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力量
01 - 什么是媒介?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媒介”,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媒介”。这样的解释虽然有点抽象,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要表达一种思想,我通过说话(即语言)或者文章(即文字)的方式来传递给你,那么“语言”、“文字”都可以称之为“媒介”。
02- 媒介的力量
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能跨越时间,空间维度的媒介之一,就是文字了。而不同的媒介在传输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别,同样的文字,英文与中文的不同,也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最早的原始部落开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是洞穴里的壁画,也可以是烟雾的方式,然而烟雾传达的信息很有限,有可能只是代表一种意义,如紧急情况发生,像历史上的狼烟。而文字的创造无疑是人类的最大的进步,世界上任何璀灿文明的象征就是是否创建了文字。文字的诞生,记录我们的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定位。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单纯从“阅读”之件事说起,我们需要看懂文字,还需要了解其中的意义,最后在头脑中转化为信息,文字本身也符合一个符号,通过分类、排序、构建,有时我们还加上一些修饰,润色,让文章本身更加优美,这也有可能会导致想表达的信息隐藏或者混淆,但不可否认,媒介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如钟表,我们无法理解时间,自从钟表的发明,它本身是一种机械,在跳动的“分秒”中,让我们以为这就是时间,是人类创造出的媒介来理解抽象的物体,于是我们开始守时、珍惜时间的行为,也不再通过观察日落日出来去计算时间。
03- 媒介的影响
媒介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文字,但他们有口述的传统,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到部落首领面前,首领从他的脑中找出谚语和俗语来适合当时情形,从而解决纠纷,而控诉人双方都能认为这是公平公正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现在的我们,谚语只会用于劝戒或非正式的口头表达,如“欲速则不达”,这种语言形式如果用于法庭就显得有些荒唐了,我们现在会将案件落成文字形式,送到法官与陪审团的手上,人们往往觉得文字方式更加“严肃”“正式”。从语言到文字存在着媒介的变化,而这一种变化并不会带来人们认知能力的变化,并不是使用谚语断案或文字断案,意味着智力上的区别,新媒介的诞生只是引起了新的认知习惯及相关的规则,印刷术是近400年来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媒介,有利有弊,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把宗教变成迷信;帮助国家民族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致命的民粹思想。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时没有电影、广播、图片可参观,也没唱片。人们往往通过文字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而作者对于出版的文物也是反复措辞、百般挑剔,在阅读时,读者是孤立的,看到只是一些抽象符号,需要理解内容是什么,表达含义是什么,是件理性的事情。
04- 媒介改变后
印刷术的衰亡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是一个“黑暗年代”,报纸在当时已经很普遍了,直到1704年,第一张刊登广告的报纸问世,和我们今天的广告却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一则牙科广告描述的是哪里可以补牙,补过牙的客户如有松动,可以回来加固。绝不像现在的广告商,通过排版,放上一些图片,除了新颖,空无一物。理论上的广告应该是是买卖信息平等,卖方介绍商品的性质,用途等,而买方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判定是否需要购买,现在的汉堡广告除了请一些明星,排一些很酷炫的场景,表达出他们很喜欢吃之外,没有任何产品信息。电报的发明消除了空间界线,消灭了地区概念,传递信息更加快捷,然而内容无聊、形式散乱。电报把信息当成了商品,文字表达不再是一种严肃的事情。人们不断地获取到一些无聊的信息,并且不再进行思考,空间隔阂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各种脱离情境,没有开头没有结束的信息,从此,各种来路不明,对读者不负责的信息横扫我们的生活。战争、犯罪、交通事故等衍生了所谓“今日新闻”的产物,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如果你问自己:对于解决中东的冲突,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对于犯罪和失业问题,你有何高见?对于保护环境和降低核战危险,你有什么计划。人们开始不再讨论,理性思考,只会到网上吐糟,发发朋友圈。阅读失去了传递信息的功能,新闻类似于口号。反思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及手机的功能。他们一并摧毁了印刷文化的大厦。讽刺的是,我们不会把这些当成什么奇怪的事情,也从来不会认真去思考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不再讨论媒介本身,只谈论媒介给我们带来哪些内容,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从此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时代。
-----转自公众号“愚乐巴士”,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