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裂缝的奇妙效应
撰文:詹妮弗·莱曼(Jennifer Leman)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图片来源:Pixabay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使用颜料、墨水或者染料作画。现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可以在塑料表面制造凹凸不平的结构,表现出彩色的图像。
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吸收了特定的波长再把其余可见光反射出来。但是,另一些材料却能通过表面微观结构的不同(结构的大小、间距等)形成不同的颜色,比如南美大闪蝶的蓝色翅膀或者蜂鸟引人注目的羽毛,它们表面的微观结构改变了可见光的传播过程,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构色。
当受到外力挤压时,塑料会产生微小的裂缝,我们称之为裂纹(crazes),这些裂缝通常是随机出现的。但是,如果将塑料暴露在特定的光束下,情况就不一样了。被光束照射的地方更容易老化,因此调整光束的分布可以选择性地削弱暴露在光线下的地方,当塑料承受压力后这些地方就会首先产生裂纹。
“你可以控制产生裂纹的地方,”日本京都大学的材料科学家安德鲁·吉本斯(Andrew Gibbons)说。通过尺寸和形态的变化,这些裂纹就能形成表现出特定颜色的微型结构。
吉本斯和同事首先用强LED照射塑料薄片,然后再用醋酸浸泡。这样,他们就能在被光线预先弱化的地方制造出想要的裂纹。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根据研究结果,这些裂纹有一个特点,它首先反射的光线,就是波长与照射光线相同的光线。
如果延长浸泡时间,或是暴露在高温下,这些裂纹还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反射更长的波长。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裂纹的属性,比如被光照射的区域的大小,以及塑料本身的厚度。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研究人员用这项技术仿制了一些经典作品,包括女王乐队的专辑封面(其中最小的一幅宽度仅为0.25毫米)等。
“这是一种创新性的转变,”研究聚合物的科学家克里斯托弗·索尔斯(Christopher Soles,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评价道。他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材料上的裂纹看作坏事,”索尔斯指出,“但这些裂纹却有不同的作用。”让他惊讶的是,这项工艺能够应用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塑料上,包括聚苯乙烯、聚碳酸酯和亚克力玻璃。这些材料分别会用于制作酸奶杯、CD盒和防弹玻璃。
吉本斯表示,这种工艺或许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用途,比如用于制造货币表面耐磨的塑料图层,或者某类高的端商品,以此打击造假。当然,这类微型结构不仅能够用于创造漂亮的图案,吉本斯还希望能用于制造医疗分析设备,存储微量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