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
最近看到了一篇数据,勾起了我长久以来想为《琅琊榜》写点什么的愿望。

一、遥映人间冰雪样
2006年,海晏的小说《琅琊榜》连载于起点女生网,历经144天,完成178章内容,约74万字。2007年首次出版,2011年、2014年、2018年分别再版,我看的是最初的连载的版本,每一次出版应该都有微调,但是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了连载的版本里,下面的分析都会以该版本为准,那时候的互联网好像还没有特别发达,海晏又特别低调,网络上少有海晏的信息,也许就是一个以文字让大家认识她的奇女子。
小说《琅琊榜》开始于江湖之远——琅琊阁以及琅琊公子榜上的一位公子,萧景睿,萧景睿喜欢云飘蓼,而云飘蓼的CP线是卫铮,萧景睿、言豫津、谢弼与梅长苏相识不久,确实是萧景睿邀请梅长苏去金陵。
小说里穆霓凰的CP线是和聂铎,也就是聂锋的弟弟,你没看错,小说里穆霓凰和夏冬是妯娌,聂铎因为喜欢少帅林殊少时定过亲的穆霓凰还颇为纠结。而聂锋和聂铎是聂真之子,聂真当时是赤焰军中文弱谋臣,当初林殊扔飞刀试探被打军棍的就是这位。
小说读来自然是酣畅淋漓,悬念层层拨开,围绕梅长苏逐一展开,架空历史,人物众多,大情节点有力,蔓延出一个往来如织的江湖与明争暗斗的朝堂,夺嫡复仇,故人相认,以童话般对于这个世界保持着超然世外物外的追求,囊括前朝旧事,诸国纷争,三代风云,大气磅礴气壮山河,于人性幽微处谱写出“权谋”之争背后的惊天伟岸,不落尘泥的家国情仇。
搬上银幕之后,剧情更加紧凑。一开始就抛出了十三年前的战场画面,前三集里梁帝、太子、誉王、靖王、穆霓凰、蔺晨等全部完成登场。
无关支线在剧版里都删除了,除了上面提及的人物,还有萧景睿的另一个弟弟谢绪、萧景琰的妹妹景宁公主和萧景琰和林殊小时候养的一头狼佛牙等等一些情节。不管是删改还是调整还是合并,在纵览剧版时都毫无痕迹,而且细节还保留着少许露出,人物情感支点只增不减,剧情非常流畅,也得益于作者和编剧是同一人,这些都好说,海晏作为编剧我最欣赏的是其中的两处改动。
小说里卫铮被抓有意外成分,不过后来确实是用来陷害萧景琰的,而剧版里成为了梅长苏和萧景琰两人关系之中最具戏剧冲突的情节点,且是誉王和夏江联手设计,减弱了梅长苏算无遗策这一点。
剧版里整件事包含了离间梅长苏和萧景琰的情节,萧景琰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绪在此之前也一直有铺垫,得知卫铮被抓后,一触即发。然后高潮来临,萧景琰斩断了铃铛,梅长苏一副残躯败体冒着风雪在靖王府门前站了那么久,最后只能大骂“萧景琰你有情有义,可你为什么就没脑子!”,而萧景琰那个木头明明全世界都知道了,只有他不知道,只要碰上和林殊相关的事就拦不住,以固执和鲁莽一心要救卫铮,却不知对面不识眼前人凌虐了梅长苏那颗肝胆之心。
在梅长苏进悬镜司,萧景琰第一次学会了等待,梅长苏中乌金丸之毒,卫铮说出当年真相后,两人彻夜长谈,林殊以梅长苏的身份与萧景琰完成至交。犹记当初播出这一段的时候很多观众“骂”萧景琰,可在我看来,这个改动真正让人物活了起来。
这里的改动和下一处关系密切。
小说里因为萧景琰和言候、纪王爷闲聊,纪王爷说出了梅石楠就是林燮,萧景琰才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随着水到渠成的推进,这里对萧景琰的心理描写几乎字字锥心。
“许多曾被忽视的画面逐一回闪,仿若利刃般一下下砍在他的心头。”“萧景琰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去想象这个变化的过程,一想,就是比无星无月的夜色还要深沉黑暗的痛苦。进入东宫,蒙挚亲自过来搀扶萧景琰下马,可当新任太子一步一步踏上东宫主殿的白玉石阶时,他突然觉得是在踏着朋友咬牙支撑的背脊。”
剧版里萧景琰就是怀着这样的心理,即便再锥心刺骨暗潮汹涌,却隐忍不发,与梁帝和夏江分庭抗礼,然后泼了那杯毒酒,保下林殊,这时的萧景琰和当初的萧景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才真正当得起林殊所有的付出,当得起所有人的期许,当得起将来要还天下清明治世的一代君王,这是萧景琰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割裂而鲜血淋漓的,一路刀光剑影终成冰霜入骨收放自如。
小说《琅琊榜》本身就是故事完整,台词好多可以直接用,到了剧版节奏加快,改编精准,主次分明取舍得体,给予了每一个主要人物充分的延展,人物命运更加完整,对白精准,而且还加了临时起意的苏宅日常和“幕后演员”塑造的角色,又给这个悲怆的故事添了一缕恰如其分规格之内的阳光。最重要的是隐藏在故事之后的终极情怀,家国天下情、天涯赤子心,令人动容。
这样的剧本本身就是“古装正剧”的好底子。
二、暗香幽浮曲临江
按道理来说,接下来可以说说摄影、影调、美术等等了,但是这部剧的细节实在太好了,我先说说这个,这部剧的基调定在了正剧中,因为是架空,但是在礼仪、服装、道具方面的用心增加了厚重感,同时将清雅、风骨、冲淡的审美内核贯穿其中。
1、选景和置景
《琅琊榜》主场景多,散景也特别多,但是每一处都是精心挑选、置景布景,从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廊州,到金陵城外、城郊的一座凉亭,一条山道和一座孤坟,再到皇宫、正殿、每位娘娘的寝宫、凤仪楼还有苏宅、密室、誉王府、靖王府、红袖招、妙音坊、宁国侯府、悬镜司、猎宫等等不胜枚举。



