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转自:雷景

淡水出生在海边小渔村,不记得妈妈的模样,一直跟着外婆过活。某种疼爱,从来不曾出现,便也不算什么缺憾。淡水黑黑瘦瘦的,像个飞翔在海上的烈鸟,稚嫩的翅膀总是欢快地鼓着。
6岁时,淡水的妈妈从英国开始寄钱回来,让外婆送淡水去镇里读书,淡水便被寄养在小姨家,离开全部快乐的那片海。走时,外婆对淡水说,囡囡,你只有读书,才能不过外婆这样的生活。淡水说,可是我并不想离开。学校里的淡水不爱说话,不喜欢读书,不合群。总是在周末一个人坐着几乎快要散架的小巴车回到小渔村,小姨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于她。小姨的儿子,骂淡水是野孩子,淡水从不与他讲话。淡水便背着耐用的帆布书包,一路走走停停,捡破烂,一路欢快着跑到外婆怀里。然后周一坐早班车,到学校还太早,淡水便一个人趴在窗台上,看小小操场上空的云,吃外婆带给她的馍,喝自来水。在淡水心里,渔村的那片海足够庞大,除了与外婆相守,并不需要其他对外的沟通。
小镇上的孩子也都是野的,但小家小户的孩子,又格外有着一份娇矜的疼爱。淡水和她们玩不到一块去,便有学校里的男孩子仗势积堆地欺负她,淡水并不惧怕,一对多与他们打。淡水不骂人也不说话,当男孩子推搡她时,她照旧还回去。即使被打倒,她仍爬起来,并不抹去嘴角的血,仍与那些男孩子对立,淡水瘦瘦的胳膊,但绷紧肌肉面向他们,她不怕他们。至明路过,将书包放在地上,安静地说,你们打一个女孩子,算什么能耐!至明与淡水同班,之前没有讲过一句话,她甚至第一次发现,他有这么大的力气,可以以一当十地打架。至明也是一个沉默的孩子,成长于家教极严的老师家庭,从此两个人放学一路回家,并不怎么讲话,只是一前一后,偶尔肩并肩地走路。至明会在书包里放着好吃的,在早上上学的路上给淡水吃,淡水只安静地接过来大口地吃,不讲话。等淡水吃完了,至明会问一句,喜欢吃吗?淡水会抬起大眼睛笑笑说,嗯。至明便也笑笑,至明如此安静,与像风中随时被刮得东倒西歪的淡水,如此截然不同,不可参照。他们始终是沉默中相伴的同伴。
他们一路读到初中毕业。至明顺利升到镇里最好的中学,淡水只考取了一个几近倒闭的中专,读出来可以做小学老师。至明会问淡水,你不爱读书,以后要做什么呢?淡水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不想呆在这里。淡水的妈妈此时已在法国,有意将淡水接去。淡水想都不想地说,好。只是外婆送淡水时,对淡水说,囡囡,我知道你不能原谅你的妈妈扔下你一走了之,但是你会慢慢长大,她从小就是这样飘泊的性子,希望有一天你可以懂得她,也不再为难自己。淡水将自己左手上的银镯子退下来,这是外婆送给她的。那是历经年头的老银,内里梅兰竹菊的图案,已经暗淡模糊。外婆说,你戴着吧,这当年是你妈妈戴过的。淡水仍然留下银镯,说,外婆,看见她,就像看见我。等我回来,你再给我戴上。外婆一生劳苦,却始终安然在小渔村,并不企盼外面的世界。
至明沉默着站在小镇的火车站,看着淡水,只有一个小小的布背囊,面目平静地上了火车。她将只身去上海,然后飞法国,一路都将只是自己,那一年淡水16岁。至明送了一个八音盒给淡水,小小八音盒一打开盖子,便有单音的曲子,清淡的怎么听都像是告别。至明对这八音盒的曲子并不满意,可是淡水喜欢,她说,我没有礼物给你,我会给你写信。少年的至明不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际遇,哪怕离开惟一的外婆,淡水总是平淡至极,甚或没有表情。直到至明经历万丈红尘后,明白当年的淡水有多弱小,弱小到不能表露心迹,就这样长大。
