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的森女系食谱收集(很美,建议收藏)
我们先认识各种菜。
水菜

塔菜

木耳菜

小油菜

菠菜

小姐姐我作为半个江苏人(外公外婆是)又是江苏媳妇,来讲讲这位淮扬大作家、美食家(苏州另外有苏南吴中系作家兼美食家陆文夫)最喜欢吃的江苏野菜几样,正当节令,文艺清新,药食同源,建议配上苏州评弹一起入膳。现在慢慢复工及外出解除禁足,踏青时候可以来个“挖野菜”主题。地皮菜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软儿、地瓜皮等,可以凉拌、炖烧、炒菜,和鸡蛋简直是完美搭档!但美中不足的是,地皮菜的生长环境一般主要在滩涂靠水的草地,或生长于大树的基部或者苔藓植物群当中-如果是香椿树附近的地木耳,那么与香椿芽堪称土鸡蛋笨鸡蛋上天入地的好搭档了。
猫耳朵,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窝,猫兮猫兮将奈何!
荠菜也叫“报春菜”,春寒料峭之时,别的野菜还不见踪影,它就已经在田间地头播撒出成片绿意了。挖下来的野荠菜焯水后,细细切了,和鲜肉拌成馅,面皮一包,郁郁葱葱的野意就被收拢成温润鲜美的一握,这便是南京人常吃的荠菜饺子,长老了的荠菜会开出小花,所谓“阳春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老南京人在农历三月三这天,常常用荠菜花煮鸡蛋,说是能保一整年不会头晕头疼。其实春天的荠菜花小巧水灵,绿里缀着点点莹白,光是看着,也足以让人神清气爽了。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马兰头是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种野菜一般生在田间地头,马儿贪吃其多汁的嫩叶,总是留在原地不肯挪步,是以名之“马拦头”。后来,“马拦头”更演化出挽留行人之意,譬如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汪廷防至上海任官,离任时,村中小童纷纷献上马兰头以赠行,一时传为美谈。更有人赋诗云:“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
”苜蓿头 / 草头 其实南京人习惯叫音近的“母鸡头”,跟母鸡并没有什么关系,也常唤它作秧草或草头。本来,草头只是一种不起眼的野草,常被用来喂猪喂牛。尤其在困难年代不太受欢迎,因为质地易老而“刮油”,要用大量油来配才好吃。譬如酒香草头,一定要下猪油,喷白酒,炝锅飞火,迅速颠锅翻料,草头被火两面夹击,均匀致熟,再调入酱油,讲究点的用红烧肉卤汁,灵活翻匀,即可出锅。火候掐得准,草头熟而未老,盘底微有汁水,而不至于汪成一盘汤,这样的酒香草头,才入得了挑剔食客的法眼。









最金陵最南京的两款--菊花脑以及枸杞苗,熟读红楼梦的才子佳人请了。菊花脑是菊属,种名是Dendranthema nankingense——最后一个词意为“南京的”,足见它与南京的缘分有多深厚了。枸杞头是枸杞在春天生发出的嫩芽,长得与马兰头有七分相似。水灵灵地掐下来,或炒或拌,吃起来在清香中微杂苦味。过了清明,苦味愈重,就没什么吃头了。
枸杞头的吃法很多,可最常见的总是清炒、凉拌两种。《红楼梦》里,宝钗、探春二人向厨房要“油盐炒枸杞芽儿”,将枸杞头下热油锅生炒,和草头一样,油略多些才好吃,鲜嫩中怯生生泛着青涩,是富贵豪奢里一点春意葱茏的小清新。
凉拌枸杞头更简单一点。枸杞芽轻轻烫过,切细了加点麻油和盐,也许再下点花生米,一拌即成。小时候欣赏不来那种微苦的口味,却因为枸杞头可以明目,总是被母亲逼着吃下一碟。如今渐渐爱上了这种味道,可像儿时那样鲜灵水润的枸杞头,毕竟是难得一见了。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豌豆头是寓意极好的野菜,豌豆头是荷兰豆的幼苗,听名字就觉得很可爱,长得也确实很讨人喜欢。豌豆头营养丰富,具有抗老化的功效,江南地区取“安豆头”的谐音,逢年过节炒上一碗,能带来全家平安。豌豆头长得特别讨人喜欢,叶子清透如翡翠薄片,茎上抽出纤细蜿蜒的须须,迎风而颤,莫名有种少女般的娇憨感。《诗经》里常说“采薇”,那“薇”就是野豌豆的嫩苗。它的味道也有种《诗经》的温柔敦厚,汁水带着柔和的青涩感,氽汤细滑,清炒甜润,哪怕加蒜末炒也不觉俗气,反而有种野生生的清香呢。△ 豌豆尖汤:锅中加油,下入姜丝略炒,加入高汤,煮开后撒入豌豆尖,即刻关火,用汤的温度将豌豆尖烫熟就完成啦。
小蒜头其实不是蒜,而是葱属植物,只不过因为根部鼓胀似蒜头,南京人也叫它野蒜,学名叫薤(xiè)白,是常见的一味中药。它的品味类似小姐姐我在海外酷爱的熊葱---俗称德国野韭菜。
虽然同属“七头一脑”,但野蒜是最低调的野菜,在菜市场里也相对少见些。它的根扎得深,要连根挖起来很是费力,买回家来,还得去根去须,仔细洗净才能下锅。
不过爱野蒜的人并不在乎这点麻烦,它的嫩叶可以切碎了炒鸡蛋或腊肉,香气浓烈微辛。圆头圆脑的根部切下来,可盐腌,可糖醋,也可酒糟。轻轻腌过几天,脆嫩爽口,配白粥吃可是无上美味。在小姐姐我眼里,对于野菜的处置江南有两种流派,犹如唐宋诗人填词创作小令写出大境界的,是以野菜搭配河豚等名贵食材,还有就是如诗经那样质朴烂漫,凉拌、清煮等挖掘其本质馨香。