2、道具
无论是置景道具还是用到的道具,只要在画面里的不会有任何疏漏,字条、纸上都有字,书不会是空的,梅长苏手炉的炉壁是黑的,配药是真的是药材,烛火是真的,炭火是真的。


3、服装
1)等级与款式
古代,人物身份越高,颜色越深,皇帝为金色、褐色、黑色、遍覆文绣。亲王和藩王可以在肩、袖口、领口有纹饰,一二品官员朱色、紫色,所以又被成为朱紫大员,再往下有绿色、蓝色等,材质就是缎、锦、罗、绮等等,平民是布衣。
梁帝、太子、誉王、官员、贵胄子弟、文官武将的衣服全部依制,常服、官服、朝服、丧服全部到位,梅长苏的衣服都是布料材质,只有一两件有暗纹,穿在正式场合。萧景琰的衣服由戎装、符合常年在沙场的箭袖窄袍到后面的宽袍大袖。静妃也一样,位份越高衣服越华丽。江湖人士的打扮会奇特一些。
每个人的衣服不管多少,但是在任何细节上没有出错。不过,因为是架空历史,找不到朝代支点,对襟、曲裾、褙子等多种款式可以贯穿很多朝代。



2)发冠和配饰:
古代,冠上的簪子也有严格等级,皇帝为金玉,一二品可以用银,官员加木簪,一般平民布冠。皇帝在登基、祭祀、大典的时候会用冕,天子冕前后各十二旒。


3、礼仪
虽然基于基调,礼仪必不可少,但这一块做到了细到极致的考究,男尚左,女尚右(男左压右,女右压左)。不管是揖礼中的天揖、时揖、土揖(平辈相见,君臣相见,晚辈见长辈),还是九拜礼礼中的稽首、顿首、振动,还有平时的跪姿、站姿、附手、祭奠中的烧桔梗、双手接物、面圣时站起先退都做到位了,凡细节处再细节,凡严谨中再严谨,是把七窍玲珑心掰开了揉碎了都用在画面里。
尤记得一个花絮是导演在梅长苏去言候府里,就去问礼仪指导需不要递拜帖,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作为正剧的细致,而是创作团队骨子里的对于拍戏这件事的敬畏之心。



世间种种的奇怪在于,明明已经有标杆,很多剧却以各种姿态合理存在着,资本追逐下IP+流量的批量生产时代,随波逐流者想投机取巧自以为一叶可障目,预算有限者不能尽善尽美,更有固守成规者、苟且偷生者、明争暗斗者,大浪淘沙下制片公司、演员、平台方、甚至是粉丝都在追逐,最该有一片创作净土的地方反倒因为灯红酒绿成了最良莠不齐之地。
三、遍识天下英雄路
1、之前一直被大家说到的是构图:三角、对角、三分、黄金螺旋(斐波那契螺旋线)、框架、低机位。