至明一路读书很顺利,他喜欢与数字相关的一切。当他计算的时候,他觉得很单纯,甚至单纯到人几乎不需要思想。他养成了走路的习惯,因为淡水曾说,走路让人单纯。无论功课怎么繁忙,他都是步行上学放学,不与人同路,走在路上的时候,至明其实是无思的,并没有想起谁或什么,他只是独自走路,心思清明。他以小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上海,本硕博连读的生物专业。即便在高三时,至明也会坐上小巴车去淡水家所在的渔村,只在那海边走走,代淡水去看看外婆,然后写信讲给淡水。19岁的至明,在外婆身上看到淡水的影子,坚韧、清淡、不求人。至明一直是一个涔澈的湖,平静、从容、淡定,但至明知道,他内心有海水汹涌,只是不为外人所见。
淡水给他的信并不多,最初的一年,她只是呆着,一个人背着小包,去这里那里走走。淡水从不提及她的妈妈,也不描述她日常的生活,只在信里写她看到的风景,她看到的小店,看到的人,吃过的东西,会有照片寄回来,让他看法国小镇的景色。可是照片上并没有淡水,至明也不问。一年后,淡水去读了高中,寄宿学校,淡水写信告诉他,至明,这里很安静,同学很活泼,我的法语已经可以讲得通顺,周末的时候,学校像一个大大的空城,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便一个人在图书馆读一整天书,黄昏的时候,去校外的荒路上散步。回来的路上,去小教堂坐一会儿,我只是喜欢那里的彩绘,浓重的,激昂的,却一粒尘埃不惹起的从容。在那些忏悔的人的面容上,我看到悲悯,其实谁是谁的神,如果将灵魂交付,我们还有什么?只有一次,淡水写信告诉至明,至明,请你代我回乡一次,外婆病了,告诉她在我小床右手的写字桌下的第三第四块砖是活动的,打开有一个糖盒子,里面有1000元钱,交给她。淡水依然冷静地与任何人相对,波澜不惊,无风无浪。
1996年12月31日,是淡水20岁生日,至明给她邮寄了一个大大的史努比,附上简短的信,也许你并不喜欢,但我希望它能将你陪伴。淡水给他回信,至明,我喜欢12月31日这个日子,在一切即将结束时,我才刚刚开始。小镇上落了厚厚的雪,至明,离开已经4年,在独自一人时,我渐渐清晰地感觉到成长的力量,不可压制,也不能催促,一步一步的。至明,离开你越远,越觉得你这个朋友的宝贵,像一个海上的航灯,永远给我一个坐标。至明将所有淡水的信件,都展开订到一个大本子上,写明写信寄信收信的日期,甚至那时的心绪。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做着这些。可是淡水说,哪里都不是家园,便哪里都是家园,在我心里的便是记住的,不在的,留着又有何用?
高中毕业,淡水去了一个法国小镇上的大学读欧洲艺术史。淡水写信告诉至明,至明,我在学泥塑,用陶土与棉纤维制成小人与世间万物,充满未知的乐趣,我现在要读中国艺术史,请你寄给我。之后至明便应淡水要求买书寄书,淡水要的书越来越杂,越来越多。至明想,淡水终于安定下来,像回到故乡的人肯安稳地落下脚步。可是淡水的信里,又每每提及去了哪里,多半只是一些小镇,甚至在乡下小住,与当地人一起蹲下身干活儿,抬头看太阳。至明写信问,淡水,你快乐吗?你胖了还是瘦了?书读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淡水并不回答至明的问题,只是每到一个小镇,都会给至明寄明信片。写信时,淡水只是讲讲日常生活,并不流露任何情感。只有当背着背包走在乡乡镇镇的路上时,淡水在明信片中总有一点儿欣喜和流离:
