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书画全能,却群困潦倒的,当时除了徐渭,就只有他了
特别是清明前后的晚春,古人都有踏青赏花的习俗。大伙儿都明白,尤其是文人墨客,赏的是落花,抒的是伤春情怀。
今天得说说落花诗,之所以有说的必要,是因为落花诗几乎可以串起明代“吴门画派”几个主要人物的艺术人生了。
01沈周:落花诗写了又写意犹未尽
曾经在明代苏州,某一个时期的唱和,成为吴门画派一次诗歌盛事,成就了一段艺术家唱和佳话。
76岁那年(1502年),沈周在晚年丧子的悲痛中平复过来,喟叹人生无常,于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十首落花诗。刚过78岁的春天,沈周把首次创作的十首落花诗示以文徵明和徐祯卿,文、徐两位大文人读后也心有戚戚,不赋不快,也分别创作了十首《和答石田先生落花》诗。沈周读了两位资深诗友的唱和之作,又诗兴大发,再作十首咏赋落花《再和徵明、昌榖落花之作》。
1505年,沈周已经79岁高龄,走动多有不便。35岁的文徵明从老家去南京,拜会吕㦂先生,文徵明把沈周的最初十首落花诗呈上,不料吕㦂读后也兴致勃勃地写了《和石田先生落花十诗》,作为唱和回复。老爷子沈周看到后大喜,更加来劲,于是再次作《三答太长吕公见和落花之作》十首。
这时,沈周总共创作落花诗三十首,文徵明、徐祯卿和吕㦂各十首,一共六十首。
后来大画家唐寅读沈周落花诗,也随后创作落花诗三十首。这时落花诗已经高达九十首之多,在一个民间组织里,这是一段闻所未闻的趣闻雅事。
吴门画派的九十首落花诗,要说艺术成就,还不是最高。但是,这些落花诗反映了弘治年代文人墨客的闲居生活(除了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表现失落愤懑外),有参悟人生,表达闲适的心态。尤其是沈周三十首,不仅有晚年丧子的怅然,更有田园式参悟,置身事外的闲适。
比如《落花诗》第一首:
富逞秾华满树春,香飘落瓣树还贫; 红芳既蜕仙成道,绿叶初阴子养仁。 偶补燕巢泥荐宠,别修蜂蜜水资神; 年年为尔添惆怅,独是蛾眉未嫁人。

沈周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也是文人画的继承者、发展者。
81岁高龄的沈周先生,大病初愈,见到窗前暮春落花,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有名的画作《落花诗意图》。这件画作与画家的自书落花诗三十首合装,成为一幅长卷。
图中,一位老人拄着长拐杖、孓然而立于山水间。能立刻让人想起晏几道的那句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那是何等伤感的画面。正如画家在落花诗篇序云:
“弘治乙丑春,一病弥月,迨起则林花弥尽,红白满地,不见其开而见其落,不能无怅然。”
画家还在画作上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如此主题、意境,比较宋元人水墨写意,毫不逊色,而且有所发展,别具一格。


吴门画派这次雅事不仅诞生了九十首落花诗,还刮起了诗书画的“落花风”,引发了一次文化“共振”。
02文徵明:直把小楷落花诗写成明代第一
文徵明(1470-1559),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而且造诣极高,人称“四绝”全才,也是继沈周后,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吴门画派弟子众多,名扬天下。
他唱和贡献的十首落花诗,写得与吴门其他才子不同,气韵与小楷书法相类,清丽唯美,不失为诗中仙子。有诗为证:
扑面飞簾漫有情,细香歌扇鄣盈盈; 红吹乾雪风千点,彩散朝云雨满城。 春水渡江桃叶暗,茶烟围榻鬂丝轻; 从前莫恨飘零事,青子梢头取次成。
《落花诗帖》写的是小楷作品,虽年过七旬,却写得法度谨严,意态生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有评:
“ 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徵明在书法上属于大器晚成。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18岁,成为乡里的秀才,但在“岁试”时,评卷老师说他字写得不好,被判为“三等”,这下可把文徵明急坏了。于是精研书法,刻意学习,直到写得温润秀劲,法度谨严,颇具晋唐风姿。文徵明是耿介之人,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直至傲视明代书法,小楷写得不留一个“明朝第一”的名声不肯罢休。


后来,果然是这样,文徵明立足艺术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师。
03唐寅:卿本风流,来自笔下诗书画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今天看唐伯虎,综合艺术水平非常高,一画二诗三书。他唱和的三十首落花诗,成就很高,但文名书名均为画名所盖。
沈周从青年时代开始,恪守不涉仕途的诺言,所以落花诗怎么写,总是离不开居安自得的生活场景。与沈周不同创作心态的唐寅,落花诗里就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焦虑与失落。
29岁的唐寅当时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名满东南。第二年入京会试,却陷入一场科场舞弊案,弄得身陷囹圄,不仅功名无望,而且失魂落魄,与妻反目离异,人生跌入低谷。
这样穷途末路之时,写出来的落花诗,肃杀凄凉。比如这一首: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开头两句的气氛就与沈氏风格迥异。最后两句: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据说是反复修改的结句,原来胸臆必现的两句是这样的: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从艺术成就而言,唐伯虎的人生经历更令人唏嘘,他的三十首落花诗也更让人推崇。
唐寅书法取法“二王”,尤其取法赵子昂,属于秀丽丰腴、俊逸秀挺一路。别人学赵,容易上手,也容易流俗,容易字如算子,但唐寅却能把握得秀而不腻,自出机杼,《落花诗册》即使在书法史上也属于佳构精品。


关于“落花”,关于伤春,似乎可以说得更多,也远不止一个明代、一个画派值得抒写。但是如此唱和、如此高产“落花诗”,出现如此多的“落花诗”诗书画佳作,也是绝无仅有,值得提笔再三回顾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