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小结:21天里的小奇迹们

3月11日,我从梅县回到广州到现在21天了。21天,据说是可以形成一个习惯的周期。而我在这个时间里也建立了一些新习惯、夯实了一些旧习惯。
比如上面的每日饮食,搭配都相当固定。比如早餐是一份“沙拉”(你们会这样叫它)和一杯黑咖啡。其实那个混合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构成:
首先是一份水果,通常是一个苹果、梨或奇异果,纤维多、不太甜;
第二是一份无添加纯酸奶,市面上比较容易能买到的这种真正的无糖酸奶大概只有明治保加利亚酸奶;
第三是两颗水煮鸡蛋。我通常是蒸4分钟熄火后再等3分钟,拿出来用冷水冲半分钟,就可以获得很好剥、接近溏心的熟鸡蛋了;
第四是5-10g左右的奇亚籽、膳食纤维粉(比如大麦草、苜蓿草粉)、一袋每日坚果。
以上几个成分就满足了我想要的膳食纤维(水果和大麦草粉)、蛋白质(鸡蛋)、优质脂肪(蛋黄和坚果)和益生菌(酸奶)成分了。当然这些每一样里都包含了一定的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
然后是午餐,就更简单了:一份叶子为主的蔬菜(一斤左右)、一份肉。主要还是取其膳食纤维、蛋白质和优质脂肪。
除此之外,每一两天会吃一点山药、番薯、藜麦等杂粮补充碳水碳水化合物。不然内心对面包、面条和薯片的渴望那可是无法抑制的。
没有晚餐。(除非我实在扛不住,偷吃了这个那个的>__<
再比如,我恢复了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上床的作息。虽然有时也会躺在床上玩手机看书,12点左右才睡着,但还是坚持一个原则:无论几点睡,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时间起床(虽然极其痛苦)。
再比如,我也尽量保证每天有氧40分钟、无氧30分钟的训练。有时也会偷懒,但大致上能保证一周运动至少4天的。

嗯……一来就讲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营养知识,抱歉抱歉。因为这些饮食习惯不是我最近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了,已经践行了有快一年。加上运动和作息的调整,我能感觉到自己精力和精神状态的改善和稳定。具体的更多做法,我会不间断地在这里写出来分享(flag no.1)。
所以说到的问题是,当我过年和疫情这段时间,待在家里按照父母的饮食习惯来吃饭时,加上自身惰性减少了运动,我就开始毫无意外地涨体重了(相信我肯定不是唯一)。但回来的这21天里,恢复到我自己的日常作息后,身体也给我很好的回应——

对,17天减掉6.4斤,稳稳的那种。
但这其实对我来说也是预料中的事。这可能就是之前健身教练说的“训练的痕迹”,他说的是身体上看得见的肌肉或线条,但对我来说,就是身体的弹性。自从2018年10月开始健身以来,这一年多里,5kg上下的体重浮动对我来说都不是重要的事。我也不会特别感到瘦身了高兴,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失去规律作息,它涨回来就是a piece of cake。
所以关键是保持规律的日常作息,让你的身体完全知道你在什么时间要做什么,它才能给予100%的配合,让你做的事发挥更高的效率,其余的时间它也可以安心休息,补充能量。
不然的话,作息很乱,身体也会很迷茫困惑,它不知道你何时要它干活、加班,也不知自己何时能收工,于是它只好24小时待命,小心翼翼地等待、随叫随到——这是一种相当相当耗电的模式,你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就知道有多经不起折腾了。

这是一个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按照人的身体需要将一天分成六个阶段的时间表(来自《改变你的作息,改变你的生活》)。
事实上,阿育吠陀医学有时也被称为原始生活医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活的科学”。生活方式并不是指你一天一共摄取了多少热量,也不是指你上周一共在跑步机上跑了多久,更不是指你每天通常能睡几个小时。相反,它是指这些活动与身体需求的协调性。
《改变你的作息,改变你的生活》书中说,以下三点,坚持一周,你的健康状况就会好转——
1)每晚按时睡觉,最好不要超过十点半。如果你能做到,用不了几天,你就会感到白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抗压能力更强,体重也会下降。
2)把最丰盛的一餐放在中午。晚餐时食量应该减半。不用担心吃不饱,丰盛的午餐足以支撑一下午,而且不用在晚餐前吃零食、喝咖啡。
3)早上先运动。晚上在跑步机上锻炼一小时的效果,还不如起床后运动二三十分钟。