至明,当初从上海起飞时,曾想再也不回去。7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去?在陌生人中间,我觉得很自由安全,走的地方多了,觉得故乡也是异乡,哪里便也都可以是故乡。
至明读过所有给淡水寄去的书籍甚至做了笔记,去读可以找到的欧洲艺术史图书,但他从未在信中告诉淡水。他在淡水心中仍是那个努力读书成绩优异的理科生。
至明开始恋爱,林荫像一束阳光下的火烈鸟,与安静的至明走在一起。林荫是上海女孩儿,父母都是政府官员,漂亮时尚。林荫带着至明玩遍上海的边边角角,带着至明见家长。林荫说,至明,我爸爸妈妈很喜欢你,说你沉稳有定力,体贴细心,会是个好丈夫。林荫与至明室友相处融洽,处处打点到位,至明室友打趣他,你老婆有旺夫相哪!至明与林荫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一同看电影、一起去散步、一起聊天,更多的时候是听林荫讲,至明也会好脾气地陪林荫逛街,为林荫背着小包,跟随林荫试每一双鞋子与衣服。这样的恋爱持续了一年,至明还是提出分手。林荫问他,我有什么不好?至明慢慢道,不,你很好,只是你要一个实用的男友甚或未来的丈夫,而我只是一个寡淡的人,林荫,我们并不适合。林荫问他,那你爱过我吗?问出这一句,其实已是输家,可是至明还是轻轻摇摇头,林荫哭着给至明一个响亮的耳光离开。至明仍站在原地,这一记耳光,是恋爱里惟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时光,让他感觉自己的血液跳动得很剧烈。
23岁时淡水回了故乡,外婆病危。淡水和妈妈一起回来,那时外婆已经不能讲话,在乡卫生院外婆艰难地说,回家。淡水将外婆接回渔村,外婆躺在睡了几十年的大床上,将当初那个银镯套回淡水的左手,然后拿出当年淡水留给外婆的糖盒,里面是淡水这7年来寄给外婆的钱。大颗大颗的泪水从淡水眼中涌出,可是面容并不更改,依旧淡然。外婆在淡水的怀里过世。淡水的妈妈给外婆买了一块永久的墓碑,淡水长跪不起。从回来到葬礼,淡水与妈妈并无过多交谈,说的都是必须要交谈的事情。至明请了假来,这是7年来,至明第一次见到淡水的样子。淡水好像在离开那一年便停止了生长,看见至明,并不陌生,走上来,张开手臂拥抱至明,可以感觉到淡水突出的骨胳和肌肉的劲道。淡水,像一个长期徒步的人,从红尘之外走来,进入人群,仍然淡淡的没有烟火气。
淡水的妈妈处理完丧事,先回法国,淡水要停留几日。淡水送妈妈到小镇火车站,只道了声再见,并无多余的话。淡水和至明从小镇火车站走回村里,路上4个小时,淡水的步子从容坚实。至明说,淡水,你和你的妈妈很像,有些事情是改变不了的,何必还要记恨?淡水并不看至明,说,我恨,我怎么不恨,可是这恨,从我心里长出,我无法将它拔除。她可以把外婆接去,可是这7年,外婆一个人过日子,她年岁大了,我们寄给她的钱,她一分也没有花。抛子弃母,我怎么不恨。淡水的语气,仿佛凛冽的风,穿门入户,无影无踪,浸透骨髓,却不知如何驱散。淡水又说,你没说错,我很像她,天生浪迹天涯的心性,在哪里也停不下脚步。恨她就像恨我自己一样。
