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人们,根本上还是旧时代的猿猴

“诗意”、“诗化”、“诗性”……这些带有“诗”的词语总是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之感,仿佛诗歌所关注的多是生活中的美好与光明。然而,唐代诗人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宋代诗人陆游的“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却直白地揭露了诗人所处社会的黑暗面。德国文化学者格尔费特指出,在德语诗歌和英语诗歌界,亦有不少诗人“把世俗生活与日常的灰暗带进诗歌,让读者从中重新认出自己的生活”。他例举了巴斯塔德和克斯特纳等人的诗作,为读者示范,该如何从一首首抨击时事的诗歌中,一面享受节律有序的审美欢愉,一面体悟针砭时弊的辛辣批评。
抨击时事的诗歌
文/[德]汉斯-狄特·格尔费特
译/徐迟
节选自/《什么算是一首好诗》
绝大多数诗歌的目的都是取悦读者,震撼他们的内心,陶冶他们的性情,为他们传授经验,使他们愉悦,甚至是直接让他们捧腹大笑。在这些场合下,诗人都是以个人的角色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抨击时事的诗歌则有所不同。在议会与公民权利革新的发源地英国,对“上头的人”直言不讳的攻讦早就不足为奇了。于此语境下,政治诗歌的对象是“你们”,而抨击时事的对象则是“我们”。下面这个例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英国。与莎士比亚差不多年纪的同代人,几乎寂寂无名的托马斯·巴斯塔德(Thomas Bastard,1565/66—1618)写下的这首诗,是为了抵制为建造击退西班牙人的舰队而去砍伐森林的行为:
我们的祖辈确实一度使用过这个世界,
但用完后原封不动地留给了我们,
我们使用的却远远超出了留下的库存。
除了诅咒我们还能给后人遗留什么?
我们已经吸干了甜蜜与元气,
在丰饶的大地上播种着消费;
一度繁茂昌盛的森林与树林
赤裸光秃得让人瞠目结舌。
我们已经玷污了这些久远的丰碑,
让它们光荣地在我们手中完结;
神圣的庙宇感受到了我们的劫掠。
除了诅咒我们还能给后人遗留什么?
这世界必将终结,因为人类如此恶劣;
除非上帝立刻摧毁它,
不然早晚要毁在人类手里。
这首诗的时效性如此之强,就好像是一首昨日写下的作品。整个20世纪,在德国被阅读得最多的时评诗人要数埃利希·克斯特纳。他把世俗生活与日常的灰暗带进了诗歌,让读者从中重新认出自己的生活,对此认可却又感到羞耻或是幸灾乐祸。其中有一首《一场实事求是的罗曼史》(Eine sachliche Romanze)在德国人百首最受喜爱的诗歌中排名第34。另一首超越了个人视野,将整个人类作为观察对象的诗虽然未能位列百强,却依旧常常被人引用。
人类的发展
汉子们曾经蹲在树下。
浑身是毛,面貌凶恶。
然后他们被引出原始丛林
为世界涂上沥青,分开楼层直至第三十楼。
他们坐进了没有跳蚤有中央供暖的房间。
坐在了电话机前面。
它所掌握的单调语言
就和彼时树下的人一样。
他们耳听六路。
眼观八方。
他们触碰宇宙。
他们刷牙。
他们现代化地呼吸。地
球是一颗受过教育的行星
每天要用许多水冲洗。
