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逛神保町旧书街

今天(2020年1月24日)去箱根,回到东京市区差不多五点半了, 不知道突然想起了什么,总想再去神保町旧书街逛逛。遂在车上查阅手机地图,发现在乃木坂附近有一家写真历史博物馆,便想先去博物馆看看,结果到了地方,发现没有什么历史展览,只是一个写真展兼卖相机,让我大失所望。 但是,我不甘心,决定再去神保町去碰一碰运气,遂立刻乘坐地铁前往。步行前往地铁站的路上看到“旧乃木邸”的牌子,才知道此书乃是明治时代日本陆军大将乃木希典的宅第,此地为乃木夫妇1902年至1912年居住的地方,外表看似旧木房子,里面则是西式风格,乃木旧居后面还是乃木神社,据说有很多人在这里举办婚礼,春天此处樱花盛开,也是一个赏樱的地方。乃木希典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推行者,带兵入侵中国台湾,后任台湾总督。日俄战争时以“肉弹”战术攻克旅顺,二战前被日本人奉为“军神”,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后,他和夫人一同剖腹“殉死”,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他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象征,二战前蛊惑了很多人日本年青人参军,以“报效”国家。由于已是晚上,且大门紧闭,加之我还赶着去神保町,只匆匆在门口拍了两张照便离开了。

乘坐地铁到达神保町已经是六点半了,大半书店都已经闭门歇业了,但仍有几家书店泛着灯光,算是让我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没有白跑一趟。除了地铁口旁边就是“神保町ブックセンター”,一楼是“岩波書店アネックス”,二楼是秦川堂书店。可惜秦川堂书店正好18:30关门,真是不巧,只能找机会再来了。于是,我便在楼下的“岩波書店アネックス”闲逛,这是一家新书店。既可以购书,也可以喝咖啡看书。进入店内,我发现有很多人正坐在沙发或书架前翻书,也可见日本人之阅读氛围还是很浓厚。书店内有专门的历史书架,其中还有一些东洋史的书籍,我仔细查找,发现两本书,觉得有意思,一为朴橿著,小林元裕、吉泽文寿、权宁俊译:《阿片帝国日本と朝鮮人》(岩波書店2018年);一为荒井とみよ著:《中国戦線はどう描かれたか》(岩波書店2007年)。《鸦片帝国日本与朝鲜人》这本书由于是韩语翻译而成的,我想国内还没有中译本。主要是谈日本的鸦片政策与朝鲜人的如何参与。其中有一章谈到朝鲜人在华北进行的鸦片、毒品活动,是我所比较关注的。而翻译者之一的小林元裕教授,也长期研究日本在华的鸦片问题,曾出版专著《近代中国的日本居留民与鸦片》。当年有幸获得先生惠赠一册。我原先还打算有机会可以出版中译本,可惜一直没能付诸实施。《中国戦線はどう描かれたか》一书则是利用旧时日军的从军日记来考察日本人笔下的中国战场。这其中既有作家,也有军人,不同阶层的人,其对中国及中国战场的描述,究竟有什么样的异同,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后来又在一个书架看到一本脇村義太郎著《東西書肆街考》(岩波書店,1979年第1印刷、2018年第7此印刷)。属于典型的岩波新书。该书主要是将京都和东京的书店街历史,我觉得有意思。既然喜欢逛旧书店,而且又来过几次东京和京都的旧书店,也应该了解一些这些旧书街的历史。由于是新书店,都不打折,三册总计约一万日元,也不算便宜。不过,这些书,是我喜欢的,且夜访神保町,我也不想空手而归。

