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清明气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 《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人们会扫墓祭祖、春游踏青。
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可见早在唐代,上墓已经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又因为寒食节的日期距清明不过一、两天,所以宋代之后,寒食节就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怀,还融合了踏青赏春的欢乐;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别具意义的节日。
同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洗去冬天的沉暮,迎来春天的气息。
古老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虽以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为主题,但在宗教因素之外,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民俗风情。时值清明,我们选取敦煌壁画中具有清明节气特征的画面敬呈读者,借以共同感受古代的清明气象。

这幅青绿山水图像,本是佛教经变画。其中一行三人,前有引导者,后面两人乘坐骑前行。最为殊妙的是在画面中的山间中点缀着几株开着白花的小树,仿佛在细节中展示出春天的到来。如果抛开画面的宗教因素,这全然就是一幅踏青归来的“春游图”。

画面上乌云迷漫,细雨沥沥,一位农夫挥鞭策牛耕地,一位农夫肩挑庄稼。田头上坐着一家老少。画面也是佛教经变画,本来是为宣扬平等佛慧,犹如甘露时雨,普润万物。但同样在宗教因素之外,这也是一幅难得的古代“雨中春耕图”。

画面左侧是一株垂柳,古代清明还有“折柳”的习俗,说法多样。其一,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其二,清明也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其三,为了纪念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介子推;其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柳条,喻意友人在别离后,能像离枝的柳条能很快地生根发芽,能够随遇而安。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清明节在体现个人、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具有对后代珍惜生命、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的教育功能。在这个体现爱、传递爱的日子里,祝愿读者朋友们舒心健康。
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