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小王子》
今天快乐,我是晴哥❤ 这是我在豆瓣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请大家多多指教。现在呢,给各位朋友们推荐一本好书——《小王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王子》这部作品的内容理解,每个人也会不一样。 总的来说,小王子的主题大致分为三大类: 以儿童的视角寻找生命的“本真” 在对爱与责任的认知中凸显交往的真谛 对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抨击。
1♀ 《小王子》是一本薄薄的仅仅只有两万多字的插图童话书,讲的也只不过是从一个小星球上来了个小王子,讲述他在其他星球见闻的简单故事。 但是这本书被翻译成270多种语言,全球的销量两亿册,仅次于英文版的《圣经》,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并列排行第二。 为什么一部看起来简单又幼稚的童话故事书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 读过的朋友会知道,就这样一本幼稚简单的童话书,却包涵了很多人生哲理。 《小王子》我已经读了好几遍,它的故事内容很多我也记不住(知识,它就是不进脑子啊🐷) 可是,脑海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没几个大人记得住这一点。 所以啊,这本简单幼稚的童话故事书,不光写给孩子还写给大人,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由孩子来读给大人听的寓言哲理。
2♀
故事第一章,文中的叙述者“我”,在六岁那年,因为一本关于关于原始森林的书,便对丛林中的种种历险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于是,开始用自己画笔勾画了两幅作品。


怀着满心的喜悦给大人们欣赏自己的大作,大人还是大人,他们不理解年仅6岁的“我”,画的是什么。
大人们把这画的内容,曲解为一顶帽子,而不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
甚至,那些大人还建议让“我”把心思全放到地理、历史、算术等学科上。
就这样,一颗成为画家的萌芽种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面。
大人们自己什么都弄不懂,总要孩子们来给他们解释,真是把小孩子们累得够呛。
3♀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大致的内容如下:大人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课后题上问“以上图片有几个人”,孩子回答“1个”。 当时,直接把大人气懵了,指着西游记中师徒三人的小插画“1、2、3!明明是三个人,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孩子很委屈地说“可是……可是,孙悟空是猴子,猪八戒是猪,他们都不是人啊”。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想起,从小家长就会问你们的一句话“长大以后,你要做什么呀”? 我相信很多朋友的小时候回答应该是“老师,科学家,画家,航天员……” 如果有其他答案,就像我一样“我长大以后要当武则天,要当退休工人拿退休金”。 听到这个答案,一般情况下。家长肯定会很凶地说一句“没出息!长大以后你要当老师,当医生,好好赚钱”。这就是大人和小孩子世界的差异叭~

还记得小时候写的有关2020年的幻想作文吗?现在拿出来看看,可能会觉得有点傻里傻气,可是,你现在也写不出那种脑洞大开的文章了。
想过是为什么吗?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那颗童心就会渐渐地深埋起来,最后呢,形成了一套所谓大人的世界观。 看待事物,我们逐渐地变得功利。
就如同《小王子》说的,如果看到一座很漂亮的房子,不要和大人描述这座房子的一切外形特征。直接告诉大人,看见了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大人就会明白这座房子有多漂亮。
4♀
再回到《小王子》的故事内容中去,“我”和小王子在沙漠相遇,给他画了三次绵羊,他都不满意。第四次,“我”画了一只箱子,对小王子说“你要的绵羊就在箱子里”,这幅画就让小王子露出了笑容。

小王子就像当初六岁的自己,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可是,在小王子离去很长时间以后,故事的叙述者“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却不知道怎么透过箱子看到那只绵羊。我可能有点像那些大人了。我一定是老人。 在大人的眼中,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奇怪的。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小孩子那些奇思妙想。
然而,当这些大人也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也经历过这些阶段,可是在这些大人长大以后却不能理解自己小孩的做法。 这大概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所有的小孩最后都会变成大人。
文:晴哥
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