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展示战争困境中的人性与温情
本来观看诺兰的电影最害怕被别人剧透,但这部《敦刻尔克》绝对是一个例外。不同于《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记忆碎片》这些情节变化出人意料的作品,《敦刻尔克》是一部即使连没看过的人,也会用一句话讲出它的主要故事的电影。这句话就是:影片讲述了40万英法联军冒着敌军的狂轰滥炸成功的从敦刻尔克渡海撤退到英国本土的故事。
那一天,40多万英法联军被德军挤压在一座叫敦刻尔克的小城,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穿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本土。此时,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的坦克离港口仅10英里。天空还有德国纳粹投下的炸弹。大海中过来接他们回家的只有一次一艘的军舰和一些自发的民用渔船。这是一幅令人压抑到窒息的画面。
诺兰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太安分的导演,他拍的每一部电影如果不玩点创新,就好像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样。
《敦刻尔克》同样也颠覆了很多观众之前的观影体验。《盗梦空间》把空间的错乱和重叠展示的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现实的空间还和梦境的空间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观影体验。《敦刻尔克》把空间交错的玩法套用到时间之上,设定了天空1小时,海洋1天,陆地1周的时间背景。海陆空三条时间条不一致的线最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片,诺兰勇敢的让交战的一方完全从银幕上消失,只能听到密集的枪炮声。整部电影用士兵的恐慌,射击的弹孔、焦虑的船员来营造战争的残酷。和同时二战题材的《血战钢锯岭》不同,本片没有血腥残酷的画面,没有激烈的交火,没有永远打不死的孤胆英雄,只有普通人在面临绝境中的痛苦挣扎。
出于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疏离感,很难想象中国观众会与英美观众一样对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有着刻骨铭心的认同。正如火烧赤壁在大银幕上重现对东亚观众和西方观众在文化心理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冲击力。但是,人性是共通的,把人性刻画好了,就可以跨越这份隔阂,获得认同。
这不是一部情绪高昂的主旋律电影,里面很多士兵的举动并不热血。比如为了减轻船舱的压力,面对谁应该离开船的问题,人群中发生了争执。最后,大家决定让那个披着英国士兵军服蒙混上船的法国人下船,丝毫没有顾及到英法现在是盟军的现实。诺兰谈起敦刻尔克时曾经这样说:“这个故事是伴随我长大的。二十年前,我和妻子坐着一个朋友的船横渡英吉利海峡,到了敦刻尔克。尽管没有人在头顶扔炸弹,但整个行程依然非常艰难和危险。”由此,他想到当初那些撤退中的士兵又会面临着怎样的绝境?在影片,诺兰把这份绝境中的无助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诺兰的难能可贵不仅在于把电影的表现技巧施展的炉火纯青,还在于他的电影中总是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我喜欢诺兰的电影中总是闪现着充满人性和爱的小细节,在《蝙蝠侠》中市长给孤立无依的少年韦恩披上一件外套;在《盗梦空间》里那个永在旋转的小陀螺;在《星际穿越》里的女儿房间里的留言。《敦刻尔克》中也有温情的一幕:从敦刻尔克顺利回来的士兵们坐在列车上,忐忑不安的想家乡的父老会不会向他们这些从战场上撤退回来的人吐口水,骂他们懦夫。在列车快要停稳的时候,人群中一个老人向车窗跑了过来,递给他们两瓶红酒,高兴的说,孩子们,平安到家了。那一时刻,我的心里也和那几个士兵一样充满了温暖。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