所以我按照阿育吠陀的那个时间表草拟了一份自己的作息如上。
但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啊。在这21天里,我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在6点或6点前起床,三分之一是在7点起床,还有三分之一是7点半或8点。睡觉情况是,一半时间能在10点前睡着,一半时间是在10-12点间睡着。有2个晚上是午夜2点睡的。
睡得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晚上吃得多、消化不完,精力旺盛,这就像你明明应该关机了,却charge足100%电量。很多人把吃喝拉撒分开来看,以为失眠只是失眠,以为自己脑子或情绪问题。其实应该身体是一个整体,吃喝拉撒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流程,有入必有出,有得必有失。
失眠时,倒推一下那天晚上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是不是吃了宵夜或过多晚餐,那为何要吃这么多,是不是因为午餐吃得很少或吃得不够耐饱,午餐吃得少又是不是因为起床很晚、早餐吃得晚,睡到起不来又是不是因为前一晚精力充沛地刷抖音睡不着?……
好了这部分话题好像讲不完了。至少不能这样随便讲讲。我手头有一些很好的书,比如费登奎斯的一系列身心学著作、萨古鲁的《内在工程》、《亚历山大技巧》、斯多葛派的《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沉思录》,甚至“龙虾教授”Jordan Peterson的《人生十二法则》和塔勒布的《反脆弱》等。我想慢慢地结合自己的日常实践来叙述(flag no.2)。
好的,回到这21天的小结,我还做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自己发豆芽——

比如阳台种菜——


比如自己做酸奶——

种菜、发豆芽、自制酸奶,简直不要太有乐趣了!!
不亲自种韭菜不知道韭菜真是一种太有自我修养的植物了。3月21日下午,我收到的一小箱子臭臭的韭菜根茬儿,我用生根粉泡了一晚上,3月22日蔫蔫地种下,第二天就个个倍儿精神,3月25日也就是种下的第四天,你就看它们那个欠割的样儿吧。顿时莫名觉得亲切熟悉??
每一天、每一天的早上起来都有不同的新发现——韭菜的生命、绿豆的生命、益生菌的生命,它们都在生长!!通过每天对它们的观察和“交流”,我感觉自己好像看见了时间的脚印,一个一个在雪地上那种。
当我和这些渺小又伟大的生命一起努力过好每一天时,我觉得我又摆脱了这个消费主义社会的操控多一点,我的世界里多了许多的乐趣,少了一些二维码。总之就是要保有一种“日常状态的自由”,这个很重要。
“在实用品的领域中,异常的、变态的东西是难以存在的,这在禅的表释里为‘平常底’的东西。因此是平安无事,在工作中没有特别的风波和动乱。这种寻常乃是健康性的基础。这‘平常之美’‘无事之美’作为美的性质来重视,不是很好的吗?”(柳宗悦,《民艺论》)

事实上,早在过年前疯狂加班的那阵子,我就感到整个世界不对劲,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段话。怎知一语成谶。
我当时就在思考,2020年我应该干嘛、做什么?
那阵子我每天在Podcast上听“极简主义”(The Minimalists)和了解关于FIRE运动的许多情况(具体内容可见我当时写的一篇文章《我这人没什么梦想,只想35岁退休》),这两个事情几乎足以改变我整一年和未来许多年的生活方式。
那阵子我还在忙活的一个重要事情是搬家。在The Minimalists和FIRE运动的深深影响下,我从一个昂贵的、100㎡江景“豪宅”,搬到了一个蛋壳合租公寓的30㎡房间,房租一下减少了2/3,足够我我一口气支付2020全年的房租。
再同时,2019年12月13日,我开始记账。12月28日,刚好半个月时间,我感觉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
首先,我对数字大大大大的敏感了。每一笔进账和支出的数字,对我来说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因为这些一笔又一笔的数额最终加在一起,就会影响到总数额——一点点增加,或一点点流失。而我之前是一个从来都只看我账户上是四位数还是五位数还是六位数的糊涂蛋啊,但现在?——0.1分钱也是爱啊!!!
第二,我变得很节俭/务实,抠门到连我妈都觉得过分。
举例一,我去咖啡馆的次数直线下降,改为去公司坐班/加班,还能顺便打卡、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感,一举三得啊;我绑定包月的共享单车是哈喽单车,只要有时间我就宁愿走5分钟路程去找一部蓝色单车,而无视一路上的黄色、绿色和橙色单车。
举例二,在闲鱼上卖闲置已成为我的日常,准备过年回家再好好地买一大拨。而闲鱼卖家的经验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现在还能拿出来转卖的东西,都是当年我真的花了真金白银买的好东西——无论是电器、家具还是衣服鞋子,它才还能有二次销售的价值。而当时买的一堆便宜货最后也只能变成一堆垃圾。所以,我现在再买新东西,也必须都买好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物品。
举例三,我这次布置新家也几乎没怎么花钱买新东西,就是每次都会问自己,真的有必要买吗?不买的话是不是可以有别的替代方式?事实上,我发现作为一个人类活了三十多年,我所有的必需品其实都已经购置齐全了,就我目前的这些大多数家当,除了易耗品,我可以毫无问题地用到我死去。
举例四,很久以来我其实很少买衣服鞋帽了,大多花钱地方都是买书,因为我觉得买书不花大钱(但占地方、也看得慢),但最近我基本没有买书欲望了,决定把图书馆当成我家的书架。谨慎买新书。
第三,我会主动想办法省钱,并且是很认真地思考理财的问题。比如我要买蔬果,我以前想都不想就直接从网上下单,也从来不看价格,现在我会比较超市、菜市场、生鲜电商、网购产地直发的几种方式,并思考其中的溢价究竟是怎么回事,思考现在生鲜电商的发展问题……嗯,我甚至还开始关心黄金价格走势。
第四,工作方面,我也突然理解了同事们之前为何热衷于做那些又难啃又无趣的专题和商业别册,因为都是钱啊!!!钱啊!!啊,,理论上我其实也是知道都是钱的,但只是我也不晓得我之前的脑子里都长了什么虫子,竟然一点都不在乎,宁愿去游泳或发呆、宁愿跟领导顶撞,也不肯干半点、半点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
其实记账的第三天还是第二天,我就从抽屉里翻出了皱巴巴的工资条,开始认真“读”上面的数字和条目,以前也是看的,但以前是看不懂,现在突然就看懂了。
当然,有一个最重要的心情愉快的本质是,每当我想到我已在小范围内实现房租自由了,我随时可以辞职,于是我也拥有了人生的选择自由。

