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0年3月书影小结 | “我们是黑夜相错而过的船”
三月书影寥寥,让位于论文,仪式从简,热情不减。四月继续啊。
一、书籍

1.《福柯/布朗肖》
“由于萨德,性掌握了权力。”透过布朗肖,获得一点福柯对臭名昭著的萨德感兴趣的原因。布朗肖、巴塔耶和克洛索夫斯基是福柯在五六十年代迷恋的三位作家,“他们都打破了哲学和非哲学的界限——这也正是福柯的风格。”其中,福柯和布朗肖只见过一面,而福柯本人是否认的。他们的“友谊就是不见面,就是保持距离,就是对距离和差异的刻意维护,就是朋友之间的沉默以对。”“以写作和阅读的方式,关注对方,评论对方,和对方彼此交流。”评论部分艰涩,术语隔阂。汪民安讲两人友谊,勾勒出这份沉默的知识之交。“朋友啊,这世上是没有朋友的。”说出朋友时,朋友已不在世上。
2.《福柯的生死爱欲》
陆续读了五天,为论文大纲提供了太多线索,从福柯的生活经历、职业生涯、作品演讲、情感交友,全方面试图理解福柯。詹姆斯·米勒是美国人,音乐评论专栏作家,政治学教授,介于想象与理性的特质使他具备为福柯这样一个危险而激进的思想家写传的条件。大量的亲访体验与阅读积累,足以使这本传记拥有足够的厚度与细节。米勒以福柯为中心,展现了二十世纪法国文坛的整体面貌,福柯从海德格尔、尼采处受过何种影响,布朗肖文学观如何影响福柯看待作者问题,与徳勒兹联盟如何“背叛”与挑战萨特等。花絮有福柯的终身伴侣出镜、福柯晚年透露自己儿时的三段经历对其后来思想的影响。怪异、传奇,看看那时法国的知识分子。
3.《福柯思想肖像》
比起詹姆斯·米勒的传记,刘北成作为国内首批译介福柯的学者,他的书写多了几分学术性,对作品的解读也较为细致,关注福柯所提的知识权力、性态问题,使后来学者的研究得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思想家身处的社会性是两位学者共同关注的,对福柯晚期思想感情的认识上,米勒无遗更深刻。
4.《读书,还是工作?》
读的第一本法漫。呈现在读文学博士面临的歧视和困境,给为了混学位和对学术研究抱有美好幻想的人一棒重击,跳出来看,能类推到其他工作岗位和社会处境。无作为的博导和秘书处、将博士生当作廉价老师和行政处理机器任用的教育体制、高大空洞的学术研讨会和论文写作、恋情因念博士而受阻、一切有关生活的事都被推至答辩以后、来自亲人朋友的冷嘲热讽,“论文写完了吗?”有点类似金智英的为了集中展现女性问题,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其他个人情感。难道为了讲中世纪文学而费心查阅的资料和为了做博士论文读完的上千本书,这本身不会带来愉悦和成长吗? 有对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价值本身的质疑、对文学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触及、现代社会人被当成生产机器和私人空间的矛盾。卡夫卡、叔本华和中世纪等文学梗挺好玩,社交困境和写作奔溃中的心理刻画很到位,简直是我当下与人交流和挤论文的真实心境写照。一直在等结尾“反转”,没有等到。读博,还是工作?仍然是个问题,正如在福柯看来,权力不会放过任何一处角落,只有你身处社会,它就无所不在。
二、电影
1.《白草地》
英文字幕。情节和场景都有魔幻色彩。一只小船在盐海中行驶,在盐碱密布的孤岛着岸,男人虔诚地收集眼泪替人纾难。岛上最美的女人葬身点燃火苗的大海。无数浮木,死去的青年与重物捆绑沉于海底。 为摆脱灾难,人会祈求某种神秘或超自然力量,并虔诚跟从。看到的隐喻性是,差异与理性在这之中不被允许,只能作为装聋作哑的追随者之一。 2.《三峡好人》
