尔顿,这样一个早年生活在困境中的年轻人,身上就保有对逆境的反抗,和摆脱困境的梦想。无论是面对自己低微的出生,还是面对深陷联邦体制下无力进取的美国,他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抗争。汉密尔顿极佳的演说能力,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帮他力挽狂澜。而这种演说与今天的饶舌,不相似吗?
无论是饶舌、B-box还是街舞,最好看的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而是两方的竞争与对抗。嘻哈文化中从不畏惧对抗与挑衅,哪怕是涂鸦,每一幅作品的诞生与消逝都带着激烈的对抗。汉密尔顿同样如此,他与对手杰斐逊的抗争延续了10年之久,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不畏竞争与对抗的汉密尔顿,也同样不畏惧别人的挑战,当副总统亚伦·波尔提出要与他决斗的时候,当他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没有退缩。在米兰达的眼里,这场荒唐的决斗并不荒唐,而是在反应汉密尔顿身上那些闪光的无畏精神。
米兰达在汉密尔顿的身上发现了无数与嘻哈文化的契合点,而正是这些契合点给了他一个创作嘻哈音乐剧的基础。8年后,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在纽约上演,戏剧界、流行音乐界、史学界乃至政界都被这样一部作品给惊醒。人们只能用难以置信来形容这场演出。也许在走进剧院前,你会以为嘻哈只是用来推销历史和政治的噱头,但直到你真正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才发现,正因为嘻哈的介入才让这个被人遗忘的国父生平有了最完美的表现方式。
《汉密尔顿》不止嘻哈
《汉密尔顿》不乏大段的饶舌,但最有意思的还是在表现汉密尔顿与杰斐逊激辩的场景。就像两位Rapper在进行饶舌对决,你来我往,针锋对麦芒的气势,夹杂着互相嘲弄、讽刺,夸张与自吹的嘻哈口吻,是以往音乐剧,甚至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往往言语间的幽默与尖锐同时出现,让观众措手不及,只得大呼过瘾。
不过你别以为只有饶舌和街舞这样的表演形式能在音乐剧中出现,DJ同样可以服务于戏剧。
什么是DJ?简单来说,DJ是情绪的操纵者。一首歌最好听的部分总是出现在副歌中,相较于主歌的缓和,副歌可以给人营造更High更强烈的情绪。于是,过去的一些夜店主,为了让客人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较High的状态。便会请一个人站在留声机的旁边,不断调整唱片播放的位置,以保证出来的音乐始终在副歌部分。久而久之,这样一个角色便成了DJ,而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用音乐来操纵听众的情绪。
《汉密尔顿》通过灯光的设计,在许多场景里都有一个巨大的黑胶唱片出现在舞台上。通过舞台的旋转,与音效的配合,你会觉得有一个巨大的手正在拨动着整场戏的进程。它的转动好像是在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并把观众带去一个戏剧冲突的高潮点。尤其是在“Satisfied”(满足)一段中,汉密尔顿已经与舒勒将军的女儿伊莉莎完婚,他们两人如何认识,如何相爱的故事在之前已经讲过一遍。但此时巨大的黑胶唱片突然在舞台出现,并逆向旋转,将故事强行拉回到汉密尔顿与伊莉莎刚刚认识的时候。同一段故事再演绎一遍,但着重描写的角色已经不是汉密尔顿和伊莉莎,而是在两人身边的安杰莉卡。
《汉密尔顿》很好得利用了DJ,这一“操纵者”的特点。通过可视化的技巧,将观众的关注点移到不同的时间点,或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不同的情绪。这种手法的出现,说明《汉密尔顿》的创作团队在运用嘻哈元素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就元素的特性加以利用。它是真正理解嘻哈文化的人,所创造的一部嘻哈音乐剧。
《汉密尔顿》今年已接连收获了普利策戏剧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Grammy Awards)等重量级奖项,入围16项托尼奖提名,也使其成为史上提名数最多的戏剧。奥巴马亲自带着女儿去剧院捧场,还把剧组请到白宫表演,让这部剧在政界也享有了极高声望。无数荣耀加载于一身,并不是浪得虚名,《汉密尔顿》的确有其深刻的一面。
除了嘻哈,米兰达在汉密尔顿身上还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与他的价值观颇为相似,它叫做“行动”。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地,“行动”是摆脱困境、寻求机遇最好的办法,而不是“等待”。在“行动”与“等待”的区别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一种积极,另一种相对消极。而米兰达想通过《汉密尔顿》表现的是积极。就像过去总有很多人在抱怨,百老汇全是白人演员的天下,留给黑人与少数族裔演员的机会太少。但米兰达就用一场实际的演出,告诉大家非洲裔、拉丁裔、犹太人同样可以诠释好那些白人的角色。白人开国领袖身上的美国自由精神,少数族裔一样拥有。
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记住汉密尔顿,就因为他也是个“行动派”,和我们一样的“行动派”。
本文作于2016年5月,发表于《文化广场》杂志,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