那一晚淡水睡在外婆的床上。夜里至明来给淡水盖被子,看见淡水孤单的蜷缩在床上,像当年初入小镇读书时的胆怯弱小。整张床显得很空旷,至明慢慢躺下来,握住淡水的手指,淡水睁开眼睛,淡水的眼睛全部充血,泪水涌出,就像血从眼里涌出。至明犹豫了一下,还是抱紧淡水,淡水一直无语,她太疼了,根本没有言语能表达这份失去至亲的疼痛。至明只一遍遍唤着,淡水,淡水……第二天早晨醒来,淡水侧身对至明说,谢谢你,一直陪伴着我。淡水离开前,站在外婆墓前说,外婆,我要走了,无论再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再害怕,因为外婆不在,我再无牵挂。
在上海,至明送淡水上机,至明将一个小项坠挂在淡水脖子上,说,如果有一天回来,要带着它回来。淡水说,我还是没有礼物送给你。淡水上了机,至明打开淡水偷偷放在他口袋中的纸条。
至明: 回到小渔村,才觉得脚步疲惫,这就是家园的意义吧。可是外婆已不在,那里也终将对我失去意义。 现在只有想起你,才觉得故乡温暖。你还是少年时的样子,干净、温暖、安静。至明,你永远有着从容的脚步,任何风雨到你面前都会停息。我们已经彼此越走越远,这次可以看到你,真好。 我这次走,不打算再回来。 至明,我们道别了,好好生活,要让自己幸福。 淡水 1999年10月31日
回到法国后,淡水便与至明失去联络。她道别过了,他可以从容安心生活,她便也可以。如果注定流落他乡,何必要牵肠挂肚。 毕业后,淡水去了法国的泥塑之乡,在那里进入一家工坊。她并不借宿在当地人家里,而是自己租了小屋,一个人买菜起火做饭。闲暇时,便再度背起背包,锁上小屋,用脚步丈量远方安静的心绪。当脚步在路上,淡水会觉得那就是回家的路。每两年一度的世界泥塑展在小镇举行,淡水的“光阴”系列获奖,一片海边的木棚,一个叫外婆的乡下女子,一个叫淡水的童年女孩,一个叫至明的男孩。这个小镇上貌不惊人沉默寡言的女孩子,采用故事或舞台剧的形式,来展现泥塑精髓,为小镇泥塑带来小小的惊喜。人前、镜头前、记者前的淡水,仍旧没什么话可讲,完全不受气氛的感染,她不与别人共鸣,她的作品在脱离她的手,走向大众之时,就已经和她也脱离关系,只有在制作的过程当中,那些泥塑小人,那些汹涌而来的情怀才是属于淡水的。不足为外人道,所以,孤单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清爽的选择。
淡水也有短暂情缘,也有快乐的时光,一起去看麦浪滚滚,一起去葡萄园,坐在露台上喝酒看落日,一起开车兜风,一起逛街做饭,可是他们始终是与淡水分离的,他们并不停留在淡水的世界里,相遇时高高兴兴,离别后毫无牵挂。只有一次,一起坐在露台上聊天时,淡水突然想说,我们结婚生孩子吧。抬眼望眼前的男子,一个喜欢中国,在中国留学,然后回到法国小镇,继承祖业,经营葡萄园的年轻法国男子。那男子正温和地看着她说,淡水,有话对我说?淡水笑笑说,不。我要走了。
淡水卖了所有的作品、家具、零碎东西,带着随身衣物和光阴这件作品,回国。最后一双脚,惹尽尘埃,漂泊回故土。走时,那个法国恋人问她,为什么回去?不是说过永远不再回去了吗?淡水温柔地替他抚平衣领,说,蝴蝶飞不过天涯,我只能回去。在上海一家设计公司上班,进入早九晚五的上班族行列。她一个人住、一个人坐车、走路、吃饭、发呆。偶尔也参加公司或同事的聚会,看着他们唱歌、八卦、换新衣服、交新男友。淡水买了一个索尼相机,拍下他们的脸,走路的姿态,讲话时改变的五官,与上司偷偷调情的眉角。周末她穿行在上海小巷,听那些上海话,那些悬挂在弄堂里的衣衫,那些老人晒太阳,一双斑驳的手有力地按在拐杖上的那些老奶奶,老到看不清容颜,她们年轻时曾有怎样的故事,曾与谁相爱,此刻曾给她们最好恋情的男子还在世吗?她们坦然接受老去的宿命吗?