2、其实整部剧,转场空境我都没看过几个重复的。

3、场面调度更是值得拿出来细说,每一个角度、景别、机位、每一次推拉摇移、每一次起幅落幅出画入画、每一处内外调度特别是大场面调度、每一场文戏还是武戏(武戏截图会糊)百看不厌,观众也许不懂,但是看起来会舒服会享受视听带来的乐趣。

国内影视剧很少有拍好大场面调度的,基本是群魔乱舞。
宁国侯府那一夜。谢玉调度到所有人的对立面,然后双方对峙,每一个人的戏核都不一样,梅长苏时主导者,宫羽是挑起者,岳秀泽、念念、宇文暄、蒙挚是参与者,夏冬是旁观者,卓鼎风一家、萧景睿、莅阳既是当事者也是受害者,镜头给予每人最合适时机参与到叙事当中。
然后宁国侯内外的切换,再到府兵追击,一直到最后围攻湖中心的亭子。

誉王谋反,猎宫被围戏,我们面前也就二十多分钟,但拍了七天,三千对五万,层层递进从外围一直到猎宫,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备战到迎战到激战到力竭,每个画面都丰富饱满,人物表情、打斗动作丝毫不乱,群演投入。

4、不管是日内、日外、昏内、昏外、夜内、夜外,不管换了多次机位,打光遮光决不会含糊。日外即便是阳光特别大,能看见影子,但是也会找角度和拍摄方法(当然这和使用的机器也有关),保持清淡的影调,绝少出现不接戏,或者某一场整个画面颜色突变。

