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策略: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947,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清醒思考的策略》。
本书的作者是本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是一位瑞士的经济学博士,也是瑞士机构 getAbstract 的创始人之一。
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思维策略的不同,正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生活中,我们往往凭着直接决策和行动,而且认为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
但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时,我们的大脑无法适应如此多变的环境,并且我们往往对自己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可其中存在认知偏误。
因此,我们需要《清醒的思考的策略》这套心理学中称为“策略法”的工具。
《清醒思考的策略》作者多贝里依据成功价值型投资者的思维策略,以及过去40年的心理学研究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总结了52个思维策略,帮助我们逐渐调整、优化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认知,提升决策力和行动力。
01、认知工具
在很多时候,思维工具比学识更重要,也比金钱、感情和智商更重要。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52种思维策略,我把它总结为3大类。
1、心理账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把等值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心里不同的账户中,使用预先承诺原则,往账户中添加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账户。这还涉及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人们对待一笔钱的方式,是由这笔钱的来头决定的。
比如,如果你在大街上捡了一张百元大钞,比起自己挣的100元,你肯定会更快、更随意地花掉它。
比如,我们厌恶在柜台前排队,在牙科诊所等待就诊,在高速路上堵车。这个时候我们心情烦躁,血压飙升,身体也开始分泌压力激素。
与其为此激动,倒不如想一想:这种激动情绪是毫无必要的,并且会日复一日地侵蚀你的身心,如果能摆脱它,那你就能多活一整年。
这白白获得的一年绝对可以装下你一生中所有的等待时间,而且还会富余不少。
我们虽然无法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时间和金钱,但却可以重新解读它们。
可以提前准备一套心理账户策略,来帮助自己应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我们越是能熟练地避开思维误区,就越会觉得每一次故意踏进误区都很有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利用这些思维误区,从而让自己获益。
2、黑匣子思维
当我们想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将头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包括假设、思考过程以及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不必坚如磐石,一个笔记本足矣。
仔细分析一个哪些想法引发了错误。只要我们了解了失败的原因,我们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次糟糕的失败而变得更美好。
换句话说,如果无法解释自己的跌倒,那你下次还会跌倒。坚持不懈地进行分析,绝对是值得的。
我们面对失败要做的是彻底接受和黑匣子思维。
3、内省错觉
我们无法通过探究自我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想法称为“内省错觉”,即相信通过纯粹的自我反省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发掘的元素,如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以及幸福的核心等。
比如,主持面试。和求职者聊了半个小时,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表明,这类求职面试根本没什么用,我们更应该通过求职者的履历来进行分析。
30分钟漫不经心的谈话和30年的成果汇总,究竟哪一个更具说服力呢?
自我探究与求职面试没什么差别,其结果都极不可信。具体点说,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应当问问朋友或伴侣,因为与你相比,他们能更客观地做出评判。
自我探究不可信,有两个原因。
a、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他人的感觉比阅读自己的感觉更加重要。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我们阅读他人的能力也会明显强于阅读自己的能力。
b、谁都渴望成为唯一的权威。无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虽然这让人感到舒服,但由于修正机制的缺失,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02、决策力工具
决策是我们会经常遇到的,不管是工作和生活。决策的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
1、适得其反
在高速路上,我们可以轻松地把车开到160迈(约256千米/小时)。即便不是每次开车都能如此顺畅,那你觉得自己汽车的实际平均速度会是多少呢?