他们用一根管道传送信息。
他们捕捉、培育微生物。
他们在一切舒适中忽视自然。
他们笔直飞上天空
在上面待上两周。
什么影响了他们的消化,
他们就用棉花处理。
他们分裂核子。
他们治疗乱伦。
他们从专业研究中确信,
恺撒有双扁平足。
这样他们就拥有了头脑,拥有了话语权
来宣告人类获得了进步。
但他们却忽视了一点:
在聚光灯下,他们从根本上 还是那些旧时代的猿猴。
这首诗贯彻了克斯特纳一直以来的风格,冷静的书写中穿插着出人意料的噱头。克斯特纳从来不在诗中引吭高歌,哪怕是特异化的反讽或故意戏仿也未曾有过。即便是在德国人最喜爱的诗歌榜中高居第18位的《五月》(Der Mai)亦是如此;即便它的韵脚完美,句式精致无瑕,但语言却是完全非诗化的。上面这首《人类的发展》,如今虽然已经成了一首众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在甫发表的1932 年却是充满了预知色彩的,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在轨道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而核裂变也只在实验室中进行着。
下一首诗的风格完全不同。作者约翰·贝奇曼(John Betjeman) 是1972至1984年间的英国桂冠诗人,也曾是20世纪中最流行的英语诗人。他的诗歌常常(但非总是)给人一种歌词之感。他自己的解释是,他对民歌和圣歌了然于胸,所以才总把这些旋律带入自己的诗歌。在下面这首题为《不昂贵的进步》(Inexpensive Progress)的诗中, 就能感觉到音乐的基调。
不昂贵的进步
把你的腿裹进尼龙,
在你的山上种满电缆
噢没有灵魂的时代
连温柔的杨柳
和你山谷中起伏的榆树林
都不会再有。
让我们告别树篱,
告别芳草萋萋的路缘,
告别清风徐徐的乡村小道;
这个机动车做主的地方,
就让一切开得更快,
快到只剩下速度。
毁掉古旧的旅馆标志,
只用锡字为道路标示
“保持左驶”“M4 公路”“小心!”
命令,指示,警告,
一成不变地装饰着
碎石堆集的环状交叉路;
每一个原始的淫猥
都需要小小的“美化”,
它光秃秃的绿色补丁,
在广告牌的环绕下如同奇观,
成簇的丰花月季 开放在点缀其中的泛光灯下。
只要能让飞机
呼啸着登陆的土地
就别让村庄还矗在那里,
但放过那些丑陋的伤疤,
从战后就无人居住 窗门都支离破碎的屋舍。
再也没有中心商业街,
因为每一条都将成为这样,
仿佛它们一贯就是如此,
就让连锁商店到处开张,
它们的黑玻璃招牌连绵几英里
车流闪电般川流不息。
如果还有任何景致,
任何朴实无华的绿色得以幸存,
根本不必保护它们,
因为我们很快就要把发电站也建到那里。
当我们所有的道路都被点亮,
那些坚固的怪兽
就好比我们头上的绞刑架,
在黄色呕吐物的沐浴下
每一只怪兽都打着饱嗝,
我们才知道:我们已死。
德国读者们在朗读原诗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找到它的音乐母本。这首诗的形式和韵律就是借鉴于歌德的《缪斯之子》(Der Musensohn)。它被舒伯特谱了曲,所以英国的古典乐爱好者应该对它也非常熟悉。贝奇曼不仅仅熟知这首作品,甚至还在自己的诗中大唱反调,把原来作品中的内容彻底颠倒了过来。歌德原作的开头几行是这样的:
在田野与森林中游荡,
用口哨吹起我的歌儿,
就这样到处走!
