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恋爱教育?
查看话题 >你的依恋类型是否安全?
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每天看的书籍、影视作品、歌曲中很多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它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频率如此之多,让大众认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可以说,在某个时刻每个人都会渴望一段爱情,虽然对爱情的理解不同,它能带给我们喜悦也能带给我们苦恼,但我相信大部人不会觉得爱情是魔鬼。
由于爱情的普遍性,所以在我们看到一些人没有经历过爱情时候就会产生好奇。但还请大家不以恶意去揣测没有经历爱情的人,每个人成长经历都有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会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以及顾虑。
一直单身的女孩子,在我看来也许没遇到喜欢的人,也许基于原生家庭的缘故而恐惧亲密关系,甚至有人是在不自知中刻意避免亲密关系,更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喜欢和爱。同一现象背后,每个人都有各自难言之隐,不过表现形式相同,所以我们有时候就统称她们为,“那些一直单身的女孩子”。
我仅以个人角度,去试图理解这个现象背后一些可以归因的想法,并给出一些建议。
1.基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不和谐关系,而恐惧亲密关系。
2.在不自觉中刻意避免亲密关系。
3.难以体验喜欢和爱
4.一直没有遇到过喜欢的人。
其中说到底,上边的几种形式都和依恋关系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明,什么是依恋关系。
~~~~~~~~~~~~~~~~~~~~~~~~~~~~~~~~~~~~~~~~~~~~~~~~~~~~~~~~~~
01.什么是依恋
现在一般认为,依恋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依恋时,我们会产生接近TA的愿望(与其分离时感到焦虑),感到威胁时倾向于求助于TA,并且感受到被TA支持着去探索种种新事物。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地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02.依恋类型的发展过程与差异性
我们一般认为: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抚育过程和教育过程)。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所以,依恋类型差异的产生既与个体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所处的家庭环境等有关。
儿童先天特质尤其是气质与母亲的抚养困难程度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儿童容易照料,与母亲关系融洽,容易接受抚慰;而一些儿童很难照料,异常活跃,拒绝母亲的亲近,不易抚慰。

关于后天影响依恋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关于依恋对象的(这里也可以称为主要看护者或主要抚养者),描述的是当婴儿需要时,看护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和有反应的;另一个是关于自己的,涉及的是自我是否是有价值或值得关爱和看护的。
例如:当需要时,看护者是敏感并总是可得的,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认为别人是有反应并可信的、自己是可爱的并有被照顾价值的认知反应。反之,当看护者是不一致和拒绝的,婴儿就有可能发展出别人是没有反应的、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或自己是应该自我满足的和不需要别人关爱的。
这种认知会一直对婴儿产生持续影响,并在长大后影响其思想、情感和行为。
不过到了现代,有更多倾向认为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看护者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看护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03.你的依恋类型是安全的吗?
依恋类型是在两个维度基础上区分四种依恋类型:忧虑被弃(焦虑)和回避亲密(回避)。
1、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
2、忧虑被弃,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3、根据母亲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孩子的依恋类型,准确率超过50%。
当然,这里希望大家能额外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性质和价值的总看法,也由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经验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经历过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积累的经验也会不停的影响着我们。

依恋类型种类
安全型依恋
对于他人表现出信任,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会对这段关系感到心安。倘若和安全型的人在一起,会感到轻松愉快,舒适安心。亲密关系中,也很容易对伴侣感到安心,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也比较稳定,自如,安全。
焦虑-矛盾型(痴迷型)依恋
对亲密关系是感到不稳定的,无法预测的,就会变得无比紧张以及依赖,甚至会对别人提出很过分的要求。但核心是希望被爱,想要依赖他人,却又害怕被抛弃。喜欢不断试探,反复确认关系。
甚至可能会表现出控制欲强,占有欲强,以及产生担心被丢下等想法。会反复确认想法,比如反复确认对方是否真的爱我。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事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所以这类人会经常把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吓跑。
恐惧型依恋
他们总是会有这种想法:“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如果出现分离就会受到伤害。”
容易在感情中出现以下情况:明明想要好好在一起,因为害怕亲密关系带来分离的结局,常常令人感觉到冰冷的态度,他人难以接近,甚是容易发火。
总是会产生这些想法,“男人都很渣”、“到最后我肯定会被丢下的”。
一旦分手,便以为是自己的预言成真,“我就知道迟早会分手”……
于是,便越来越不相信爱情,无形中对于感情形成抗拒,很难维持一段亲密关系。
疏离型依恋
在与所有人交往过程中,都是停滞不前,表现出深深的回避。特别是成年以后,他总是希望和别人保持距离,享有个人的空间和自由,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控制,喜欢单独做决定,对于别人,很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一类人群,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亲近他人,自我的满足和自由是更重要的东西。
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不愿对恋人袒露心扉,希望可以得到完全的独立和自由,宁愿一个人静静待着,也不愿意和恋人进行交流,容易让伴侣产生“他不爱我”的错觉,其实只是因为他的依恋模式,仅此而已。

依恋模式影响到我们与伴侣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这些依恋模式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得到改变。
并且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依恋模式,分析伴侣的依恋模式,来找到属于你们的相处方法,以此来维护你们的感情。
依恋关系中,回避,恐惧,痴迷都属于非安全型亲密关系。不过他们都属于小众的情况,大部分的小伙伴们其实都是安全型的,根据统计和实验推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其实是占了半数以上的。
04.依恋类型会发生转变吗?
当然依恋类型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不过必须理性的认识到,依恋类型的形成是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印象形成的。那么,他一旦形成就如我们的人格一样是持久稳定的存在。所以,无论是在改变自己以及试图改变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这是一个繁复而且浩大的工程,要有积极的心理准备。
依恋类型的匹配很重要,理性的认识自己的依恋类型,为我们将来择偶时,做依恋类型匹配打好基础。匹配的依恋类型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痴迷型(焦虑-矛盾)的人遇到了回避型的人,就变成个一场追逐游戏,一个跑一个追,互相这么互相消耗,双方都会为这段关系而产生巨大的烦恼,甚至某一方会做出相当过激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

安全型的人是最优的匹配标准,但是情感这种事是很难控制,如果我们遇到了不匹配的对象时,又该怎么办呢?
- 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属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就为自我改变迈出了第一步。
- 第二步,要把对方那种不安全依恋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我们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主要对象。要去理解对方有意识和无意识做出的行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不断的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学会引导自己和对方用新的认知和行为不断的提高关系的质量。
- 第三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去允许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意,也在学习中允许自己用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表达爱意。同时,合理的使对方表达出更多的需要。
- 第四步,学会降低期待,我们爱对方是因为我们有爱的能力,而不是完全的像生意一样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付出-回报在亲密关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可付出和回报并不一定要有一样的形式和行为。只要我们表达和接收到的都是爱意,这就是一场完美的亲密关系。
- 第五步,不断地完善自己,爱自己和爱对方。 最后, 祝福大家都能收获自己满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