你会如何估算?结果往往是用年度里程除以年度行驶时间,这也是每一台车载电脑能提供的估算数据。伊里奇将这种效应称作“反生产力”。
这个概念表述了一个事实,即很多科技产物乍一看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然而只要计算一下所有的成本,这种节省的效果便不复存在。
无论你最喜欢的出行方式是什么,你都应当注意,“反生产力”是一个应当远远躲开的决策陷阱。
举个例子:
电子邮件。写一封邮件并发出去,非常快还不要钱。其实,表象是会骗人的。每一个邮箱地址都会吸引垃圾邮件,而这些垃圾邮件必须要被筛选出去。 更严重的是,邮箱接收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毫无价值,但你不得不先阅读这些信息,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和对方谈判,这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 要想计算得更精确,我们还要考虑为此配备的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成本,以及更新软件所花费的时间。因此,大致算下来,每封重要邮件的成本和寄一封传统信件的成本差不多。
作者说,如果一样东西无法为我们做出真正的贡献,那我们便可以省下它,尤其是针对科技而言。在将手伸向下一个小设备之前,请先打开头脑中的那盏灯。
2、美好生活的消极艺术
意思是说,我们只要把“消极面”排除,“积极面”就会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提前把不好的事情排除掉,那么,好的事情就会出现了。
专注于“消极面”而不是“积极面”,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维工具。
我们不知道什么能保障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只知道哪些因素是肯定能破坏它的。
比如,哪些因素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生活。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失业,破碎的婚姻,那就去避免他们。
“消极面”总会比“积极面”更具体,它如同花岗岩一般坚硬、可触碰、有存在感,而“积极面”则形如空气。
所以,请有计划地将生活中的“消极面”关闭,这样你拥有美好生活的概率便会大幅提升。
正如芒格所言:“我最想知道的是我会死在哪里,以便让自己从不涉足此地。”
3、专注点幻觉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这样描述道。我们越是专注于生活的某个特定方面,这个方面对于整个生活的影响在我们眼中就会越发重要。这便是“专注点幻觉”。
对“专注点幻觉”的控制,会帮助你避免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
举个例子:
作者有一次,拿走了三岁儿子的一件玩具,结果他儿子大喊大叫,仿佛天塌了一样。 尽管他还有十几件玩具可玩,并且作者拿走的是他之前并没有理睬,只是放到了一边的玩具。 小孩子脑子里只会想着眼前的东西,同样,我们不要只专注于某个特定方面。
那我们应当如何消除这种幻觉呢?作者建议是,可以将其他几百个因素也纳入对比,或者将要对比的两个东西看成两个整体,并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它们间隔远一些,从而避免让某个因素的权重过大,要纵观全局。
4、五秒说“不”
美国人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曾经举办过一场程序博弈竞赛,让不同的计算机程序之间彼此竞争。 每一个程序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交互时,都会采用一种具体策略,与对方合作,欺骗对方,表现出利己行为或不断让步。
从长远来看,一种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策略表现得最为成功,即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这是一种简单的策略,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合作,然后在剩余时间内模仿你的竞争对手。
假如在迈出第一步之后,对方选择合作,那我们也会继续合作。然而,如果在我们迈出第一步之后,对方拒绝合作,或者对方利用了我们,那我们也将停止合作。
假如对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重新开始合作,我则会重新开始与对方合作。
这正是我们在动物王国中观察到的行为方式,人们称之为“互惠主义”。
假如有人帮了你,你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回报他,比如,帮他一个忙,这会让你变得易被他人操纵。
此外,你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风险:“一报还一报”策略每次都是以预先支出的劳动和信任开始的,即本能的、率先说出的“可以”。
一旦我们本能地答应了他人的帮忙请求,往往会为自己的决定找理由。我们会去思考,对方提出的请求有哪些合适的理由,却不会去想自己需要付出多少时间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我们认为这些理由比时间重要,然而这却是一个思维错误,因为理由是无限多的,而时间却是有限的。
作者建议采用芒格的“五秒说不”策略来对抗这种条件反射。假如别人找你帮忙,那么只允许自己用五秒钟时间来考虑这个请求,随后便会做决定。
03、行动力工具
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
1、能力圈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才华所在。对于能力圈的绝对专注,不仅能为你带来物质财富,还能赋予你同样的精神财富,即一种由卓越技能激发的、金钱买不到的内心感受。
迪伦·埃文斯所著的《风险思维》一书却绝非平庸,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位名叫JC的职业西洋双陆棋选手。
“JC会故意犯一些错误,并观察他的对手如何利用这些错误。如果对方展现出了较高的棋力,JC就会终止棋局。换句话说,JC知道很多别的棋手不知道的事情。 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该赌棋。”他知道哪些对手会将自己逼到能力圈之外,于是他学会了避开这些对手。
除了想要跳出能力圈的冲动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强大的意愿: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如何创建自己的能力圈?创建能力圈需要时间,而且是很多时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请对此做好心理准备。”这是美国优秀设计师黛比·米尔曼坚持的原则。
能力圈还需要一个元素,它就是“痴迷”。
比如,在年轻的时候,比尔·盖茨痴迷于编程,史蒂夫·乔布斯沉迷于书法和设计,而沃伦·巴菲特更是在12岁时便将自己的第一笔零花钱投进了股市,并在此后一直痴迷于投资。
今天没有人会说盖茨、乔布斯或巴菲特挥霍了他们的青春,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痴迷于某种东西,才会为此花费了成千上万个小时,而这个时间正是他们成为大师所必需的。“痴迷”是引擎,而绝非引擎故障。
