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问题意识是什么?如何培养?
2020-04-06
问题意识这个词来自做学术研究领域,然而事实上,如若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用严谨的学术思维即我目前认为是问题意识思维来剖析,之于每个事件的判断及行动,也是有极大的裨益的。
目前中国学术领域,凡大家,尤其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学者,皆有一定程度讨论,问题意识这一话题。
最近几天,频密在阅读的分别是曹锦清老师(华工退休,三农方向)、赵鼎新(浙江大学千人计划、国外斯坦福还是哪的终身教授,硕博是复旦昆虫学,后因兴趣再读社会科学方向的博士)、黄宗智先生(UCLA荣休教授,历史方向,主要是经济史和法律史,自然也离不开三农的探讨)。最后,再描述温铁军老师的温式公式,虽无著述,但有一定的了解,和收获,故记之。
以下分别记录,我在几位老师的文章中,撷取之于我颇有裨益的内容。
一、温铁军老师
温式公式的内容概述如下“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乡建看乡建”,
在看待问题时,当有“不就事论事”、“从现实出发”、“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创新视角”的维度进行思考
如下是摘录“潘家恩”老师在讲授温老师倡导的学习和思考方法时提及的内容。反观有记录了的会议纪要,认为无有内容是可以被删除的,故全录入之。
“温老师四点方法可以学习:其一,是历史感和现实感结合,永远不是就事论事,就今天谈今天。若想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一方面,需要拥有历史感,需要往前追根溯源;另一方面,需穿越历史,看见未来。其二,是“温氏公式”,例如“跳出三农看三农”,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需要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需要一个全球的视野。其三,是创新视角,当经济学家讨论收益的时候,温老师在讨论成本。例如,中国凭什么崛起?带着这个问题意识我们才能有更多思考,正是农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我们不要过于从人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资为本”而言,“以人为本”是进步的,但是我们看《寂静的春天》,还需带入生态的角度。我们需要打破自己的学科,从社会、经济、生态等全方位地进行讨论,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创新。其四,是国情自觉。建议大家不要用一言蔽之的方式看待一个观点的提出,例如地理或气候环境决定论,其潜台词似乎是温老师之谈这个,但并非如此。温老师是在大众缺乏纵深视角讨论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个提法是为了打破之前的想当然,而非为了创造另外一种想当然。若想真正解放我们的思想,需跳出各种各样的“迷信”,一方面,是增加国情自觉;另一方面,在国情自觉派生出的客观情况中,对于中国这样的原著民国家,我们无需简单的自卑或自恨。在因这种自觉而产生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变换坐标。例如,在泰森和小孩的比赛中,重要的是比什么。”
温老师,生于1941年,是实践和政策背景回归研究,本科人大新闻系,80年代在哥伦比亚学习抽样调查和研究方法一年,而后在人大读了硕博。长于上下五千年的看中国问题。
二、曹锦清老师
循着遇到的参考文献而阅读,也看到前辈的成长路径、困惑和思考,是会让人感受到幸福的事情。
为什么会搜“曹锦清”的文献,大概也是与阅读温老师和潘老师的三农文献有关系吧。
但第一次听到曹老师的名字,并对之有印象是学术志的“学君老师”在讲论文研究问题的模型拆解。
学君老师将曹老师的“语言”,拆解并视觉化之,再回读曹老师的文章,实有启发,也十分有趣。
文献的题目是《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是曹老师2013年于华工讲座时的演讲。
重点强调的和学君提炼的内容是“预期与现实的反差而引起的困惑”是为问题的来源,而几乎阅读每一篇文献,止于intro部分,也可以拆解出相关内容,即“文章描述的现实是什么?作者对该境况的预期是什么?研究问题即反差又是什么?”