5、这可是2015年的电视剧特效。



一个人再牛,也很难精通影视从剧本开发到后期宣发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说影调,就需要摄影、灯光、美术和后期部门等一起配合,而且后期的调色在很多情况下是有限的,CG可以调,但代价是巨大的。比如说CG,不是它的CG可以比肩电影,也不是现在没有电视剧可以赶超,但是它的每一个需要用到CG的画面在前期都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不管是画面还是时长。再比如说外景和内景,剧组先后辗转了横店、象山、浙西草原、雁荡山、无锡等多地,还有多处绿景棚和搭出来的景地,这又牵涉到整个剧组的预算和多个部门。
《琅琊榜》均衡的考虑了每一个方面,每个环节预算合理,每个部门通力配合,导演编剧摄影灯光和美术服化道加上后期剪辑调色特效音乐充分沟通,打通了制作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关窍,这些只有一个固若金汤、高效而富有经验的的团队才能做到,所以这部剧把幕后团队推到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在最良莠不齐之地,《琅琊榜》在无论哪个制作维度上都达到了标准线,这才是我觉得最温暖而有力量的。
四、俯首江左有梅郎
演员是给观众最先冲击的,但是这一部分我不会说太多,不是说演的不好,而是太好,但是这个好是整个团队都凝聚到了制作上,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仅来源演员本身。
与其说《琅琊榜》是神仙选角不如说是神仙演绎,我从不认为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神仙选角,因为这个神仙选角,落在了演员气质和角色气质的吻合度上,但是演员有可塑性,这是演员最可贵的东西,这也是制作团队在选角时需要作出的最精准的判断,是演员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凭借对角色的理解、运用声台行表四感七力和团队一起去完成角色塑造,这个时候有三种情况,他在演这个角色,他是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他,将自身与角色混为一体(这可不是演谁都是一个样),打破次元壁,这才是神仙演绎。
这里面飞流、蒙大统领、霓凰、静妃、梁帝、豫津、景睿、夏江、谢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他们都在独一无二的扮演不可复制的经典。
在远去的记忆里,胡歌之后再无李逍遥,而《琅琊榜》,胡歌之后也再无梅长苏。风姿隽爽萧疏轩举病体支离,每一步脚力虚浮每一声急速呼吸,都是活脱脱的梅长苏,他从地狱归来,身负血海冤案,多年筹谋,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要扳倒一个又一个劲敌,将萧景琰扶上太子之位,逼皇帝重审旧案,他化身为谋,却藏着最明朗的愿望!
王凯的颜不用说,当得起剑眉星目玉面薄唇,他出生贵胄,少年时曾有恩师授业、兄长解惑、朋友并肩,一朝变故,他只是凭借最单纯的执念将自己放逐沙场落魄十三载。走上夺嫡之路,一步步成长,直到最后写下“长林军”,仁孝德厚的君心和帝王杀伐将是他的归宿。
有网友评价:“看《琅琊榜》经常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因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但整部剧都把持着一个度,很克制,不会刻意的煽情,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不用力过猛,且能让人不断回味。”
这是因为所有演职人员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都太熟悉了,而且克制的表达方式又润物细般融入每一个表演微表情,每一个细节设置,将你带入其中。
梅长苏刚到金陵就遇到了故人穆霓凰,在马车上微蹙的眉头和难以言尽万般不是滋味的眼神,看到宁国侯府护国柱石时嘴角轻蔑的一丝微笑,初见谢玉时如刀斧般凌厉的眼神,不知觉的哪怕不是特写镜头下搓手的动作,太奶奶问了一句“你是谁家的”,表情中流露出的伤痛。把手伸进炭火盆“在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的不甘与隐忍。
前期的萧景琰眉头就没有展开过,一直有两道细细微蹙的痕迹,直到后面取的一些成果后才慢慢开朗起来,最后在送梅长苏鸽子蛋的时候,真心翻了白眼。其中他无数次的怀疑过梅长苏就是林殊,他在听到“水牛”以及梅长苏拔出他的佩剑时的震惊,每一次他的怀疑都被自己的潜意识否定,内心的失落与挣扎全在转瞬的表情里,在天牢得知赤焰案真相,与梅长苏四问四答,生死相付。
还有众多细节,“翔地记”第9集翔地记就出现了。而后16集特意给过特写,直到25集正式上线。我忘了在哪里看过林殊的母亲晋阳长公主叫萧溱潆,你看笔画这么多,减掉两笔就显得格外合理。
飞流在梅长苏进悬镜司前送的植物,学名南天竹,俗称野猫伞,小说里“飞流所陷身的,是以前东瀛一个极神秘的组织。这个组织的首领专门从中原劫掠收买资质绝佳的幼童,隔绝他们与外界的一切接触,以药物和灵术控制其修习。”而南天竹在日本有消灾解厄的意涵,是最受欢迎的年花之一,暗喻身世。
猎宫读书,梅长苏让庭生把腰挺直了,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言豫津,而且还说在哪见到过。
再说音乐,《风起时》、《红颜旧》、《赤血长殷》听到就好哭,词特别贴切,调子也好听,而且所有的背景音乐渲染力都极强,进入的时机和淡出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青砖黛瓦 故景如旧 草木无情 不解凡忧 当时烽火骤 焚尽几多残留 一袭白衣祭故人 陈情此时休
霁月清风 琅琊榜首 谁记昔年 策马风流 十载倏忽过 几回魂梦旧游
又多少冤魂织就 那缓带轻裘
……
《琅琊榜》拍出来的留在我的眼中,没拍出来的留在我的期盼中。比如林殊把言豫津绑在树上还有和弟弟妹妹玩耍的回忆杀,比如林殊和父帅的回忆杀,比如佛牙爬在梅长苏的身上睡着了,比如那个并不在正片但是流传出来的不能强行加入的最后彩蛋。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看一遍《琅琊版》,去看看那些人,那些事,然后剧里的人留在剧里,我继续留在这里。
我写不了最专业的影评,我写不出最好的文笔,我却依然想写怀念《琅琊榜》的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凤毛麟角的写出了一点好而已。
当然,《琅琊榜》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从小情节如果仔细推敲开来,还是有bug,它随着时间推移,总会渐渐老去,成为过去。我常想我怀念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何其不幸,在琐碎、平凡、复杂的世界中,每日坠入生活的蛛网中,步履阑珊,我们何其有幸,看见这样一个穿过史册轰轰烈烈的理想主义的传奇故事,看见这样的台前幕后滤掉了所有繁杂、一起奉献出的情意千秋《琅琊榜》。
这个故事的极致以及这个团队把拍剧做到极致仿佛叠加了,一起撬动了我的心头血。我曾读“为天下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谁年轻的时候没动过那一点点心头血啊,可是啊,有那么多的事情去消磨我们,甚至遗忘。
当我再看《琅琊榜》时,那一点点心头血就回来了,殷殷沸腾,让我相信并热爱整个世界。
世界很大,过去有很多故事,很多剧,将来也会,但我在最好的年纪遇到的是《琅琊榜》,与我,是心头白月光。
《琅琊榜》只有一部,《琅琊榜》只有5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