莼菜。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四月莼生,茎而未叶,名作‘雉尾莼’,第一肥美。叶舒长足,名曰‘丝莼’,五月、六月用丝莼。入七月,尽九月、十月内,不中食,莼有蜗虫著故也……十月水冻虫死,莼还可食。”后世各类名物、本草、地方志著作,都称莼菜以春夏当令,几无例外。中唐诗人严维《状江南》“江南季春天,莼菜细如弦。湖边草作径,湖上叶如船”,明沈明臣《西湖采莼曲二首》“西湖莼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清厉鹗《西湖采莼曲》“湖波春深碧于苔,游鱼布影三潭隈……大姑采采瓜皮舟,小姑荡桨歌中流……春风采莼莼正好,秋风采莼莼已老”。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的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臺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过年包包子。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北京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苏州友邻的-就离开楼主家不远的车坊啊(崧泽-良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值得收藏,大美苏州与音乐拉丁语的结合哇咔咔
Charles Rosen 说:
江南春天风物志
茨菰sagittaria sagittifolia
葧荠eleocharis dulcis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桑葚moraceae
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春笋bambusa vulgaris pullulat
香椿toona sinensis
土豆solanum tuberosum
洋葱allium cepa
那堆苋菜可以说非常有《春之祭》的隐喻了。
没有正式拉丁语命名的植物是不是说明至今吃的人少?
请一定忽视我散装的拉丁语水平。
2.5一斤的香椿,是江南著名的榴莲型蔬菜。类似折耳根,但没它著名。目前菜市场还不多见。家里那棵的也才刚冒芽。好吃的只有和家里那棵一样的红香椿。
洋葱和土豆纯属好看。
我去过的其他地方(世界任何角落),除了广州,没有这样让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此时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
购三斤草莓10块钱,走几步又看到2.5块一斤,闻起来似乎更香。后悔一下后又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昨天餐厅可以堂食了,今天去震源生煎。还是不行,大厨在吃午饭,嘿嘿地嘲讽说都准备好了哈!等大领导有空来指导呢。
我们活下来了。









-------------------------------
日影--小森林里的。
夏:
第一道美味:烤面包--天气潮湿,女主为了消灭霉菌,在室内生炉子,但是同时也让屋子里特别热(生活经验哦!)。所以她决定利用屋内温度高和潮湿的条件,来发酵做面包~女主也不打算太花力气在揉面上了,她只是把面粉、酵母、水等材料大致揉和均匀,就直接先拿去发酵了



第二道美味:酿酸米酒-大米粥里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并密封盖好。用纱布包裹,挤出汁水。挤出的这些汁水就是米酒啦!!装进玻璃瓶里,放进冰箱里冰镇~影片里翻译这个叫“酿酸米酒”




第三道美味:胡颓子果酱-看到这么多糖,你还敢吃果酱吗?不过糖多有利于保存...


熬煮的过程试味


第四道美味:伍斯特酱油/巧克力榛果酱
下面括弧里的是做法。。

(锅里加水、干昆布、丁香、胡椒粒、日式料酒泡过的花椒、月桂叶、鼠尾草、百里香,放入事先切碎的胡萝卜、生姜、辣椒、芹菜,中火熬煮。煮到只有之前一半量的时候,加上酱油、醋、日式料酒、粒状糖再熬一个小时左右。)用纱布过滤,装进容器就好啦


摘下的榛果烤一下,然后打成泥。倒入锅里,加入可可粉、糖、一点油,搅拌均匀,加热熬煮一下就好了,是不是so easy~




第五道美味:雨久花泥





第六道美味:烤鱼


第七道美味:西红柿罐头


先热水烫一下,给西红柿去皮。把去皮的西红柿腌在盐水里,煮沸消毒后保存。西红柿罐头做好啦!(其实没有很想吃的感觉)