不断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形成问题意识。
(图版权来自学术志学君)
三、黄宗智老师
在不回头查阅文献的前提下,目前能记得的,黄老师最启发的几个点,如下:
其一、我们当切准自己的兴趣来进入学术研究,若有热情,会不断的深入钻研,不觉疲惫,否则当如完成任务般痛苦。找到兴趣的方法千万般,无定式(暂时没经验,今后若有再分享)。我大概靠着直觉,走到了而立的年纪,开始相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可能的天赋位置。
其二、已知的理论,我们当把其作为问题提出的方向,而非“真理”,若对应自然科学,可能更容易理解,也是赵鼎新老师体提出的理解方式,比如有些内容属于不证自明的,在学习物理、几何的时候,我们称之谓“公理”,社会科学里有无这样的道理呢,可能也有吧,但我在暂时不十分清楚。
凡理论,都有其“适用条件”,好比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真空条件下”,100摄氏度的水会沸腾也有其限制条件,诸如在西藏多少海拔的雪山上水沸腾的温度也不是100摄氏度,对吧。这一类属于规律、定理、理论。在而中西方必定有许多差异,影响因素太多了,所以“生搬硬套”用理论是不行的。而这里也会与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关,当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的时候,之于方法也会有了不同的选择。
我至今仍没十分明白的部分有诸如认识论、本体论等等,为什么会需要被区分和提出,有什么价值,具体是什么。
此处补充一句温铁军老师常说的“去意识形态”,诸如什么“主义”,在中国的汉语系统里是没有这个词的,是外来的。而我们若不明就里,拿来就用,实则是不明智的。
黄老师启发的文章态度了,没办法一一列举完,现在也还没看完。但是尽量写吧。
分别有《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回顾》、《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黄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间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每一篇都价值连城,我分述每篇的笔记。
#关于《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书目类型:学术专著
重点的几个方面
1、养成连接概念的习惯
记录内容——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及其经验证据。
回答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如果你来写,你会怎么改?
2、理论学习
掌握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理论是工具、是对手,不是答案。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店上,或不同流派理论交锋的点上,提出问题。
3、写读书报告
记录方面与1相似,总结中心论点、次级论点和经验证据等。
关键——养成写系统笔记的习惯。
记录建议通过阅读方法的安排——先看首尾,掌握中心论点后再逐章阅读。达到自己总结其核心观点,不同层级的观点和证据的目标。
4、研究写作
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以解决重要的问题。
#关于《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回顾》
1、学术研究是自我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2、关键动力与自己的价值观紧密关联
3、黄老师回顾,两种倾向的并存和张力才是真正决定自己学术研究的基本问题意识的关键。
——老百姓的福祉vs资本xxx/新自由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智和情感
——黄老的设想是通过研究来解答古典(以及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谁对的问题;哪一方面更契合中国实际,对理解中国的实际更有帮助?
——三十来岁的时候推动对中国革命的认同和思想上的左倾
——退休后回国10年,更明确添加了两个问题:自己之前的历史研究对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有什么帮助?(一旦加上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和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基本问题意识的不同)
4、个人所处情境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研究抉择之间的关联
——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
——呼吁学术研究从经验证据出发,与现有理论对话,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新概念。倡导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黄老师的历时性的历史学视角和布迪厄共时性的人类学视角之间的不同之处。著作《表达与实践》等
——由于一贯强调经验/实践,更进一步而问:中国该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从这里走到那里?
#关于《连接经验的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这篇文章主要是黄老师的博士课程大纲,有许多值得阅读的书目。需要时再取。
#关于《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
与“发展”相关的理论变迁?
四、赵鼎新老师
学术志平台邀请赵老师录制其学术创新学院攀登大课的课程作为开篇大课,内容是问题意识。
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说明机制解释在社会科学中的关键地位;其二讲解一种旨在寻求机制性原因的研究应当怎么提问。
彼时恰在我基于自己过去的实践,尝试提出硕士毕业论文的痛苦的阶段中,而赵老师的课对于我,无异于“干涸之中的甘露”。但赵老师的课程之于在我认真写过任何社科论文的我,相对有些高了。
这堂2小时左右的课程,应当在学籍结束前再听一回。老师推荐了他的《社会学政治运动讲义》一书,其中也涉及到了“问题意识”,暂未读完,但列入待读书目,会读完的。
知网也有两篇重要文献,分别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和《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
此处,值得入门小白明晰的部分是“社会科学为什么要谈中美差异?”和“中美差异谈什么?”
这也是诸多“大佬”们接近声嘶力竭的原因吧。
我再次看赵老师讲问题意识——关于发问的艺术,似乎与我所理解的问题意识有一定的差异。
尝试摘录与笔记之。
#机制解释在社会科学中的关键地位——因果关系(有局限性的)
#解释的前提是发现差异性现象,提出“为什么”这一问题
-是什么(what):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定义(描述性研究)
-怎么,如何(how):时间序列过程(探索性or解释性研究)
-为什么(why):因果关系
#“为什么”问题的优点
(a)能帮我们观察到事物内部的复杂性,促使我们进行比较
(b)价值中立
(c)top-down thinking 迅速意识到什么是有意义的资料
#优质“为什么”六要素
(1)问题中包含的信息量要大(案例差异多样、或者问题多)
(2)对于案例之间差异得有一个准确测量
(3)对导致案例之间差异原因得有数个机制性假说
(4)问题背后没有不能成立的隐含假设
(5)答案不能太显然、不能太发散
(6)案例在经验或者理论上的重要性
机制性原因的研究应当怎么提问
#赵老师的书和文章应当再看,暂且搁置
————————分割线——————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临界用语——————
待续