上了3个月班,淡水辞职。老板问她,为什么?淡水看着老板说,这种职业生活,让时间在指缝间倏忽而过,却也几近困顿。老板问她,想做什么?淡水说,我要开家小店,做泥塑。老板说,那算我一份股吧。淡水说,不,我习惯了一个人。不过,你来,送你最好的泥塑。淡水便开始找房子,装修、购物、打扫卫生,这所有的琐碎,淡水只是一一处理,不与人争吵,不与人过多交谈,所有积蓄花光,白地墨绿字的“淡水泥塑”挂上门楣上时,淡水久久望着,眼泪流下来自己都不知道。淡水找了一个小妹帮忙,也是一个洁净的女子,懂得在安静中保持静穆。白天淡水与小妹一同操持小店,主要给泥塑配置服饰,晚上关了店门,就打扫、淋浴、吃晚餐,然后就开始泥塑制作,上海的繁华从此与淡水无关,她关起门来,忘记所有,只有与泥土的交谈。
淡水在小店门口外墙左上角挂了块小木牌,牵了一块黄手帕,小木牌上写着,外婆,淡水在这里。小店开张,很多上海的女孩子来看,牵着男友的手来,让他们买给她们。淡水坐在小店门口,观望她们,偶尔会拍下她们,她与小妹并不有意招拢顾客,当她们有兴趣问问题时,她们才亲切地开口说话。淡水对小妹说,有些喜欢,是无需解释的,如果能打动她们购买,第一眼就已经打动她们。小店的生意并不好,也没差到马上要关门大吉。淡水出门揽生意,又开始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她请客户吃饭,但从不求客户,如果她们定做,淡水会准时交货,并额外感谢对方负责人,如果对方不做,淡水便断了往来,并不进行所谓的公关。
小店,像风浪中的小帆船,东摇西晃中前途未卜,可是淡水知道,她有航标,她并不曾迷失方向,她只是搁浅,她总等得到风和日丽,等得到自己变成大船,小风小浪再不能入侵她。也就是在这时,有男子闯入她的生活,就是她打工3个月公司的老板。上海男孩子,白手起家,开了一家小小的设计所,干净、温和、执著。当他清爽的平头、白衬衣、蓝色布裤地站在小店的门前,淡水有一刻的恍惚,还是展开清淡的笑容。上海男孩子,细心、体贴、温和、有耐心。淡水为他泡功夫茶,并无话讲。男子再来,淡水依然如故。这个上海男孩子,的确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可是淡水就这样错过了。
2005年的圣诞,淡水在荷风拉面吃了晚饭,站在广场上看烟花,看那些在绚烂灯光下穿行的人,看那些寂寞橱窗里的圣诞树,和上面无人摘取的礼物模型。找个避风的墙角,淡水点燃烟,这一年的圣诞很冷,淡水穿着7年前的旧大衣,中国红,不能被淹没与混同的红色。她突然想找个小酒馆喝上一杯,像在法国小镇时一样,初初认识的友人也可以快乐共度一个晚上,然后情真意切地道声再见,变成陌路,两不相欠,真好。淡水一个人慢慢走回去,路过一家日本小店,买了一点儿烧酒,关起门来,望着一屋子的泥塑,那些完成与未完成的灵魂,淡水自斟自饮,然后趴在木质地板上睡去。
淡水开始穿外婆留下的衣服,在店里的时候,就穿着那些粗布衣裤,惟一奢侈的是一双锦缎的鞋子。吃简单的食物,不再浪迹天涯。淡水还穿着几年前的跑鞋,已经被刷洗得起了毛毛边儿,一个人安静地穿行在上海的街街巷巷。开始有一些时尚杂志传媒注意到这个小店,这个在大上海过俭朴日子,在红尘外创造上海风尚的女孩子,小小的店,只有一个帮手,她既是跑堂的又是手工艺者。开始有人采访有人报道,淡水海边村妇的衣着,堂皇地登在杂志上。她会送来访者泥塑,却并不多谈自己的过往与历史,只是闲适地讲讲那些泥塑。淡水的行事风格,像拨动了琴弦,人们正等待那随后而至的天籁之音,淡水却已息止。于是更多的人来到小店,也为淡水带来了生意。一切都只是风景,无论来人还是空落,那些人并不在淡水心上驻留,淡水就只是守着小小的店,每天清洗地面,擦拭架子上的灰尘,让阳光进驻小店时没有任何遮拦,轻柔地落在泥塑、架子与地板上。
