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喜欢张国荣的男生都弯了吗?
4月1日,相比于整蛊日来说,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哥哥张国荣的祭日成为每年今日的限定活动,以不同的方法来怀念哥哥。一位热爱粤语歌文化的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他房间墙上哥哥的海报,于是我打趣回复到:很多人又要性向标签你了吧。他用酷儿理论来回答我:平均每一个月就要解释一次我是顺性男。
虽然我表示疑问的是他的性取向标签,他以性别认同来回答了我,但是他的朋友圈却如同我认识的一位热爱彳亍的女性一样,他们并非酷儿群体,却热爱着性别文化,为中国性别解放运动在朋友圈里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同样也被这样的性向标签困扰着。

我为酷儿群体发声是否就意味着我就是群体之一呢?就像喜欢张国荣的男生都会是弯的吗?但是我想喜欢张国荣的男生和喜欢蔡依林和徐熙娣的男生相比,后者酷儿群体的拥护者应该更胜一筹,毕竟爱翻白眼的大艺术家们更追求的是性别的多元化,以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神态动作来表现出自我与群体的差异化,这也让宅男女神和基圈女神的存在神态各异。
正如蔡康永所说,目前在中国出柜且活着的同志艺人寥寥可数,仅分布在港台地区,哥哥张国荣可以说是勇敢做自己的领军人物,但同志的标签在他身上无限放大,不仅舆论评论,在《春光乍泄》的金像评比中,张国荣因为性向的问题而失去了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颁给了“委屈求全“的梁朝伟,这是性向标签造成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最后王家卫的成片是一对同性恋人的探索之旅,但是在拍摄中是一段三角恋情之间的纠葛(女主角关淑怡戏份全部被剪),也是九七迷思下香港人回归与叛逃的选择,这部电影被同性标签无限放大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现实意义(《霸王别姬》如是)。

以上都是性向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将不同于主流的性向特殊化,而非普及化,这是中国性别教育里非常缺失的一块,也是当前性别教育里相对落伍的部分。对于主流社会而言,性别的自我认同没有普及,仅仅是部分群体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了解不同性别或性取向是平凡的,常见的,普遍的,非特殊的。我不太喜欢用正常与非正常,这是一种二元概念,非黑即白,而更愿意用“普遍的“来表示多元和包容,普遍的内涵并不是单一,而是多彩丰富,相互尊重。

就像篇首那位朋友一样,他被朋友圈的人偶尔误认为是酷儿群体中的一员,受尽性向标签的烦恼,当某人为他画上“同志”的标签的时候,他就将他们两人划分为正常的男生和不正常的男生,这是非常可怕的。在男女二元性别问题里,在现在的中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性别成为最大的标签,不尊重对方,以性别自恃,我是男生我的力气就更大,我是女生我就应该比较软弱,力气大饭量就更大,软弱就应该被处处谦让,饭量是体质,谦让是礼节,与性别没有多大关系,然后两者站在各自立场继续争斗,至死方休。改变这种局面是平权运动存在的意义。

去特殊化的酷儿群体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没什么自卑,热爱自己所热爱的应当是自信的,是平凡且充满希望的,以此来认真生活,优越感只源于各自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以他人眼中的特殊与自我认同中的特殊相较,这成为部分人如饮鸩止渴般的生活源泉,活得太过辛苦,焦虑和压力每天如胸口大石。在我看来,精英主义的说辞与成功学的蛊惑不过是少数人的谏言,正如朴树所说,平凡就是唯一的答案,任何群体一视同仁,没有其他。
那么这些喜欢张国荣的男生最终都弯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准绳。但是我相信在每个喜欢张国荣的男生身边都至少有这样一位朋友,他会将对哥哥的好感与尊重投射到这位朋友身上,支持对方勇敢做自己,给予更多尊重与理解,帮助他成就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