逛新书店毕竟不是我的目的,我还是想找一找旧书店。从岩波书店出来后,我前行不到不到一百米,就看到一家还亮着灯光的小书店“ブンケンロックサイド”,门口还摆着几个书架。进入店内才知道这家书店多是一些音乐、服装类的书,还有一些漫画、写真等书,不合我的胃口。于是我又走到门口翻阅这里的图书,反倒有一些社科类的图书,最终挑了三册,即伊藤桂一的《私の戦旅歌とその周辺》(讲谈社1998年)、樱本富雄的《探書遍歴―封印された戦時下文学の発掘》(新评论1994年)、谷崎润一郎的《疯癫老人日记》(中央公论社昭和三十七年),合计1500日元。伊藤桂一1939年入伍骑兵第四十一联队来到中国山西省,1941年离队。1943年又被征召到步兵第百五十七联队来到安徽省。战后他当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后成为作家。1962年凭借《萤之河》获得直木奖,1984年凭借《静静的诺门坎》获得艺术选奖和吉川英治文学奖。该书是他在山西省的生活回忆及以此为背景的诗歌创作,对于研究日本文学里的中国记忆或者中国形象,有一定价值。樱本富雄是诗人、学者,著有《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文化人的大东亚战争》等。这本《探书遍历》是一本签名本,是作者签赠给大塚昌宏的。但不知道这个大塚是何许人也,应该也是一位学者或作家。至于谷崎润一郎就不用多做介绍了,《疯癫老人日记》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该书已有中译本。我对于日本文学所知不多,看过的日本文学也不多。之所以注意到谷崎润一郎,是因为他作为作家曾来过中国旅行,也曾到过天津,还创作了以天津为舞台的短篇小说《一个漂泊者的身影》,内中描绘了天津法租界及白河沿岸的风景。他认为“这里(法租界)是天津城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来往行人大多是穿着讲究的西洋人,偶尔还会有涂成黑色的箱式马车路过。”他写给国内的明信片落款也有“于天津法租界裕中饭店”字样的,可见他当时来津寓居在法租界裕中饭店。尽管他对天津的大小剧场满是失望,感到“心中的幻境就这样被击得粉碎”,但是他的天津之行,对他的中国观念和日后创作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后,我继续沿着旧书街行走,看到南海堂书店、文华堂书店、山本书店、波多野书店都大门紧闭,多少有点遗憾。不过在十字路口看到广文馆书店还在开着,我进去看了一眼,书大都是文库本,如角川文库、岩波新书等,然后就是一些杂志,没有我需要的书。出来抬头看到芳贺书店,我不明所以,登上二楼进入书店,才知道是卖色情刊物和音像的书店,吓得我赶快跑下来了,事后想来,在这日本是正当经营,俺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
本来想要回去了,结果前往地铁站的路上又看到了三省堂书店神保町本店依然灯火通明,一阵窃喜,马上进去。更令人惊喜的是四楼还有古书馆,于是我直奔四楼,先看新书,然后又去旧书馆。其实旧书馆在四楼的一角,并不算大,但至少有书可淘,总算可以弥补一下今天的遗憾。三省堂是一家连锁书店,也出版词典等工具书,而神保町本店又是日本著名的综合性书店之一,类似于中国的图书城。该书店多达八层。不过,我到达这里都已经七点多了,而书店是八点关门,因此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挑选,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四楼的图书,尤其是亚洲地区的书架,选了一本ロバート・ビッカーズ著、本野英一译:《上海租界兴亡史:英国警察所见的上海下层移民社会》(昭和堂2009年初版第1版、2010年10月初版第2次印刷);在旧书馆选了两本杂志,即《满洲与日本人》(季刊、第2、3辑),合计6000日元。

罗伯特·毕可思所著的《上海租界兴亡史》,写的是上海英国警察眼中的上海下层移民社会,我感兴趣的是该书谈到了上海工部局警察。由于这两年关注在华日本警察史,我还多了解一点外国在华警察史的情况。这本书是日文翻译本,当时也考虑到国内是否已经翻译出版,但一时没有来得及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购下。回来后查网络资料才得知,该书早在2012年就以《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为名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伯特·毕可思,乃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的方向就是近代中国史、殖民史,尤其是英国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因此,该书还是值得阅读的。只不过中文版早已出版,而自己又买了一册日文版,多少有点多余。至于两册《满洲与日本人》,乃是满洲与日本人编辑委员会编,1976年出版。内容多为当年曾在“满洲”生活过的日侨所写日记、回忆录或其他文章。对于研究东北地方史、伪“满洲国”史有一定价值。我不研究伪“满洲国”史,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不过觉得从这些人的回忆录,或许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其实,书店一共有六册,我只是挑了其中的两册购下。
第一次夜逛神保町旧书街,既没有多长时间,也没有多少旧书店可逛,但临时起意的书店漫步,也不算一无所获,更是一次难得的淘书体验。我喜欢在这样的夜里,与随处可遇的书店相约,无论是新还是旧,都是那么迷人,那么令人向往!我依然期待着下一次!
2020年1月28日补记,2020年4月3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