科长用镜头定格消逝的村庄奄奄一息时,最后的模样与人的样子。破败,但有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可爱又无力的人,认真抽烟唱情歌的男孩,痴迷发哥发奶糖的小马哥,端一碗面、碰一杯酒的赤膊的人。贫苦,但有真情义气。船号哀鸣,巨浪将人冲散,不知道他们后来天南海北流浪去了哪里。 如果说每部电影都有气味,《三峡好人》会是潮热的,混着钢筋泥土倒塌的灰尘,钢绿色江水和船身的铁绣气,还有一点烟酒茶糖的余味。 3.《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被困阁楼中的犹太女孩,从空间上,也是当下我们的被困处境。 二战法西斯与成长故事并置的题材已有不少,《乔乔》的特别之处在提供了对希特勒、犹太人的另一观看视角。希特勒或许也给予那时德国儿童自信、勇气,以精神偶像的方式存在。乔乔从不理解真正的法西斯,也不认同其随意残杀生命的理念,出自一种盲目的热爱与敬仰。乔乔因父亲的缺席指责母亲无能,此时母亲作为女性分裂出男性人格,这点喜欢。看一看这个世界的真实面。小胖男孩每次见乔乔只想要一个拥抱;犹太女孩踏出屋子的第一件事是跳舞。 4.《痛苦与荣耀》
原来是关于一位导演的传记电影,撞色和构图太棒了,看时不断被这些细节吸引住。从萨尔瓦多的童年来看,能猜到他会成为艺术家,是作家、画家、音乐家,还是导演?不知道,但必然是艺术家。 “茉莉花的香气,和夏日微风的味道。”萨尔瓦多一家住在地下洞中的那段时光,后来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爱不足以拯救你爱的人。”是痛苦。 “你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人。”是荣耀。
5.《种树的牧羊人》
先生推荐。不知是寓言故事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数度被感动。人与不可能、与自然力量的对抗。 我感兴趣的是,面对几乎不可能被改变的事,一个人如何面对的此种孤独。这样去选择做一件事,为了什么。绿林并非自然生成。 6.《无名之辈》
戏剧性强,一天之内所有冲突一齐爆发并解决,以片段镜头回溯的方式构建过去的记忆和事件。 “憨”是这里小人物的外在表现,是喜剧的“喜”,不如自己的人表现出来的笨拙、无能、失败。本质是情感消怠、物质贫乏带来的生存危机,难以处理生活中的痼疾而选择以极端方式面对,如死亡、抢劫、出逃、开追悼会、上缴枪弹,几度疯狂下,实有理性。性格即命运,人的憨厚、耿直、义气、坚韧阴差阳错成为了化解动力。人物性格悲喜相交,困境被展现,剧情发展处处指向大团圆结局,而巧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7.《米歇尔·福柯》
从文字版福柯因纪录片有幸转至生动的视听版。不仅福柯本人,也看到汪民安、刘北成、钱翰几位等熟悉的学者,从文献专著上活跃出来。不做全面的普及性介绍,仅选择三个关键点“人之死”、“权力/知识”、“自我技术”,国内外学者不同的解读与福柯本人的讲述相映生辉,勾勒的是一个激进、叛离传统理性思考方式、不断“变异”的哲学家形象。德勒兹、阿甘本、德菲尔出镜,一睹思想家的言语作风。 对福柯而言,最重要上是一个哲学动作,即永远不能重复,不能停留在一个观点上,要一直不断地去寻找。 8.《从宫本到你》
愤怒和奔溃的情绪表演感染力很强,完全被代入并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我们往往会因弱者以超常的努力提高自己和抱着赴死的心态,从而战胜强势一方而激动、叫好,因为很多时候自己做不到,因此宫本令人感动。当然现在是不太提倡用单独肉搏的方式来解决个人仇恨和侵犯问题了,看作隐喻更好。拓马知道自己即便做了过分的事,从气势还是身体力量都不如自己的宫本不敢怎么样,但他触碰了尊严和爱这道防线。不仅男性,作为人都要去维护本不该被触犯的人的基本权利,无论力量、地位。靖子教会胆小的宫本以责任,学会对自己和对爱人负责。真正的勇敢是你怕、你不行,但你非去不可、非赢不可。
2020/4/1 阿芙洛狄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