于是我就真的辞职了。
为什么要从新周刊辞职?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辞职?——不要问为什么,就像你不要问一个大学生读了四年为什么要毕业、一个博士生……呃这个就算了吧。
学海无涯,毕业有期。
2015年我给新周刊投简历时,心里想的就是进去学习采访、学习写作,我不敢说我现在很厉害采访或写作了,但我想说我在这里可以学习的已经差不多了,具体的很多感受可以参看一位我未曾谋面的前同事写的这篇文章《白滔滔:我所学到的“新周刊读书法”》。
师父领入门,修行靠自己。接下来的写作之路,要靠我自己继续去摸索和实践了。

我想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重新思考我的人生责任、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意义。我不想再以受薪工作的名义来逃避或模糊自己的这些责任与价值,让我一直困在用生命换金钱的仓鼠滚轮里。
至于为何是疫情期间辞职,因为基于我在年前做的一系列财务和心理上的断舍离,以及我平时本来就很宅的个性,疫情和隔离的社会状态对我的影响几乎为零,social-distancing甚至算得上是我这种社恐症的“福音”。

然后我就在3月回来广州后的21天里,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腹泻”。
因为辞职这件事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走投无路”,或者说是失去工作后的“空荡荡的减法生活”。不,反而是被加法、乘法捆绑——各种奇怪的人和机会突然蜂拥而来,你会发现你可以做这个,你也可以做那个,你自己还想做那那个呢……
但你的时间就这么多、命就这么短,你究竟想做什么?你想来想去,每天想爆了脑袋,比上班还他妈的忙碌和劳累(内心),还不如辞职前天天加班的傻又蠢但不费心思的日子。
虚无感可能是我最大的敌人,每次都某个重要时刻,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星爷用粤语说的):“又如何?”
就是啊,做再多、做这些那些,又如何?
然后无数次我就真的萎了,放弃了。
真是很讨厌这样的自己,但是又想不到什么办法来抗衡那种满到溢出来的虚无感。若不是每日的吃喝拉撒生理需要推动着,可能很难扛过这三十多年。
2月里的某天,我在洗手——企图驱赶病毒的那种洗手。漫长的20多秒时间,我脑海里又出现了阿桂,各种快乐的悲伤的画面,跟万花筒似的。然后一瞬间,我又有种“我也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念头。
但就在下一瞬间,第33秒之类,洗手间门口的电饭锅里我妈在卤鸭的浓郁香气,如同百万雄兵奔腾而来,火速驱散了我脑海里的所有想法,只剩一个:妈妈,我饿了。