在多少个领域中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至少要在一个领域中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最好能成为世界第一。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你便为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项杰出的技能将会抵消无数个弱点。在能力圈内投入1个小时,会比在圈外投入1000个小时更加值得。
2、生命的“小意义”
哪些目标你能完成,哪些不能呢?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生命的意义。没目标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举个例子:
美国有研究人员曾询问一些大学生,经济方面的成就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第一个结果是:人们青年时期的经济抱负越大,他们在中年时期赚的钱就越多。这证明了一点:目标是会发挥效果的! 第二个结果是:所有年轻时曾想在毕业之后获得高收入,并在之后达到目标的学生,都普遍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相比之下,那些认为金钱很重要,却未能实现其财务目标的人,对生活则颇为不满。
为什么目标会奏效?一方面,有目标的人会为达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目标令决策更加容易。
生活是由无数个岔路口组成的,在每一个岔路口前,我们要么随性前行,要么以目标为导向。
但要注意的是,难以完成的目标,是催生不满的良方。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现实。
如果某人又矮又胖,却梦想着成为一名篮球明星,那他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3、坚持的秘密
知道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自己可以实现的目标,那么就需要我们坚持了。为什么无趣的人会比冒险家更成功,这就是坚持的秘密。
以股票为例。一个是极度活跃的、大汗淋漓的、雄激素迸发的股票经纪人,时不时的大喊大叫的投机者。 另一边则是心平气和的、满头银发,日复一日,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家巴菲特。
以上二者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股票经纪人试图通过疯狂地买卖来获利。至于隐藏在股票背后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软件公司,还是秘鲁的一家铜矿,这些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股票价格目前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然而,传统的投资者只会购买少数公司的股票,他们对于这些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市场的意见对这些投资者而言并不重要。
他们的投资是长期的,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他们会尽可能降低买卖股票的频率。
谁更成功?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当然,两个群体中都有赢家和输家,但人们发现,赢家中的那些“巨头”永远都是投资者。
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二者间的一个关键差别:投资者会懂得利用较长的时间跨度,而投机者并不会。
长期的成功就像是用发酵粉做蛋糕,这个过程很缓慢,很无聊,很冗长,但它却带来了最好的结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一旦认清了投机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区别,你就会发现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你还将获得一件绝佳的思维工具。
4、修正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举个例子:
假如你正乘坐航班从法兰克福飞往纽约,那你觉得这班飞机有多长时间是行驶在航线上的呢?90%?80%?70%?正确答案是:从没有。 如果你坐在靠窗的位置,只要扫视一下机翼边缘,便能观察到副翼的躁动,副翼就是用来不断修正航线的。自动驾驶系统每秒钟都会数千次计算飞机实际航线和预设航线间的偏差,然后将校正的指令传导到副翼。
除了飞机,我们开车的时候,同样的道理。即便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否则你将会偏离行驶路线,并面临出事的危险。
生活也是一样。生活这架航班总要不断地经历气流,我们要同所有可能出现的侧风和恶劣天气做斗争。
尽管如此,我们表现得却如同一个天真的、期待着好天气的飞行员一般。我们高估了预设的作用,低估了修正的作用。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有通过后期不断的调整,我们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会将每一次微小的调整视作一个计划错误。我们往往会告诉自己,计划并没有奏效。
我们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然而事实上,计划几乎永远也不会完全实现。
美国上将,随后还曾担任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关键并不是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不间断地持续规划,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正确的做法是以一种预设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预设。世界越复杂,你的起点越无关紧要。
所以,无论是在职场里还是在生活中,请不要把资源都用在制定完美的预设上,相反,你应该当机立断、毫不愧疚地调整那些不顺利的方面。
通过不断调整,你将练习运用修正的艺术。
最后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想要的太多,导致幸福感太低,我们应该降低标准,从最基本开始,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人活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一样,可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需要我们清楚理性的了解自己。由于篇幅问题就总结这么多,这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大家可以阅读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