只是偶尔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张图片,看到街边行人的表情,穿行人群中某人说起的一句话,淡水都会落下泪来,可是遇到大事,有人来查店,有人收取不合理费用,淡水倒淡定安静。淡水想,自己真的老了,再不是自己的主宰。她也只是命运手中的棋子,无力决定自己的脚步。小妹曾问她,就这样一直下去吗?一个人到老?淡水笑笑说,还能怎样,天涯浪迹过了,现在守在故土,开一爿小店,自食其力。还能怎样,再去浪迹天涯吗?小妹停下手中的活计,说,是啊,没有出去的人,总想着离开故乡,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那些经历过的,不也要守着一片土地过平常日子?淡水与小妹相视而笑,各自低头做活儿。
淡水读书、做泥塑、守店,就这样安静度日。在2006年淡水自费开了泥塑展,里面有淡水所有珍藏的作品,她所有的成长,还有留在她情怀里不能忘记的人,在浪迹旅途中看见的幸福与悲伤的面孔。她穿着外婆的布衣布裤,披了一件当年妈妈送给她的披肩,站在展厅门口迎接与送去每一个来去的人。所有来看展览的人,淡水都送了小纸袋,里面是一个小小的泥塑,一个小女孩子,散乱飞扬的头发,一双澄澈的眼,她就是淡水。那个遗落在光阴中的淡水。
夜里答谢过所有帮助的人,淡水一个人慢慢走回小店,坐在小店对面的马路台阶上,望着她小店的门楣,心里静默地想,外婆,你看到了吗?烟吸尽,淡水慢慢起身,走进自己的小店,橘色的灯光映出淡水细长的身影,淡水抱拢双臂,对自己说,也许又到了离开的时候了。风铃轻响,有人进来,淡水慢慢转身轻声说,闭店了,您明天来吧。淡水抬眼看到,一个卡其色风衣的男子站在门口,白色棉衫衣,蓝色布裤,短短的头发,正含笑凝望着他。淡水慢慢笑了,却并不移动脚步,男子慢慢走上来,抱住她,喃喃地说,淡水,淡水。那男子用尽全身力气抱住淡水,淡水的泪疼痛地流下来。在淡水就要放弃的时候,命运终于肯对淡水微笑。男子扶着淡水的肩膀,凝望着她,欲言又止,然后再度轻揽入怀,轻轻抚摸淡水的长发。再慢慢唤着,淡水,淡水。
6岁相遇,16岁分离,23岁短暂重逢,30岁再相遇。这中间的岁月,像大海深处的浪花,无处寻觅。淡水轻声问他,至明,这些年好吗?至明望着她说,不好,没有你,全世界对我都没有意义。在如花绽放的岁月里,他们都不曾在对方身边,亦无音讯,各自生活。可是无论分隔多远,对方都始终相伴,也曾决心铲除对方,纵情生活,可是即便纵情过,烟火放过,寂寞里还只是对方的面孔。终于,他们抗争命运的安排,又不得不听命运的召唤,相遇在夜色茫茫的上海。
淡水曾不甘心,他看到她年少所有的伤痛,而他始终如阳光下的白杨树,而她淡水,像被海水冲上岸边的海藻,铲除根叶,无法回归大海。而至明,曾不明白何以淡水能永远不动于心,无论亲生母亲抛弃,外婆故去,远离故土,她都冷漠淡然,从看不到她内心的火焰。等到明白,那不过是无助女孩的自保,她已不在身边,不知停息在哪里,是否另有男子给她温暖怀抱。经历漫长的一个人的旅途后,终于明白自己的脚步与心的方向始终是背道而驰的,回转身,看见光阴里相守的人还站在当初分离的地方,那一刻懂得感恩。
“淡水,你16岁离开时,一个少年明白没有你的世界是如此黯淡,可是你决绝的身影深深地伤害了他,他以为她从不曾爱。等到那个男孩子终于长大,明白原来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离开时是如何无助,想长久地牵她的手,可是她再度离开,他说不出请不要走的话。命运眷顾,他又见到那个海边长大的小女孩,他已经不再年轻,可是他仍旧是那个16岁少年的情怀,他爱她。淡水,嫁给这个少年吧。他会用一生的力量来守护这个小女孩,再不让她独自在风暴中苦苦抗争。这个少年仍旧说不出有多爱,可是心里知道,十几年的爱从不曾更改。”
淡水抬头看至明,说:“怎么这么多年,你都不变老,明显对不起我。” 至明刮刮淡水的鼻头说:“臭丫头,害我单身这么多年,这回落我手里了,下半辈子给我当牛做马吧。”两个人相视良久,甜蜜地回到十几岁的少年时光。
淡水写信给妈妈: 妈妈: 漂泊了这么多年,你并不曾真的找到与你相爱的男人,回来吧,女儿的家门一直等待着你。您年岁大了,回来守着你即将出世的外孙女,我们一起做妈妈,给一个小女孩完整幸福的童年。 妈妈,我爱你。我的身体里流着您倔强不肯屈服的血液,我长大了,您老了,您回来做我的孩子吧。 妈妈,回来吧。 女儿 2006年12月31日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