秋:
第一道美味:通草果三吃-别名还叫野香蕉、八月瓜...熟了会开裂。又是没吃过的东西...这次介绍通草果的三种吃法。




第二道美味:核桃饭-把核桃捣成泥,和米一起煮,加入酱油和酒调味就可以了。
把核桃捣成泥,和米一起煮,加入酱油和酒调味就可以了。


第三道美味:洋葱醋腌油炸红点鲑


鱼处理一下,裹上面粉直接炸了。伴上做好的酱汁就可以了,


第四道美味:糖水栗子


煮糖水栗子,又是放了特别多的糖。


第五道美味:番薯干




第六道美味:番鸭(煎鸭肉/炒鸭心鸭肝/鸭胗刺身)--跟苏州的鏖鸭很像


鸭心和鸭肝,用料酒、酱油、生姜、辣椒辣炒的一盘菜,佐上小青菜,看着好诱人呀

鸭胗做刺身吃,加上生姜泥酱油一起吃。她说口感很清爽…但是我看着有点不敢吃…

第七道美味:炒青菜
“奶油炖菜”

冬:
第一道美味:双色烤蛋糕


蛋糕体其实就是加了泡打粉的马芬蛋糕 !加入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口味~蛋糕的紫黑色部分加入了黑米酿的甜米酒,蛋糕的黄色部分加入了南瓜泥,外面也裹了一层纯白白的奶油~下雪的冬天,红+绿的蛋糕组合带着圣诞味。蛋糕的红色部分加入了红米酿的甜米酒,蛋糕的绿色部分加入了菠菜,最后在烤好的蛋糕外面裹上一层厚厚的cream~
第二道美味:纳豆糯米团-在纳豆(貌似宁波乡下有这种土特产,霉豆子)里加入砂糖和酱油,将捣好的热乎乎的糯米团加入搅拌一下即成的一种美食



第三道美味:冻萝卜--国内太湖地区一模一样做法。将萝卜去皮切长条,绳子穿起来放在室外冻就是冻萝卜啦!

冻萝卜、鲱鱼搭配时蔬煮的一锅炖菜。

柿子--晒柿子干,柿子去皮,用绳子扎好挂起来晾晒。晒干之后可以直接当茶点吃。吃起来感觉会很温暖吧,毕竟自己亲手晒的。

晒干的柿子切丝,加入凉拌醋萝卜丝一起吃。

第四道美味:便当(煎蛋卷/味噌饭团/水萝卜)--玉子烧,煎蛋卷,说秘诀是加入了蜂蜜调味所以特别美味。
主食是涂了味噌(我觉得,改成日式咖喱酱也可以)的烤饭团。



第五道美味:红豆(煎红豆包/红豆包子/蜜红豆蛋糕),跟中国一样的做法。

红豆原来是在豆荚里的...


第六道美味:煮节节草--其实重点不是酷似芦笋的节节草,而是,酷似上海家庭人人会做的面疙瘩汤。

自己揉面团,女主利用铲雪的时间充分饧面,使面团更具韧性,然后直接用手揪下面片放入熬好的高汤里煮熟就行啦。一锅的料也是好丰富啊~~


第七道美味:腌蕨菜
蕨菜用开水浸泡一晚,可以去掉苦涩味。自己家乡有做笋的菜,都是把笋直接放开水里一直煮,煮一阵就能去掉笋涩涩的味道。然后要放超级多的盐腌制,不然容易烂掉,腌好后,要吃时过热水汆熟就可以次啦!


春:
第一道美味:炸淴芽---其实就是我国的香椿芽啊



第二道美味:冬花味噌酱---秋葵或者朝鲜蓟啊

第三道美味:面食类(烤饼)印度鸡肉咖喱饭+烤饼(飞饼)

面粉加入了麸皮,类似全麦面粉,再加入水和酵母,揉好面再发好面,取适量面团擀薄薄的,放入烤网上烤,烤的过程会自己膨胀鼓起来~~超有意思又很萌!

第四道美味:野蒜苗鲑鱼白菜花意面---我们江南叫小蒜




第五道美味:卷心菜(生吃卷心菜/炸卷心菜/姜汁卷心菜蛋糕)

沾了橄榄油之类的,撒点盐~这样吃应该是直接能吃到卷心菜的清脆香甜口感! 切碎了裹上面糊,做了炸卷心菜~

姜汁卷心菜蛋糕
摘下一颗成熟的卷心菜时她想到做蛋糕,卷心菜搅打成泥加入到蛋糕糊中,还加了生姜作为香料增加风味。她满心期待这是一款经典蛋糕的诞生,而且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最后朋友品尝的反馈是像“煎菜饼”

第六道美味:土豆(蒸土豆/土豆沙拉/马铃薯面包)用水直接煮熟了,趁热撒上盐就可以吃了!

煮熟的土豆撒上用葱末、油、盐、胡椒拌成的调味汁佐上水芹,做成的土豆沙拉

马铃薯面包
土豆蒸熟捣成泥加入面团中做成的面包,但是女主一直做不出她妈妈那么松软好吃的面包,她妈妈也很傲娇的一直没有告诉她秘诀。虽然一直没做出妈妈的味道,却也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马铃薯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