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了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
一直避免看所谓“指导”人读书的书,总觉的写这些书的不是太假,就是太自信。两周忙疯圈的间歇,也算是翻完了一本“闲书”,但因为没有写点什么,总觉得欠欠的。加之某天听闻一姐曰:“偶读书,从来不从头看到尾的,前后翻几部分,理解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也不知道这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写照,还是天赋异禀,资质超常。正好长者赠书还有一本读书相关的,就拿来翻翻。
书名叫《这样读书就够了》,但基本上不是教怎么读书的,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有效”读书来学习的。可以算是一个培训师的总结。开篇说得好:“在这个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作者提出了一套学习的方法论,在读书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之间建了一个桥梁,这套方法论的精髓便是:1)不要太累(不要把读书变成一个新的生存负载);2)自我中心(学习者为中心);3)动起来(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具体的实施手段便是拆书。拆书三部曲:1)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2)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3)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基本上是通过拆书家的引导,理解书中的某部分知识,然后由参与者联系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案例,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从而使参与者理解和运用。
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是人们日益忙碌(没时间)、想偷懒(所谓的不能增加“生存余力“)、看不下去(无法深入思考)情况下的一种“巧妙”设计。所谓的“本着能用上一点是一点儿,能用上两点就赚大发了”的精神,“学习者就再没有关于学习的压力、焦虑和愧疚、只有学以致用的乐趣、能力增加的成就感和行为改变的收益”,听着怎么都像抄近道、装相的美化用语。书中所谓的“高级学习者”就是具备良好学习能力---联结自己的经验、设想日后的应用,并且日后真的会应用。再高一级的“学习促进者”就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教练”,类似高级版的大众读书研讨会。这场景为何如此眼熟?这不就是女同志们扎堆讨论追剧(新老公)嘛!所以,千万不要鄙视追剧大咖,如果人家把引导讨论的热情运用到工作上,那些培训师们都得让位。
孔老夫子都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千年了,道理亘古不变(也没研究出点新东西),只好把形式改变下,以适应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作者说“拆书法”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这个倒是非常赞同,反正“开卷有益”,能吸引大家多看点好书也是可以的。至于能看进去多少,那就是看自己造化了。

湖心泡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食南之徒
- 我在伊朗长大
- 乡下人的悲歌
-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 (1人喜欢)
-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