“禅,是一种有序的思维。”
前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这句话。不过不是什么禅道的书,而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讲的是知识与信息的整理方法。其核心是“万物各归其所”,这个也很禅。
万物各归其所,看似简单,却应用无限,从日常杂物、信息资讯到脑子里的各种想法,都是需要被整理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然后这个坑就开始积累许多的这种萝卜,等你哪天要吃的时候,直接摘就是了,还能做最好的合理搭配组合。
我不断想起好多年前在做一本瑞士的杂志时,发现的这个山地小国富有的秘密。它其实是资源极度匮乏的,有的只是一座阿尔卑斯山和四种移民所带来的一些文化和工艺。相比某国的“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不存在的。
但恰好因为它小、它少,它便都井井有条、“万物各归其所”(我太喜欢这句话了),他们把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当成宝贝,进行无限的发现、深究与推广,加上不断反复反复的实践,让深的更深,精的更精,真正实现了“Less is more”的精髓。
这种做到极致的方法论,我前两天在梁冬与蔡志忠的对谈也看到了,受益匪浅。



事实上我在家居收纳上算是做到了这点,甚至都有一点强迫症。但是,对于平时看的各种书、网站信息、拍的照片、自己的灵光闪现,这些却都是乱的,来不及记录、整理,也不知要放哪里,如何分类。然后忘的忘,放的放,一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经历的赶不上吸收的。一直过着一种很浅如水洼的人生。
看书不难,看完书后做书摘、笔记和思考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才是最难的啊。旅行也这样、经历一些很重要的人和事也这样。你不能走过路过看过笑过哭过痛过就算了、就忘了——该忘的忘不掉,不该忘的却都在褪色。
所以辞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想停下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把自己最近几年的各种堆积分类收纳一下,万物各归其所,这样我就能放下脑子里那些一直挂念着不敢放下却又很占内存的许多事。
这在萨古鲁的瑜伽体系里,是一项叫做Bhuta Shuddhi的练习,或者说五大元素净化——净化身体系统中的元素。我们每个个体的存在的基础就是记忆,头脑中的、基因上的、进化过程中的以及业力的种种记忆,它们形成的各种强迫性倾向都渗透到了我们体内。
我处于一个如此思维散乱的状态,以至于许多情感也是淤堵的。我需要整理、净化自己的这些许多年的积累,放下它们,不要成为一个“旧有模式的奴隶、过去的傀儡”。
整理自己(或者说整合自己)以及校准自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因为这是在把目光转向自己内部、自己的过去,你的目光像一把锋利的长刀,一下劈开自己的身体与记忆,然后从里面生生地挑挑拣拣,就像在一堆血淋淋的内脏里挑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光是想想就觉得好痛——不知是身体、内心还是头脑的某处。

不过我还是,试着开始从文字开始做整理,建立不同的Word文档,记录相应的书摘和想法,慢慢积累。然后再来整理照片和视频,还有以前的旧稿子、旧资料、录音。想想其实挺可怕的……顿时很佩服那些在临终前给自己著书立传的人,五六十年至少,要如何回忆,要如何整理,要如何陈述,要如何呈现。
但是如果不整理,他、她、牠、它们就这样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哪天我要是车祸或心脏病暴毙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人再知道那些人和事,不是也很可惜吗!!
不能因为觉得困难就一直回避,拿其他的事情当借口。这样只会让自己不断陷入重复的业力中,发生和面对同样的困境。
“权宜之计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懦弱、肤浅和错误的选择,不断重复会让人变成恶魔。追求权宜之计是在将你遭受的诅咒转移给他人或者未来的自己,而这会让你和世界的未来都更加糟糕。这样做的人毫无信仰、勇气和牺牲精神,意识不到行动和预设的重要性,也看不清组成世界的价值体系。”(Jordan Peterson,《人生十二法则》)
《反脆弱》里的损益不对称杠铃理论,可能是对抗虚无主义的武器。这个意念大法就是:这件事你不做,你的损失是有限的;但是你做了,你的获益是不封顶的。那你为何不横竖试试看?
一边要整理过去,一边还要准备未来,蜡烛两头烧可不行。这意味着我自己本身,就是乱序的,就找不到自己的归所之处,每天都处于一种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的超级占内存的状态。
抱歉,拉拉杂杂地竟然写了近7000、字,我啊其实是很话唠的。但很多时候都淤塞在脑子里,常常都吵闹到我自己不行。但我想先把这部分的杂音噪音先整理出来,不计较好坏对错,让它们也有一个安身之处,会不会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要保持专注的观察、感受,同时也要写、要记录,要把脑子的东西整理输出成文字,才是真正的思考。不然在脑海里再绚烂也没有用。清晰地明确自己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一点点来改进吧。(flag no.3)
我想这会是我4月的一个思考和功课。
谢谢你看到这里,欢迎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感想、你和自己相处、整理自己的好办法。
疫情当前,请大家多多保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