踏着节拍,
踩着节奏,
通通进入我心房。
歌德的诗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高低起伏且毫不矫揉造作地诉说了漫游的欢乐。他在村中菩提树下为自然无拘无束、天真无邪地欢唱与舞蹈,这正是 20 世纪英国诗人中最伟大的怀古者贝奇曼要挑战的。他借用了和歌德同样的形式,对人为毁损乡村牧歌般的风光表达出了无限的鄙夷。而在阅读中领略到舒伯特乐曲与歌德诗歌的读者们,也在对比中同时感受到了针砭时弊的辛辣批评与审美的欢愉。
克斯特纳与贝奇曼都在笔下挥舞着讥讽之鞭。他们选用的方法却与各自国家的特色正相反。用充满讽刺的距离感叙述,又用英国式的轻描淡写结尾的不是英国人,而是德国人克斯特纳。而贝奇曼使用的却是非英国式的着重强调,这种技法时常出现在歌德早期的作品中。这两首诗的意旨都是好的,也都颇具影响力。但是批评家们却基本不把这些作品看作真正的严肃诗歌。在当代的诗歌界中,以公共的视野发表见解似乎成了一种禁忌。诗歌批评中往往带着好为人师的教学意 图,这引起了被批评者的不快,又使得他们去抨击这些批评。20世纪30 年代,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了克斯特纳的身上。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像瓦尔特·本雅明这样精明的批评家,自己也曾为一位过世的朋友写了许多胎死腹中的模仿之作,竟然还会去批评埃利希·克斯特纳的作品是“左派的忧郁”—正以此为题,他在《社会:社会主义与政治的国际期刊》(Die Gesellschaft. Internationale Revue fur Sozialismus und Politik)的第八刊(出版于1931年,第一卷,第181—184页)中发表了对克斯特纳的作品的评论,他如此写道:
这位诗人是难以取悦的,甚至是阴郁的。但他阴郁的源头是自己的例行公事。正是因为这种例行公事,他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特质,放弃了自己感受厌恶的天赋。这也同样使人阴郁。他与海涅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克斯特纳用一成不变的论点矫饰他的诗歌,好让那些上了颜色的孩童玩具球看起来像是橄榄球。没有什么能比反讽更加老套的了,那只不过是个人言论外包裹的一坨搅拌均匀,以供烘焙的面团罢了。
然而,互相憎恶的声音还在继续。克斯特纳马上以《愚蠢》(Stupiditat)一诗做出了反击,其中有一句尤其疯狂:“克斯特纳的诗是写给赚大钱的人看的,那些忧伤沉重的人偶,都在成为尸体的路上。”本雅明的评论使人尴尬不堪地再度想起了卡尔·克劳斯的《海涅和续篇》(在引文中不难看出,两人的观点甚至是相似的),再度鲜明地证实了两位在幽默感上的欠缺。
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在《最好的德语诗》中不公平地把路德维希·乌兰和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的作品排除在外,却选了21首海涅以及9首克斯特纳的作品弥补了这个过失。这至少说明了,今时今日的诗歌读者期待在诗中读到的不止是深切的情感与生命的智慧,也盼望读到辛辣的批评—而这在过往的时代中通常是与诗歌无关,出现在歌舞表演中的。好的诗歌—就好比一份年中报表—应该具有有意识向外延展的功能性。无论是扩大感情的空间,还是发展批判性思维都是上佳的选择。正是如此,抨击时事的诗歌才不同往日,成了喜闻乐见的主题,因为它就是把每个人的所感所想用韵文写了下来。
▼
为何诗能令人悸动?要如何保持诗歌带来的乐趣?一本凝练而实用的诗歌导论唤起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广阔天地的探索欲
▼

从圣诗到俳句,从莎士比亚到保罗·策兰,汉斯-狄特·格尔费特以老练的鉴赏眼光甄选出80首诗歌,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为读者破解诗行中的奥秘。通过解析语言的密度与内在张力、真实性与独创性、矛盾与冲突、形式与内容等鉴赏诗歌的关键元素,格尔费特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甄别好诗的标准,并将其概括为33个步骤。循着这一路径,读者可以深入诗歌的世界,树立自己的品味,识别出好诗。
欲购请复制以下代码€NiIM1iSGxgr€ 打开淘宝进入三辉图书专营店
按语写作 & 编辑:草尉雨山

-
叶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2 14:46:14
三辉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追求平等让女性更痛苦?女性权利运动如何遭遇反扑 (1人喜欢)
- 三辉图书2023年新书预告 (113人喜欢)
- 公共产品提供方应该对公众负责,这不应当是个革命性的概念 (14人喜欢)
- 祝你我保有在一切事情上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2022年三辉图书编辑部推荐 (29人喜欢)
-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